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贏就逃跑的代表,西德山貓裝甲偵察車,靈活但眼神不太好

2022-07-17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打不贏就逃跑的代表,西德山貓裝甲偵察車,靈活但眼神不太好

輪式裝甲車因為其本身承重能力等因素限制,讓它們不可能獲得和主戰坦克一樣的裝甲防護,這就必然造成裝甲車的在戰場上採用更加靈活的作戰方式,不能「一根筋」地猛打猛衝,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裝甲車一度流行前後雙駕駛模式,即車輛兩頭都能正常開,這種思路在二戰後也得到了延續,除了法國繼續使用之外,西德在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的山貓偵察裝甲車也具備此種能力,並且操作更加出色。

1968年,戴姆勒.奔馳公司開始研發一種新式的裝甲車,在1974年完成,次年服役,這就是山貓偵察裝甲車,它被西德軍隊用來替代M41等過時裝備。

山貓裝甲車是一種複雜昂貴的輪式車輛,為了獲得更好的機動性,安裝了一台390馬力的戴姆勒.奔馳OM 403A 10缸4衝程渦輪增壓發動機,有使用汽油和柴油兩種版本,柴油版能夠達到20馬力每噸的單位功率。

有趣的是設計師還很注重山貓的隱身能力,除了給排氣管安裝更好的消音器,就連進氣口也安裝了消音器,據說在一般嘈雜的環境下,2米外就幾乎聽不到發動機的聲音了,噪音水平比現在的私家車還要好。它的排氣口設置了一颱風扇,風扇吸入大量空氣與廢氣混合後再排放,降低了紅外特徵。

發動機艙位於炮塔後方靠右的位置,之所以沒有如常規結構布置在最後部,那是因為那裡設置了後駕駛員的操作位,由無線電員兼任後駕駛員。

行走裝置採用4軸8輪,全驅行駛,每個車輪都擁有獨立的懸掛,兩對車輪為一組,均有轉向能力,最小轉彎半徑不到6米,不過當行駛速度超過50千米每小時,後兩對輪鎖死不轉向。

山貓裝甲車也具有兩棲能力,入水前打開防浪板和艙底的3台水泵,每分鐘可泵送460升水,驅動則採用尾部兩具螺旋槳。

山貓裝甲車的機動性值得稱讚,兩頭都能達到90千米的最大時速,水上只能正向行駛,最大速度約10千米每小時。為了讓駕駛更加輕鬆,車輛配置了液壓轉向機,駕駛系統還有手動和自動兩種。

車體裝甲採用全焊接鋼結構,車體正面擁有大傾斜角,側面也有一定傾斜,車體和炮塔正面能抵擋20毫米口徑機炮的打擊,側面可防12.7毫米彈藥,炮塔還採用了間隙裝甲的設計,可以對破甲彈起到一定的效果。總體上在偵察裝甲車裡算是中規中矩的水平。

火力方面偏弱,主武器為一門萊茵金屬公司MK20 Rh202型20毫米機炮,俯仰角度在-15°~69°,射速在800~1000發每分鐘,備彈375發,有效射程2000米。火炮雖然很好,但是它缺少先進的炮控,使用PERIZ-11A-1瞄準鏡,在大仰角對空射擊時沒有專門的瞄準設備支持。

山貓還沒有同軸輕武器,一挺MG3機槍安裝在車長艙口外,備彈1000發,需要車長探出身子操作,多少有點不方便,考慮到主炮的高射速和不多的備彈量,實戰中可能會頻繁使用這挺機槍,所有山貓車長可能都不會滿意這個設計。

總的來看,山貓裝甲車是一款靈活但「眼神」不太好的山貓,只有早期紅外/白光夜視儀這類設備,限制了其觀察能力和火力輸出能力。西德在80年代曾引入熱觀察系統,升級無線電設備。

但是山貓本身的結構設計複雜,改裝冗餘度較低,已經難以融入現代化的信息系統,後期改為巡邏車輛,在2008年時全部退役。

山貓裝甲偵察車重19.5噸,車長7.74米,寬2.94米,高2.84米,採用4人車組,駕駛員在前,無線電員在後(兼任後駕駛員),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內,裝甲車最大行駛速度90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730千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00b3eb69b1633af3f36624d600bd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