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呂紅星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農」工作使命極其重大、任務十分艱巨。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
糧食安全仍放在首位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此次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堅決整治亂占、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有提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寧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把土地當成命根子,說明在數量上要堅決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能動搖,在質量上要通過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實現耕地質量穩步提升,在使用上要將高標準農田管好用好維護好,切實長效發揮穩糧增產功能。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臧雲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點強調了糧食安全和產業興農兩個主題,就糧食安全而言,穩定耕地面積和提高單產量是重點。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顯示,2022年稻穀因受南方地區高溫乾旱影響,單產472公斤/畝,下降0.5%,進而影響到稻穀總產量。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在稻穀產量減少的因素當中,稻穀播種面積同比也稍有減少。另外,2022年播種面積稍有下降的主糧品種還包括小麥和玉米。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絕非權宜之計。」臧雲鵬表示。
近年來,我國「三農」各項工作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態勢。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成果豐碩。「三農」工作的系列成就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贏得了戰略主動。
儘管取得了諸多成績,在寧夏看來,「三農」發展還面臨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和國際市場波動風險,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頻次增加風險,地方財政壓力帶來的要素投入和政策支持能力下降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強調,要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動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做好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在寧夏看來,糧食安全是外部性很強的公共品,理應全社會共同承擔責任。糧食主產省為保障糧食生產投入力度更大,在產業發展、空間利用等方面付出的機會成本更高,工業大省作為主銷區獲得糧食安全紅利,理應對主產區付出的機會成本給予利益補償,探索建立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十分必要。
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走特色產業之路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沒有產業的振興,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
多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對農村各種產業發展的扶持,也確實有很多地方在發展符合當地比較優勢的農業產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中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有很多地方無法通過發展有特色的農業產業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鄉村的產業雷同很容易導致「果賤傷農」。
在臧雲鵬看來,當前,農民增收雖然仍保持著較快的速度,但動力源更傾向於農民工的工資性收入,而非農民經營一二三產業的收入增加。仔細觀察各地發展產業的情況,可以看到,多數地方政府的思路仍然停留在「一窩蜂」地模仿上。值得地方政府警醒的是,無論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存在著「蛛網現象」的周期性波動特徵。「一窩蜂」地發展某種產業恰恰與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形成了共振,結果就是「果賤傷農」。相反,一些比較成功的產業興農案例告訴人們,只有充分認識、保護、加強、提高當地特色資源的擁有數量和質量,才能真正撬動和吸引先進的加工業,並有效地對接城市消費者。
「各地政府和種養大戶、合作社等經營主體,一方面,要主動了解並積極參與國家推出的『期貨+保險』、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具備條件的地區,還可以引進通過大數據技術穩定產業鏈價格的企業,以穩定農產品價格;另一方面,在產業興農方面,要鼓勵逆向思維,明確消費定位,倒推產業鏈,從消費端鎖定品種和價格,反過來重塑農產品的標準化,以達到幫助農民增收的目的,從而使產業興農走入良性循環。」臧雲鵬表示。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智觀天下丨中國能源轉型遙遙領先綠色認證將「護航」國際合作
關注丨民宿行業迎豐年特色化品質化是趨勢
劉世錦:現階段更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