天鵝座發現「超級地球」,在宜居帶里待了60億年,很可能存在生命

2023-09-01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天鵝座發現「超級地球」,在宜居帶里待了60億年,很可能存在生命

經過多年的不懈探索,現在的我們已經發現了5000多顆位於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這些系外行星有大有小,圍繞著不同類型的恆星運行。在它們之中,有一顆被命名為「開普勒-452b」的行星在發現之後就備受關注,為什麼呢?因為它的條件與地球非常相似,並因此被認為是很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開普勒-452b」(kepler-452b)是科學家在天鵝座方向發現的一顆「超級地球」,距離我們大約1800光年。簡單來講,「超級地球」是指那些比地球更大的類地行星,而觀測數據表明,「開普勒-452b」正是一顆類地行星,並且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5倍,半徑約為地球的1.5倍,所以它可以說是一顆標準的「超級地球」。

「開普勒-452b」圍繞著一顆名為「開普勒-452」(kepler-452)的恆星運行,這是一顆與太陽一樣的G型主序星,並且這顆恆星的質量只比太陽大3.7%,半徑也只有太陽的1.11倍,表面溫度約為5757 K ,非常接近太陽的表面溫度5778K,由此可見,從主恆星這方面來講,「開普勒-452b」與地球的條件是非常相似的。

另一方面來講,「開普勒-452b」的自身條件也與地球很相似,除了都是岩石行星之外,它還與地球一樣都位於其主恆星的宜居帶之中。

假如一顆行星距離主恆星太近,其表面的水就會蒸發,距離主恆星太遠,水則會凍結,而只有在一個合適的距離範圍之內,行星表面的水才會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而根據我們對已知生命的認知,液態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們就將這種「合適的距離範圍」稱為宜居帶。

與地球相比,「開普勒-452b」與主恆星的距離只是稍微遠了一點,平均距離約為1.04個天文單位,所以它同樣也是位於其主恆星的宜居帶之中,也很可能因此而具備了孕育生命的基本條件。

「開普勒-452b」的公轉周期約為385個地球日,也就是說,那裡的一年相當於我們地球上的385天,由於與主恆星距離合適,它並沒有被「潮汐鎖定」,因此在這顆「超級地球」上,也會像地球一樣是有晝夜交替的。

更重要的是,「開普勒-452b」的主恆星誕生於大約65億年前,而根據恆星演化模型來估算,在其主恆星誕生5億年之後,「開普勒-452b」就一直位於宜居帶之中,也就是說,它在宜居帶里待了60億年。

作為對比,地球的年齡也「只有」大約45.5億年,而根據現有的古生物研究,至少在37.7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生命,據此我們不難推測出,在「開普勒-452b」這顆「超級地球」上,很可能存在生命,畢竟它的各種條件都與地球相似,並且還為生命的出現和演化提供了非常充足的時間。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開普勒-452b」的表面重力大約是地球的兩倍,也就是說,如果在這顆「超級地球」上真的存在生命,那麼它們就將會承受更大的重力,在這種情況下,那裡的生命就可能會傾向於向更矮小或更扁平的形態演化,以減少重力對它們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開普勒-452b」在宜居帶里待了長達60億年的時間,我們甚至還不能排除那裡演化出了智慧文明的可能,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他們就有一定的可能向宇宙深空發射無線電波,就像我們人類文明一樣。

正因為如此,致力於搜索地外文明(SETI)的研究人員對「開普勒-452b」很感興趣,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相關的研究並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發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2cd929a2067f53303bfb9d119490c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