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劉女士今年40齣頭,纖腰細腿,婀娜多姿,看上去像是只有30歲——平時十分注重身材管理、眼裡容不下「一絲贅肉」的她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鍛鍊,於是保持著節食減肥的習慣,常年吃素並嚴格控制食量。
前不久,劉女士在一次與朋友開玩笑打鬧時,突然感到胸部疼痛,咳嗽時加劇。到醫院一檢查,結果讓劉女士大吃一驚——她的肋骨竟然骨折了!進一步檢查揭開了謎團——劉女士患上了骨質疏鬆症,正是骨質疏鬆引起她的骨骼脆性增加,最終導致骨折發生。
劉女士非常鬱悶:自己才四十出頭,怎麼就得了一個「老年病」?
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黃德斌解釋,劉女士引以為傲的苗條身材,以及她保持好身材的生活習慣,正是導致她提前患上骨質疏鬆症的原因。
引起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如老齡、鈣及維生素D缺乏、女性絕經、日照不足、缺乏運動等。在導致骨質疏鬆的諸多危險因素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體重因素。
「與正常體重者相比,瘦人更容易患骨質疏鬆症。」黃德斌解釋,首先,脂肪組織可分泌雌激素,而雌激素可促進鈣吸收、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瘦人身體脂肪組織較少,體內雌激素水平偏低,對鈣吸收減少,破骨細胞活性增加,從而導致骨密度降低。
其次,骨骼的健康離不開營養。瘦人一般進食較少,或是像劉女士這樣長年素食,造成骨代謝所需的「原材料」(鈣、磷、微量元素、蛋白質等)嚴重不足。
第三,由於體重過低,身體骨骼所受到的應力減小,直接影響骨的密度和強度;同時由於體重過低,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也會下降,容易摔倒,如果再合併骨質疏鬆症,則更易引發骨折。
除此之外,劉女士缺乏運動,骨組織自動降低骨量,再加上不愛曬太陽,也影響了鈣質吸收。多重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她才40歲就患上了骨質疏鬆症。
既然太瘦易患骨質疏鬆症,是不是長胖了就好了?
其實不然。黃德斌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肥胖與骨質疏鬆的發生有關。人體在健康體重或體重適度增加時,體重與骨密度呈正相關,但體內脂肪含量過高時會導致骨轉換失衡,使成骨細胞活性減低,破骨細胞活性增加,從而導致骨丟失加快,增加骨質疏鬆風險。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腹部脂肪量的增加與骨密度呈負相關。與此同時,超重、肥胖人群由於行動靈活性受限,在骨質疏鬆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跌倒,增加骨折風險。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今年的主題是「管體重、強骨骼」。
黃德斌表示,預防骨質疏鬆症需要保持合適的體重,太瘦和太胖都不好。市民朋友應通過合理的營養和增強抗阻、力量鍛鍊促進骨骼強健。對骨骼健康最有益的運動類型是負重運動和力量訓練,比如舉、推、跑、跳以及「登台階」等;營養方面,建議保持均衡膳食,攝入足夠的鈣、蛋白質、維生素D、維生素K等營養素。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通訊員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