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消費超過狗,是雙十一不行了,還是男人覺醒了?

2023-11-13     搜狐財經

原標題:男人消費超過狗,是雙十一不行了,還是男人覺醒了?

雙十一落幕,在一堆數據中,其中一條熱搜特別令人矚目:今年雙十一,男人的消費終於超過了寵物狗

男人在消費圈鄙視鏈里,曾經地位還不如狗

他們用著老婆淘汰的舊款手機,保溫杯里泡枸杞,全身上下從衣服到鞋子,從眼鏡到手錶,全是打折款。

但就在今年雙十一,這個魔咒似乎被打破了,會買買買的男人,終於比會上網的狗多了!

圖源:都市快報

那麼他們都買了什麼呢?

男性消費「新三寶」

根據天貓剛發布的雙十一消費榜單,排在男性消費者前三的分別是公路自行車、電競產品和衝鋒衣

而在去年,前三分別是茅台、釣魚和始祖鳥

圖源:九派新聞

今年一度很流行City Walk(城市徒步),後來進化成了City Ride(城市騎行)。

數據顯示,今年天貓雙11,「自行車整車」銷量同比去年翻番,「公路自行車」銷售同比暴漲300%,其中男性用戶增長同比去年提升近100%。

與此同時, 他們也開始更注重外表和形象,拒絕過去統一的「廳局風」。

雙十一開售首日,衝鋒衣銷量同比增幅90%,電競產品也來勢兇猛。

數據顯示,10月31日至11月5日期間,狼蛛、VGN、玩家國度等品牌天貓旗艦店的成交同比增長超100%。

天貓排行前六的電競品類分別為遊戲本、組裝電腦DIY、電競滑鼠、電競鍵盤、電競顯示器、電競耳機。

除了「新三寶」以外,酒類產品也成了男性用戶「囤貨」的選擇。

據媒體報道,不少人「成箱購買茅台,五糧液,酒水直播間男性用戶占比高達65%。」

同時,潮玩、手辦和男性護膚品的增長也很明顯。

而與之相比,寵物狗的「新三寶」沒有一個增幅超過100%,遠不如男性

圖源:格隆匯app

有趣的是,鏟屎官們似乎對貓更大方,寵物貓的「新三寶」漲幅都超過了男性消費。這下男人們可懵了,原以為地位超過狗了,結果居然又來了貓?!

男人終於捨得給自己花錢了?

「男人終於超過狗」的熱搜一出,很多網友都評論說,「現在男生終於捨得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了,男人要先愛自己等等。

圖源:微博

這背後的意思無非是說,以前男人們不是沒錢,而是錢都給女人花了。

但現在,男人乾脆不追女人了,所以省錢了!

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有錢買了。

不信看看《魔鏡洞察》發布的今年10月淘寶天貓品類增速榜,男性用戶喜歡的酒類產品、數碼產品、手機、自行車等都名列前茅。

排名前十中,以往女性喜歡的時裝、彩妝、香水等均不見蹤影。

圖源:魔鏡洞察

之前七夕「舔狗經濟」的全面崩盤,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男性的價值和訴求都被忽視了。

除了清明節,幾乎所有的節日,都可以解讀成男性要給女性送禮的日子。

圖源:微博

多年以來,資本和商家一直瞄準年輕女性進行洗腦。

類似」愛她,就應該把卡給她刷」、「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貌美如花」的價值觀經常能刷到,影響了很多人。

但與此同時,男性的經濟壓力與委屈,一直都被漠視。

這在經濟向上、蓬勃發展的時候,大家手裡都有閒錢,也沒人真的去計較。

但現在經濟下行,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商家卻依然搞老一套,希望男性給女性花錢,為自己實現創收,那希望註定只能落空。

這不,雙十一的男性消費,正是一個典型。

男人們心想,既然你們商家從來沒有真正為我們準備過一個節日,從來沒給過我們共性和理解,那我們也不鳥你們了,有錢自己花不香?

事實上,過去商家與資本過度營銷傾向女性的消費觀,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如今低結婚率的元兇。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的結婚率已經連續九年下降。

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適齡單身男女的數量,還在不斷劇增,特別是單身男人的數量要遠高於女人,比例為3:1左右。

而中國生育率已跌至1.09,在目前世界上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屬於最低生育水平。

這種嚴峻的形勢背後,跟當下愛情與金錢捆綁,用金錢來衡量愛情的價值觀灌輸,導致年輕男女對愛情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有一定關係。

圖源:《破產姐妹》

當愛情捆綁了太多的功利與物質,在經濟下行期,會遭遇越來越大的反感。這也是商家需要反思的。

其實是大家都沒錢了

除了男性消費超過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雙十一其實越來越賣不動了。

雙十一的落寞顯而易見,無需贅述。比如說去年雙十一,淘寶和京東罕見地沒有公布最終成交額,這樣的默契,難免令人浮想聯翩。

而今年雙十一第一天預售,頭部主播李佳琦直播間的銷售額僅為95億元,相比去年的215億元銳減一半以上,創下過去三年來的新低。

圖源:《無節制的消費元兇》

而最新的數據透露,今年雙十一的銷售額確實很差。

差到什麼程度呢?

跟去年比,直接膝蓋斬。全網加起來才2000多億,而去年天貓一家平台就超過了5500億。

你想想,去年沒有公布最終成交額,說明成績不盡如人意。

今年比去年還糟糕,那得有多糟糕啊?

種種跡象都表明,雙十一已經從全民狂歡,漸漸跌落神壇。

雙十一遇冷,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除了大家都沒什麼錢,降級消費了以外,也是和直播帶貨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的。隨便點開一個直播間,主播們吆喝著買賣,每天都是最低價。

另一方面,雙十一的機制卻變得越來越複雜,算不明白的滿減,少領一張消費券,價格就完全不對。

打工人們白天當社畜已經很辛苦了,晚上還要夢回高中算優惠,體驗感不能說沒有,簡直是特別差。

於是很多人乾脆就不買了,反正也不是必需品。

圖源:網絡

當然,這背後還有消費者們的集體覺醒。

是的,不止是男人,女人們也覺醒了:我們不想再被資本和商家當韭菜了

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認為,人們消費的其實從來不僅僅是物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是把物品當作一種能夠彰顯自我身份的符號。

在過去的消費主義語境下,很多人追求的不僅僅是物品的使用價值,還有物品所代表的符號和所能帶來的認同感。

人們藉助這些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身份和價值觀念,同時也在追求他人的認同和歸屬感。

但現在很多人不這麼想了,比起錢實實在在落在口袋裡,這些認同和歸屬感啥也不是。

畢竟,再喜歡的東西,總有一天都會膩掉,能留下來的,只有錢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04a7e1c0c6e89c32e889ddf0ab0a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