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顏值更重要的是言值!想變優秀漲好感,跟他們學!

2020-06-14     美即是正義

原標題:比顏值更重要的是言值!想變優秀漲好感,跟他們學!

除了顏值,還有什麼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魅力與人氣?

要簡妮我說, 「言值」跟「顏值」幾乎一樣重要——

以選秀節目為例,當年有靠鏗鏘有力的「重新定義女團」狂吸粉絲,從而為自己打出一片天的王菊:

雖然沒進火箭少女,但菊姐發展得很是不錯

但換個方向,最近也有因為提出「是我站得還不夠高嗎」被大家吐槽的陳卓璇。

這種表述不僅引起爭議敗好感,而且還顯得她有點沒水平—— 要是站得高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姚明豈不是應該沒有煩惱?

她在節目中吐槽,為什麼還沒有廠家找她合作,難道是自己站得還不夠高?

不僅是選秀,普通人的魅力值,其實也跟「言值」息息相關——

比如,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羨慕那些講起話來 條理分明又重點突出的人,顯得能幹又專業,聽他們講話簡直如春風拂面:

比如蔡PD,就憑《青你2》的專業建議,口碑瘋狂上漲

但輪到自己時,要麼跟宋丹丹一樣,不知道 說什麼,也不知道 從何說起

不過這裡坦然承認自己不太懂,觀感也不錯

要麼就跟郭敬明一樣,雖然肚子裡有點貨,但說出來顯得 很生硬,不僅沒有起到很好的溝通效果,還容易被詬病「掉書袋」「裝厲害」:

郭敬明的發言特徵跟章子怡點評很像,都是先拋出一個概念,但他解釋得不太好

和那些說話有條理有水平,因此顯厲害還吸好感的人比,「言值」低的人是在哪些地方陷入了誤區?

提升自己的「言值」從而提升魅力,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有哪些 實用技巧

很意外,上篇收到了很多好評,看來大家還是蠻關心這個問題的!

如果說上期更著重於分析問題,今天的下期則更注重 解決問題,娛樂性相對弱,但 乾貨性很強

因這個問題苦惱的話,這期應該對你很有幫助哦!聽簡妮我來聊聊看吧!

01

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越求知越焦慮?

照顧下沒有看過上期的讀者,稍微回顧一下聊過的內容:

我們的認知水平,可以分為幾個層級,可以用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應用題、論文題來理解。

當我們了解不多時,往往只有「選擇題」水平,只知道好或不好的方向,但說不出具體:

比如黃子韜這段,就只是說選手表演得不夠好,但說不出更具體的了。

相比之下,你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更詳細地說明具體 哪裡好哪裡不好,達到「簡答題」水準,也因此顯得更有水平:

相對黃子韜上面的點評,鹿晗的就要具體很多,也顯得更專業

而要答好應用題,需要 對症下藥解決具體問題。要進化到論文題,則需要總結歸納, 提取出普適原則——

大概是這樣一個感覺

簡單來說,淺層了解只能讓我們粗略地感受到好不好,但只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讓我們知道 哪裡好哪裡不好、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如何改進等等重要層面。

但另一個可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可是,我為什麼要知道得那麼深呢?

這個時代的經典問題之一,是「知道很多道理,但還過不好這一生」,甚至, 越求知越焦慮的也大有人在——哪裡出了問題?

我當年還回答過這道題,哈哈哈

拿吃東西做比喻,如果說 淺層了解是「發現食物」,那麼其後的 記憶、理解、應用、總結等環節,則像是吃進、咀嚼、消化、身體獲得養分等過程。

而就像吃東西一樣,光「看到食物」是不夠的,你得「吃」得「嚼」得「消化」,才能「獲取養分」滋養身體——

學以致用,如果學得不夠,就沒法好好用

知道很多道理,就像是看到很多食物,但若沒有真的吃嚼消化,就沒有辦法應用,無法為生活提供養分,自然過不好這一生。

章子怡雖然說的就是一個點(情感爆發戲看不到臉),但說得很透,也很好運用——說明深入理解了

而越求知越焦慮,核心也正是如此:

由於求知並未改善實踐,因此依然焦慮,但以為問題出在知道得不夠多,結果更努力「知道」——就像消化系統有問題,但卻求助於胡吃海塞,效果自然不好。

簡單來說,很多人之所以說得不夠好甚至做得不夠好,在簡妮我看來,問題都出在 理解得不夠深,而非 知道得不夠多

郭敬明這裡提出了「要對表演有審美」,但沒有很好地說明和應用,效果就不如上面的章子怡——個人認為是他想得還不夠透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讓自己理解得更深入,表述得更有條理呢?

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前面的圖標中,標紅了一個關鍵詞,「 體系化」——

這類詞這幾年很多人說,也被稱為「思維框架」「思維模型」等,但大體講的是一類東西,對我們消化和應用非常重要。

為什麼我這麼說?還是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陳凱歌在分析《長安十二時辰》里一場戲的點評

上期提過,陳導點評非常 頭頭是道,顯得淵博又實際,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效果?

以上面的點評為例,一場戲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場戲,但陳導迅速地把它代入一個「 模型」——痴心女子負心漢。

而在代入模型後,這場戲的 主次關係和人物作用就不言而喻:戲在誰身上,誰在這場戲中起怎樣的作用,跟著經典模型走就行。

不僅如此,《長安》的這場戲中,還多出了一個張小敬的角色,算是對經典模型的變化——

陳導依舊是按 「戲在誰身上」「他在這場戲中起怎樣的作用」的模型去思考,迅速找到要點:

說他這裡是人性的觀察者,其實起到一種諷刺的作用,再落實到他應該用怎樣的表情去看這個痴心女子,是從大到小

發現了嗎? 想要把一個問題想深想透,往往不能局限於單個問題,而要思考很多與之相關的問題——

而與其說很多人的問題在於「不會答」,不如說,問題更在一開始就 「不會問」:不僅缺乏思考方向,也沒有分析體系可參考,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體系的重要性。

簡婆賣瓜的說,我還經常被誇說話有邏輯,其實不是勝在我讀書多,而是我思維比較有體系性

為什麼這種情況普遍存在?

在簡妮我看來,原因之一我們的教育中,常喜歡講 「不務正業」

比如,很多家長不准小孩看課外書,覺得是不務正業,會影響學習

但如果從思維體系理解, 無論哪個領域的書,只要有較好邏輯和體系,都可以幫助我們鍛鍊理解思維能力,從而「一通百通」

當然,看信息也很有價值的課內書更有效率——問題是,沒熱情啊!

很多人的問題就是, 想研究的家長不給研究,家長要研究的又不想研究。沒有研究思考的豐富經驗,思維體系自然很難建立——吃中餐吃西餐先別太挑,把消化能力建立好最重要。

而第二個原因說出來有點得罪人:有很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 想讓你沒有思維能力,方便自己獲利。

這個是段子,但確實也很現實

簡單來講,大家都看過這樣的雞湯,A初始條件非常糟糕,但是一直很努力,最後終於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問題出在哪?努力不對嗎?努力當然沒問題,但是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呢?

當然不是。

事實上,我們所接觸到的敘事和分析,很多都 被刻意簡化過,讓我們覺得,仿佛只要做到一點,就可以達到目的——從努力就可成功,到眼越大越美,都是這種 思考偷懶的表現。

這種言論,跟上面的努力能解決一切問題一樣,顯示思維能力不足

而如果你很能觸類旁通,會發現現在我們身邊也都是這種 簡單粗暴型言論:

不是粉就是黑,不是好話就是壞話,男的動不動就渣男,女的動不動就綠茶——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分析,水平只夠做選擇題。

可人性是複雜的啊!如果渣男和綠茶就能說明所有問題,那紅樓夢和網文的區別是什麼?

而這種認知方法的可怕之處在於,第一你會非常快捷地 以為自己懂了(努力很重要?我get了!),不會花更多精力去深入思考;第二這種程度的了解,絕對 無法很好地指導實踐——

簡單例子,關於X爾,很多人應該都聽過他們 以質量為重,一開始砸冰箱的例子吧:

據說一開始工人不上心,張瑞敏就讓人把不合標準的冰箱都砸了,以示自己注重質量的決心

看多了這種雞湯,往往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跟成功只差一個做CEO的機會——

但事實呢?簡妮我的個人觀點是, 任何一件事深入思考其實都複雜(但如果你非常懂,你可以化繁為簡),不僅影響因素多,而且還會互相影響,還要考慮環境影響等等。

具體說來,如果你是CEO,你可能要面對,X1%質量需要Y1%成本Z1%風險A1收益 ,X2%質量需要Y2%成本U周期……這類讓人一看就腦殼疼的 模型——只知道「質量很重要」,足夠你做判斷嗎?當然不夠!

隨手找了一個海爾優勢分析,就有這麼多因素,而且還很互相影響,這還沒落實到具體數據,已經非常複雜

要落實到具體,要落實到解決問題,需要對點不斷深入了解,僅僅知道方向,試圖把模型簡化成「越X就越XX」「只要X就可以了」是絕對不夠的。

只有意識到 有效的模型必然不會太簡單,刻意避免簡單粗暴的選擇題式回答,才能讓你真正開始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建立分析體系——

02

為什麼你總是沒東西好說?

因為你問題就沒問對

上面關於體系的描述,可能讓你有了一些感覺,但還抓不住,我們還是通過具體的例子來看:

之前被讀者問過「如何面對他人評價」,對很多人來說,答案或是或非。

大概這樣

但如果你同意我在第一部分說的觀點, 任何事的有效模型都較複雜,那麼,我們可以嘗試不用是或否來簡單回答這個問題——

雖然聽起來像廢話,但新答案起碼給了你不一刀切的思路

具體說來,如何面對他人評價? 不要嘗試回答這個問題,而先嘗試問自己更多問題——

他人是誰?有水平嗎?對我們影響大嗎?他人的評價是什麼?準確嗎?真實嗎?有道理嗎?會對我們有影響嗎?

比起回答問題,不如先從各個角度問自己更多問題

發現了嗎?雞湯型的描述,往往是抽象的,場景極度簡化的,很少告訴你如何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如果要落實到表述和實踐,你需要非常具體——最好想清楚 每種情況、每種因素、因素間影響因素,而不要試圖給一種非此即彼、無論證、無分析的答案。

當然,我能理解很多人的心情——我靠,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居然給我搞出這麼多?這也太麻煩了吧!我頭都大了!

但怎麼說呢,當你試圖用是/否去回答問題時,你永遠不能真正理解問題,也談不上思考和解決,想法也一會一個樣—— 感覺自己懂了,但實際上過不好這一生

用下面這個模型表示,這種狀態處在愚昧之巔,這個階段很爽,但也很容易成為優質韭菜

當你剛開始真的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構造一個 更複雜的模型時,可能會覺得非常頭大:太複雜了吧 (絕望之谷)

但只要你建立起思維模型,再有人對你評價,你就可以迅速地 代入這個模型,得到結果:

他是一個不重要的人,這個評價既不準確也不真誠,對我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我固然可以跟他爭論,但恐怕不會有好結果,算算花的時間,完全不值得—— 快速得到條理分明的實用答案,且心平氣和,達到開悟之坡。

上面這段有點枯燥,我們還是用陳導的例子來說明:

下面是他對《我想有個家》這段演出的評價,大概劇情是炎亞綸扮演的流浪歌手需要買房女朋友才願意結婚,老闆為了成全他們,虧本賣房自己倒閉,聽陳導如何分析:

他這樣分析炎亞綸

如果從 「問問題」的方向去考慮,陳導問自己的問題,顯然不是炎亞綸表演得好不好 (是/否),而是 「人物是怎樣的背景」、「怎樣的性格」,「應該有怎樣的表現」這一系列問題。

而只要理解了這個 框架,再去看劇中的台詞和動作,要怎麼做就一目了然:

這個動作的感情是什麼,對劇情的意義是什麼

類似的,分析女朋友的角色時,他依然是從 「性格」「背景」「對劇情的作用」來分析:

每一段表演,其實都可以用這個模板去分析

而簡妮我最喜歡的是最後這段,對中介老闆的性格心態分析:

沒有單純說他是個好人,而是很準確地 捕捉到了他的矛盾——一個臉譜化的好人會讓人覺得假,正因為看到他的艱難,才更容易感受到他的犧牲有多不容易,也才更容易感動。

他固然有自己的夢想,有很強的動機去實現自己,但最後還是選擇成全了別人的夢想

而更妙的是,陳導很懂劇情,但絕不局限於劇情本身,而會上升到 整部戲的價值點

我很喜歡這句,即使在競爭激烈的時代,也可以做當代的豪俠

從「體系」的角度去看陳導的發言,會發現他之所以頭頭是道,是因為他的 思維體系非常完善——你按他的分析模型,也能顯得條理分明。

另一則常見的評論,是「為什麼簡妮你可以 看出那麼多的模型,我卻什麼都看不出來?」

這當然不是因為我比較聰明,而是因為,我在分析的時候,不僅看結論,更看過程;不僅看文字,更看 整個文字的結構——

這裡祭出我覺得所有人都能看懂,又很有邏輯結構的套裝吧!不會有人覺得我打廣告吧?

什麼叫「看文字的結構」呢?

一般來說,課本特別是高中政治課本,寫的時候,邏輯和結構是極度嚴密的,比如下面這段:

權利與義務相統一這段,別睡著啊

乍一看,很多人的感覺是,嘮嘮叨叨講了一大堆,要背好難啊——但如果你 理解了結構,這句話2分鐘就能背,而且不會忘。

什麼結構呢?這段話其實分成 三部分:樹立權利意識、樹立義務意識、權利和義務相統一。

權利意識是針對自己的,要珍惜,具體怎麼珍惜呢?自己要依法,也要尊重別人。類似的,義務得自覺,不僅有憲法也有法律義務……

篇幅問題,我做成思維導圖形式了,對應的詞都用【】標明。另,有沒有注意到國家、社會、公民也是按由大到小的邏輯順序?

發現了嗎?字還是那些字,但是 把結構和關鍵詞拆出來後,就很容易理解每句話是跟哪裡對應的,關鍵詞又是什麼——會好理解和好背很多。

包括上面陳導的發言,雖然看似是很娛樂的內容,但如果你 從「結構」的角度去分析,去看他每段話在回答哪方面的問題,就不難得到他的分析模型——

這樣一來,下次同類問題出來,你就有很多好分析的,甚至自帶條理,又怎麼可能會沒話說呢?

03

為什麼你講話

顯得沒條理沒邏輯

解決了「沒話說」的問題後,再來看看另一常見問題「說很多但沒說到點子上」或「說得好亂顯得沒有邏輯」。

這次舉一個更貼近生活的例子,求職節目《非你莫屬》中,有個女生被問到如何拿到網際網路+創新創業三等獎時,是這樣回答的:

在一個很尷尬還很耗時的互動後,她是這麼說的

結果說了兩句,就被評委打斷了,說她說話沒有重點,而且沒有邏輯:

這裡評委說得還是挺精準的

什麼叫很亂沒邏輯呢?

用形象的圖畫表達,有邏輯和沒邏輯的差別,大概像下面這樣:

左邊就是亂而沒邏輯,右邊就是有邏輯還整齊

用圖書館書架做比喻,沒邏輯的表述,要麼是像左邊沒框架結構,要麼是有架子但沒書或有書沒架子,要麼就是該在A架子的書放到了B架子上等等……

像上面的女生,別人問她為什麼能得三等獎,如果從結構來想,回答大概應該包括 「我做了什麼項目」「解決了什麼問題」「優點在哪」這三個「架子」。

評委後面的點評,也是說她需要說清楚這個方面

但回看女生的回答,介紹得像流水帳不說,並沒有說明「解決了什麼問題」,以及「自己的優點在哪」——壓根就沒有意識到需要這些架子。

而相比之下, 「有架子沒書」的問題則更隱蔽,但觀感很像掉書袋,而且容易顯得沒邏輯——典型代表郭敬明。

他的點評真的太典型了!

用上期舉過的這個例子,他點評仙劍三人組表演時,說他們的表演不能「邏輯自恰」,並給出了解釋。

其實他形式上大體還是對的,有架子

而針對為什麼他這麼說,落實到具體的例子,他說的是林月如在李逍遙快死時還在聊天,不符合邏輯:

上期我講了,我認為這裡用不合邏輯比邏輯自恰好

上面的點評,問題在哪裡?從「架子」的層面去分析:

如果我們要說表演邏輯不自洽,按郭導自己的解釋,「一會一個樣」,回答的架子是不是應該是 「一開始怎樣」「現在怎樣」「兩者有矛盾,所以不自洽」

但看郭敬明的表述,他省略了林月如的性格、人物關係、之前的狀態(一開始怎樣),直接說未婚夫快死了就在聊天(現在怎樣)不符合邏輯——架子一開始是搭出來了,但沒具體應用說明,就顯得前言不搭後語。

如果單看這張,是不是覺得不符合正常邏輯,反而更通順?

事實上,經典的回答框架有好幾個,只要你意識到 「架子」的存在,然後挨個填滿,要表述得有邏輯有條理,就一點不困難。

經典框架之一是下面這個,很適合用於分析概念:

我之前也在微博分享過,寫論文經常也是這個邏輯

也不要以為用框架就一定很複雜,看蔡徐坤:

這個點評很經典

在短短一段點評中,他先是發現問題 「是什麼」:氣息不穩。

然後馬上通過豐富的經驗,得出 「為什麼」氣息不穩:因為拍了三下,三下都太用力。

之後馬上針對原因,給出 「怎麼辦」:不要三下都太用力,二三下收一下,問題就解決了。

雖然看起來很短,但分析的很到位也很有邏輯

相比之下,再看被詬病掉書袋的郭導,他的另一段點評:

他批評劉雅瑟在《滾蛋吧腫瘤君》里的表演,說她對表演沒有審美:

郭導書是一定看很多,但說話邏輯性真的有欠缺

發現問題了嗎?雖然他說了很多,但並沒有蔡徐坤那種水到渠成的流暢感——

他一開始說了 「是什麼」,是因為演員沒有審美——但他有沒有很好地解釋什麼叫有審美呢?沒有。

當然,我能理解他想表述的是,電影120分鐘有高潮有低谷,不能一直高潮。那樣 不符合觀眾的觀影習慣,也顯得表演過度誇張,演員也應該明白這類表演是不美的——

後半句是我加的,加上是不是順一些了?因為補足了原來缺失的 「為什麼」的部分。

而之後,他給出的建議是這樣的:

演員不能憑本能,要設計表演

平心而論,他也給出了方向,要設計表演,但依然 不具體,哪裡可以高,哪裡可以低,應該怎麼高,應該怎麼低,都留白——並不利於理解和運用。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郭敬明點評cut,基本都是這類問題,要麼架子搭起來但缺一塊,要麼該說的沒說,要麼A架子內容放到B架子上,給人攤子鋪很大,最後又收不起來的感覺。

相比之下,再看陳凱歌的點評,這段《臥虎藏龍》也很經典:

他先是提出一個很細節的問題,羅小虎什麼時候愛上玉嬌龍的

繼而提問人物動作的動機:

演員說是因為不想讓玉嬌龍死掉

而陳凱歌則質疑,作為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土匪,如果沒有喜歡,怎麼會在意玉嬌龍的死活:

胡先煦一臉「我沒想過誒」的表情

也因此,情節在這裡斷掉了:

其實聽完陳導的分析,不難理解羅小虎應該早喜歡玉嬌龍了

雖然這段聽起來技術含量沒那麼高,因為說的是具體的點,但依然 非常有邏輯——

這裡可以套用另一個經典架構,(F)IRAC:

法學院的學生們應該很熟悉吧!

具體說來,先提出一個問題(Issue),然後提出這個問題的一般規律(Rule),繼而把問題事實代入規律進行分析(Analysis),最終得出結論(Conclusion)——不需要嚴格按順序。

比如上文陳導的點評,就先點出 問題在「情節斷掉」,再暗點「人物動作應該符合人物心理」的 規律應用到羅小虎,他如果當時不喜歡玉嬌龍,就不應該給她雞吃,因此這裡表演不符合人物心理的 結論——沒多餘的名詞,但要說明的點基本都說明了,也沒有廢話。

而下面這段上期說過的,更是IRAC的典範,先是指出問題(Issue)

問題是你們各演各的,再點出原因,因為對人物不了解

前面說過,陳導分析戲往往不是針對一場戲,而是從人物的背景和性格(Rule)著手:

劇中人物的特質,他用詩人氣質形象表達

結合人物之間的關係(Rule)完善分析(Analysis)

同時跟梅蘭芳感情深厚

最後水到渠成地得出,以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情感來說,目前的表演問題在哪的結論(Conclusion)

人物很激情,感情很深厚,但表演得太內斂

發現了嗎,相對於經常「前言不搭後語」的郭導,陳導雖然不會把一二三四和酷炫名詞掛在嘴上,但他的表述永遠很有邏輯, 每一句都在為特定結構服務,不缺不多,看著就特別舒服。

當然,要達到陳導這樣的水平,基本需要海量的閱讀量、思考量和輸出量——

但本篇的內容和技巧,應該能幫你找到表達不佳的原因和提升方法,從而讓自己一步步變厲害。

最後,特別感謝一下大家:在這個快餐閱讀成主流的時代,你們對長篇大論的我總還是很包容,所以這期寫得細一些,力求對大家有幫助——一起變厲害啊!

回顧之前的「看臉識人」

想看更多讓語言表達更有結構?

從明星公關文看寫作技巧 /乾貨 | 想上清華北大,不妨先學學這些方法

想看更多高情商的語言表達?

和年度贏家學高情商技巧 / 從說話開始有魅力 / 如何說話能讓別人覺得舒服? / 處世 | 三個實用溝通技巧 /溝通 | 會說話≠會聊天!如何變得會聊天 /慢讀書 | 從這本書開始,做個真正的聰明人

商業合作/轉載申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1dcsXIBiuFnsJQVbl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