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導物流業暴露美國弱點,「美軍現在得搭便車」

2024-11-02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美國作戰部隊如今都混到得「搭便車」的水平了。近日,有美媒披露了美軍當前所面臨的一個尷尬境況——由於缺乏海上軍事貨運能力,五角大樓不得不與私營商業航運公司合作,依靠商船來運輸後勤軍用物資。

當地時間11月1日,美媒《華爾街時報》報道稱,中國的崛起,尤其是在物流行業的主導地位,將美軍在海上貨運方面的弱點暴露無遺。如果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美國軍事運輸司令部那些嚴重老化且數量不足的機隊和貨輪船隊,難以應付超長距離下的巨量物資運輸,將只能依靠私營貨運公司的數百艘船隻來承擔近80%的後勤補給。

然而,將戰時貨運任務託付於私營企業,也並非萬全之策。報道指出,外包商船在戰時是否有可靠性、具備軍事能力的海員是否數量充足,以及懸而未決的軍事安全審核、不同軍種和部門之間的整合問題,皆是一個個難以填補的漏洞,讓美軍高層頭疼不已。

在丹麥奧爾胡斯港,美國軍用車輛和裝備從一艘懸掛美國國旗的貨輪上被運上岸。《華爾街時報》

《華爾街時報》報道稱,美國正在大力投資包括飛彈、戰艦和噴氣式戰鬥機等新式武器系統,而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裡,對於後勤補給至關重要的海上運輸能力匱乏卻被一再忽視。

報道指出,美國在與北約盟國合作向歐洲運送美軍和物資裝備,以應對與俄羅斯可能發生的衝突方面擁有幾十年的經驗。貨輪橫渡大西洋一般需要兩周左右的時間。

不過,如果與中國發生衝突,穿越太平洋比大西洋所需的時間要長得多,大約在三周左右。而且航運路線可能面臨更大的遇襲危險,後勤物流工作會變得更加複雜。

五角大樓通過海運運送大約九成軍需物資的需求也存在困難,美國軍事運輸司令部能夠調用的44艘政府運輸船中,有28艘將在8年內退役,而替換船隻的計劃在預算支出排序中根本排不上號。

「這不像B-1轟炸機那麼性感。」在談到華盛頓官員如何確定支出優先次序時,今年10月剛剛卸任的前美軍運輸司令部司令傑奎琳·范·奧沃斯特(Jacqueline Van Ovost)如此吐槽道。她還說,更有一些人對此嗤之以鼻,稱這「不過是後勤問題罷了」。

據《華爾街時報》報道,為了緩解這個問題,范·奧沃斯特在任上開始推動將商業航運公司整合為美軍補給線的一部分。她利用商業承運商對五角大樓和平時期合同的渴求,計劃讓商業航運公司在戰區外負責承擔80%的軍事貨物運輸。五角大樓則負責剩餘的最靠近戰場前線的運輸工作。

文章介紹稱,在和平時期,美軍運輸司令部下屬的軍事海運司令部,其運營的約60艘船隻負責運輸五角大樓大部分用於部署和演習的貨物;在危機時刻,美軍運輸司令部可以激活另外48艘政府船隻,這些船隻來自美國國家海事局所管理的一支預備役部隊;如果要進行大規模動員,美軍運輸司令部還可以徵用另外95艘參加政府計劃的私人船隻。

但這麼滿打滿算,美軍運輸司令部最多也只能保證約200艘艦船能被投入到與中國的潛在戰爭中。要知道,美國在2003年的第二次海灣戰爭中都動用了超過165艘艦船,而且大西洋遠比太平洋距離更近,海面情況也更太平。

《華爾街日報》還提到,在戰時,各國都會將懸掛本國旗幟的民用船隻整合到軍事後勤行動中。這麼算起來,中國擁有的商船足有7000多艘,僅次於北約成員國希臘。而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只剩下600艘可用商船。「保守美國人」評論網站8月的一篇文章更指出,如今僅有約180艘商船懸掛美國國旗,占全球航運總量的約0.5%。

為此,美國國會早前批准了美國國家海事局購買外國製造的二手船舶,並將其改裝後使用。然而到目前為止,已編入預算的船隻數量僅為9艘,也難怪會有美國前海軍軍官吐槽這是「給癌症患者打繃帶」了。

截至今年5月,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數量,數據來自美國運輸統計局。《華爾街日報》製圖

《華爾街時報》指出,美國商業航運業界自然對范·奧沃斯特推動的計劃表示歡迎和盛讚,但實際上,將軍事行動和商業活動結合也絕非良策妙計,讓美軍運輸司令部頭疼的事仍有一籮筐。

一方面,美方難以確定衝突爆發時,私營運輸公司是否真的會派船隻涉險;即便運輸公司接受了指示,船上又可能缺乏接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船員。

美國海事局在2017年曾開展一項調查,發現為了維持一支有能力承擔戰時軍用運輸任務且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隊,需要大約1.36萬名合格的美國海員。但美國當時只能找到約1.18萬人,存在13.2%的人員缺口。 在2019年新冠大流行後,這一缺口變得更大。

根據美國眾議院一個特別委員會的說法,2019年,也就是美軍運輸司令部上一次對美國民用後備船隊進行緊急動員演習時,結果只能用 「慘不忍睹」 來形容。

另一方面,部分軍事工作仍然需要通過安全審查,許多私營部門的管理者會因此被排除在外。而美軍運輸司令部用以採購、倉儲和運輸物資的280個數據系統,從彈藥到番茄醬無所不包,也讓潛在合作夥伴頭昏眼花。

為了精簡業務和提高效率,五角大樓去年將幾乎所有的燃料採購都集中到了美軍運輸司令部。在此之前,各軍種和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美軍運輸司令部也正在開發一個據稱將簡化外部連結,提高透明度的單一系統介面。

至於效果,現在仍然很難評估,但顯而易見的是,在江河日下的美國航運業現狀下,這種做法無異於隔靴搔癢。不然,范·奧沃斯特也不會對《華爾街日報》意味深長地說,「你可以做商業運輸,但當你遭到槍擊時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