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學校壞話就群起攻之,「封口令」扭曲了家校關係 | 時評

2024-09-23     羊城派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附屬普寧學校校長的一番言論引發了廣泛爭議。

據極目新聞報道,在近日舉辦的一場主題為「家校同心,共建共享——與家長代表談學校發展、孩子培養」的座談會上,該校校長通過PPT告誡家長,「愛校教育要從家庭做起、從父母做起。誰敢說學校的壞話,就要群起而攻之,內部問題內部解決,絕不允許別人說三道四。」9月23日,廣東普寧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回應稱,該情況屬實,已要求該校長作檢討並向家長道歉。

按照這位校長的意思,家長只能說學校的好話、談學校的成績,不能說學校的壞話、談學校的不足,否則就是學校的「公敵」,其他家長要「群起而攻之」。此言一出,輿論譁然。這番言論,更是被一些網友戲稱為「封口令」。

愛校,是每個師生及家長應有的情感共鳴,它源於對學校文化、教育理念及教學成果的認同。但這份愛,一旦淪為對批評聲音的排斥與打壓,便失去了意義和價值。把來自家長的不同聲音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將原本正常的監督與批評視為洪水猛獸,這不是「愛校教育」,而更像是「服從性教育」。

家校共育的核心要義,在於建立一個開放、理解、信任、包容、合作的家校關係,而不是一方淪為另一方的附庸和傀儡。如果校方缺乏對家長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不了解、不關心家長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何談「家校同心」?

人無完人,學校也是如此。學校存在一些問題或不足,既不奇怪也不可怕,家長提出來,校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才是家教共育該有的樣子。校長公開給家長代表下「封口令」,恰恰折射出家校之間的不平等、不信任。利用「教育焦慮」拿捏家長,慫恿大家圍攻提出問題的家長,這種作派未免太霸道。

讓家長在面對問題時不敢發聲,這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會加劇家校之間的不信任,甚至會把小問題釀成大矛盾。

「誰說學校壞話就群起攻之」,字裡行間已把學校「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暴露無遺。學校維護自身形象與權威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要選擇正確、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指望通過捂住家長的嘴達到目的,是自欺欺人而已。

從現實看,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都不同程度地與涉事學校的「遮醜」心態有關。換言之,不是所有問題都是「內部問題」,都可以「內部解決」。像校園欺凌之類的問題,若能被家長及時指出問題苗頭,或許可以起到防患於未然的積極作用。

不難發現,「封口令」折射出的是一種封閉的、排他的教育邏輯。在這種邏輯下,以校長為首的教育工作者處於絕對權威的地位,家長的任何質疑或批評都會被視為「大不敬」。這種邏輯與現代教育的包容性、開放性背道而馳。

文/陳廣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0f1262246ef88a5d9b3680f213e9c5b.html














翁城日記 701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