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不是拍給小孩子看的,他們除了會背詩,根本看不懂

2023-07-28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長安三萬里》不是拍給小孩子看的,他們除了會背詩,根本看不懂

找了個時間,看完了《長安三萬里》,雖然時間長達三個小時,但大螢幕亮起字幕後,我還坐在那裡,久久難以釋懷。就像影片中的李白,看到美好的事物,他也想在黃鶴樓寫一首超越崔顥的詩一樣。

但角風不才,是斷然不能跟詩仙相比的,但寫詩跟寫文章其實一樣,都是在表達一個心境。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年齡,所理解的事物也就有所不同。

其實小時候的我就不能理解,為什麼唐朝人那麼愛寫詩,害得我們這些後人還得背誦,背不過還會被老師罰站。那時的我簡直是恨透了唐詩,也恨透了隔壁小虎,那傢伙才7歲,竟然就能背誦300首唐詩,可恨,可氣!

可惜,我也背誦了那麼多首唐詩,到今天才突然明白,我其實從來就沒有讀懂過它們!

一、

在進電影院看《長安三萬里》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一部動畫片竟然敢拍三個小時?

我甚至在想,這部片子會不會像《妖貓傳》一樣,把長安城的繁花似錦都拍出來。在透著一股邪性的前提下,一睹大唐國都風采,領略一下身處大唐盛世的感覺。

可惜,並沒有,長安城只在高適的視角下出現了兩次,走馬觀花般,除了一張鳥瞰圖以外,並無其他五彩繽紛的色彩。沒有萬國朝貢,沒有燈光燦爛,沒有歌舞昇平,甚至連皇宮,連楊貴妃都沒露面。

我只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人,出現在大螢幕上,而這些人甚至跟初來乍到得高適格格不入。仿佛來自兩個世界的人,一群人在那裡盡情揮霍青春和才華,一個人卻默默看著這一切,仿佛他從來沒來過一樣。

高適和李白,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卻有著同樣的滿腔熱血,那就是渴望報國。可惜,李白是商人,就算再有錢,再有才,那也是下民,根本沒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也不會有人舉薦他。

高適,卻像《水滸傳》中的楊志一樣,出身名門之後。可傳到他這一輩,家道中落,再加上自身比較耿直,也是報國無門。他羨慕李白,也看不懂李白,自己很普通,既沒文采,又沒金錢,空有一身武藝,卻又無處施展。

而整部《長安三萬里》,貌似在講高適的一生,其實是通過他的視角來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李白。

二、

是的,不僅我們看不懂李白,連影片中的高適也看不懂李白!

高適屬於那種普普通通,雖然懷揣夢想,但也不敢打破傳統的人。就像他不能理解,李白明明不認識人家江夏大官李邕。卻敢拿著自己的作品《上李邕》,跑去人家門前「咣咣咣」砸門,希望他能舉薦自己當官: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高適問李白,你跟人家又沒交情,這樣去敲人家門,終歸不太好吧?

可李白咋說的:

「以我李白的才華,抵得上一千年的相識,一萬年的交情!」

事實上,李白並非只去敲過李邕家的門,他還敲過韓荊州、裴長史家的門: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願得裴公之一言,不須驅馬將華軒。」

只可惜,李白敲了這麼多門,無一例外,都被人家轟了出來,也就是走行卷這條路,他是走不通了。是啊,高適早就知道,沒有人脈,誰會舉薦你李兄,別做白日夢了好嗎?

可李白並不在意,那是李邕不識人才,咱不跟他一般見識,走,去黃鶴樓喝酒去!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去黃鶴樓,並在這裡他們倆定下了一年之約,一個去揚州,一個去長安:

「長安少年不少錢,能騎駿馬鳴金鞭。五侯相逢大道邊,美人弦管爭留連。黃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棄捐。安知憔悴讀書者,暮宿靈台私自憐。」

三、

到長安後,高適以為憑藉祖上的一絲榮光,能獲得他人的舉薦,卻沒想處處碰壁,最後淪落到給婦人舞槍的地步。

他實在想不通,自己的槍是用來殺敵報效國家的,不是用來哄女人笑的。正因為他的表演充滿著殺氣,竟然嚇到了玉真公主,可想而知,得不到公主的舉薦,高適依然報國無門。

一年之後,他去揚州赴約,在見到李白的一瞬間,他失望了:

「他說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是嗎?」

是啊,李白仿佛忘記了曾經的約定,根本不顧自己千里迢迢前來赴約。那一刻,高適很失落,畢竟他的朋友不多,李白便是最好的那一個。可惜,李白的好朋友有很多,高適並不知道自己能排到第幾位。

這時候的李白仍然是揮金如土,不僅跟幾個當地貴族子弟稱兄道弟,還跟個舞女眉來眼去的,一副不務正業的樣子。高適不理解,覺得李兄是在虛度光陰,大丈夫就該志在建功立業,而不是沉醉在花紅酒綠當中。

其實不止高適,連我(楊角風)也看不懂李白,明明之前還一心求舉薦當官呢,現如今為何沉醉於紙醉金迷的生活?

直到李白身邊的裴十二出手,持一柄劍,打敗了持一條槍的高適。並解開了發卡,露出一頭長髮,她告訴高適,其實她跟李白並未不務正業,也沒有荒廢技藝,只是你沒有看懂而已。

是啊,裴十二究竟告訴了高適什麼,讓他突然灰心喪氣回了家鄉呢?

四、

其實,李白並沒有荒廢技藝,也沒有誤入歧途,他只不過通過另一條途徑,實現自己的仕途夢而已。

當初高適在玉真公主府上表演時,曾經提到了一個被公主成功舉薦的例子,那個幸運者是王維。但並非是因為王維的琴撫的好,而是因為早在王維到玉真公主府上之前,就已有盛名。

李白知道,以自己當時的情況,要想被人舉薦,就必須先混出名氣來。所以,他去揚州並不是為了花天酒地,而是為了闖名頭。

只可惜,一年之期到了,李白並沒有闖出點什麼來,依然是個浪蕩公子哥,依然不被人舉薦。從心理上講,他並不希望高適看到自己這樣,當然,也不排除李白就是個社牛,跟所有朋友都這樣約定,傷了高適的自尊心。

但不管怎麼說,這次揚州之行讓高適明白了自己的短板,回到家鄉後,一邊繼續練武,一邊開始學習文化。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高適不再結巴,也開始學寫詩。他也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施展自己的抱負,來真正讀懂李白。

可惜,就像李白教高適相撲一樣,虛實難辨,高適剛剛以為自己理解了李白,理解了他內心的苦楚。卻沒想沒多久,李白竟然跑到了梁園,他竟然認可了沒有人脈入不了仕的真理,他想通過入贅也實現這一目的,隨後倆人去追孟浩然: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五、

李白用一種高適不能理解的方式,還是決定入贅,而自己卻去投了軍。

可惜,沒多久他就對軍旅生涯產生了厭煩,還寫下了一首詩: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甚至在離開的路上,他還巧遇了李白,並跟他一起救下了郭子儀。他們倆還是互相信任對方,甚至都可以把命壓在這種信任之上,並最終獲得了成功。

高適用自己的方式,試圖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李白,就像相撲選手一樣,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分辨不清。是啊,他曾告訴李兄,薦舉需要靠人脈,千金買笑不能長久,入贅會被人瞧不起,無名小卒不要跟安祿山作對。

可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的這種結論適合不適合李白,至少從李白後來寫信邀請高適速來長安城來看,好像是自己錯了!

李白最終還是通過玉真公主的舉薦,當了官,那一天他很高興: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長安城站穩腳跟之後,李白迫不及待的給高適寫信,邀請他來長安。在這裡,高適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了嚴重打擊,他甚至看到了王昌齡、岑參,汝陽王和李邕在跟李白勾肩搭背喝酒。

要知道,當年李白跟自己一起敲過李邕家的門,但在當時,李白是被轟了出去的。難道李白的才華,真的可以頂上一千年的相識,一萬年的交情?

六、

可是,高適把李白看得這麼重,為什麼這次來長安,自己又被忽略了呢?

一是李白真的喝醉了,畢竟他就是這樣一個放浪形骸之人,不拘小節。高適到的時機不佳,還是杜甫帶他去找到的李白,當時那麼多朋友在場,難免冷落了高適。

事實上,面對高適的決然離去,杜甫都不理解,為什麼不看看長安城再走?再說了,你現在走了,等李白酒醒了之後,還是會去追你的。

但我更傾向於,李白是故意裝醉,故意冷落高適!

為什麼?

因為他給高適寫信的時候,確實是想趁著自己受寵,抓緊時間讓自己的好朋友入仕。可是,等到邀請發出去後,他才逐漸發現,自己不過是權貴們的酒局玩物。他以為自己的一身才華終於有了可以施展的空間,卻沒想在長安城,他的才華只配給舞女寫詞。

空有一番抱負,還是得不到施展,關鍵是抱怨幾句還會被人傳閒話到皇帝耳中,又少不了自己的小鞋穿。

李白當初邀請高適,是想給他引薦當官的,可是,一方面現在的自己實力不行,還辦不到。另一方面,他覺得這種官場也不適合高適,把他喊來長安城,是害了他。

只是,在高適看來,李白此時已經聞名天下,作為名士,他更不應這樣醉生夢死,虛度光陰。以前在揚州時,李白抑鬱不得志這樣,現如今已經功成名就,為什麼還這樣?

因為不理解,高適只能再次選擇了回梁園,回到那個自己熟悉的地方,直到李白的再次光臨。

七、

李白就像《阿甘正傳》中的珍妮一樣,每次最落魄的時候,都會回到高適身邊。

此時的李白,早已沒有了青年時的銳氣,有的只剩中年人的油膩。年輕時,那隻幻想著展翅飛翔的大鵬,此時也飛不動了,在江邊幾個中年詩人早已沒了年少時的銳氣,擁在一起喝酒吟詩。

也正是在這裡,全片中最高潮的地方到了,李白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伴隨著一個個駕鶴飛天,我本人也已淚流滿面: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沒有鋪墊,沒有強行煽情,毫無徵兆,就在高適的緩緩敘事中,李白跟往常一樣朗誦起詩歌來,可是,眼淚卻不爭氣的流了下來。這種壓抑,這種情感,在這一刻,隨著幾個中年人云游宇宙,一下子得到了宣洩。

但影片並未放完,因為接下來李白做的事,再次讓高適想不通了。本已離開官場的李白,本已成仙的李白,為什麼會投奔永王?

只有最熟悉李白的高適,能解答,這也是他讓小童去問訊李白的緣由所在。是啊,高適當了那麼多年文書,終於功成名就,位極人臣,成就了兒時的夢想。

可李白呢?

難道他真忘了自己這隻想要等風來,並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了?

他已經老了,永王成了他最後,也是唯一一次實現夢想的機會了。

八、

電影院裡,此起彼伏背誦唐詩的聲音中,我也聽到了一個孩童的疑問。

他不理解,李白寫了那麼多首詩,為什麼不能像白居易一樣,參加科舉中進士?他也不理解,高適為什麼一開始不去哥舒翰門下當兵,非要去人家府上玩雜耍呢?他更不理解,為什麼高適都當上大官了,卻不能救李白呢?

是啊,成人的世界,又豈是這種毛頭小子所能理解的?

高適,大器晚成,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實現了夢想,成了人上人。而李白,少年成名,一身才華,卻落得個晚節不保的下場。

可是,我們為什麼還是喜歡李白呢,究竟喜歡他的什麼?

是啊,如果李白能像高適那樣,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要虛度光陰,按部就班生活的話,至少命運不會這麼顛簸流離。可是,如果沒有李白的這些人生經歷,沒有他的沒心沒肺,沒有他的放浪形骸,又怎麼會留下這麼多的詩詞?

李白就像那座被毀多次的黃鶴樓一樣,樓沒了,但詩還在,就像高適最後跟小書童說的那樣:

「樓雖然毀了,但是詩還在,只要詩還在,樓就一直都會在。」

就像高適騎著戰馬沖向敵軍的時候高呼:

「為了長安!」

九、

可是長安城早被毀了,況且高適所在的位置也不是長安,他為什麼要這樣喊?

長安可不是為了長治久安的意思,而是代表著一種象徵,代表著一種精神,代表著一種夢想。高適跟李白一樣,一輩子想去長安,並在那裡建功立業,封相拜候。

為了長安,不僅代表著,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的抱負,勇往直前的意思。另一種意思則跟前面的黃鶴樓一樣,這是一種文化象徵,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也印證了這部片子的名字《長安三萬里》,可不是指長安城有三萬里長哦,而是意指大唐的整個疆域。

就像我身處杭州,每年絡繹不絕來那麼多遊客游西湖,是其他地方沒有這種水池子嗎?

不是!

是其他的水池子沒有這麼多的歷史典故,也只有你真正站在了這裡,才能切身體會到這種穿越古今的感覺。

就像雷峰塔一樣,現如今的雷峰塔,早就不是倒掉的那一座了,它還能稱為雷峰塔嗎?

能,只要中華文明還存在,那這些東西就永遠不會消失,而這種文明當中,就有李白留下的那麼多首唐詩。

最後拿《長安三萬里》中李白作的最後一首詩當結尾: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既是形容李白獲大赦後的喜悅,也代表著他的解脫,更能形容觀眾的心境,好了,通了,已經過了萬重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