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戰大考中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機遇與前景

2020-03-05     黔中平壩


  踏在農村產業革命的堅實基石上,「黔貨出山」在疫情中才能如此步履鏗鏘:
  3月2日,修文縣扎佐鎮的貴陽市農產品物流園蔬菜區,一箱箱大白菜、白蘿蔔等鮮嫩蔬菜搬上大貨車,銷往省內外市場。疫情期間該園區累計銷售本省蔬菜21.86萬噸,交易額7.43億元。
  植根在農村產業革命的厚實沃土裡,「貴州溫度」在疫情中才能如此暖心動人:
  500噸、200噸、68噸……抗疫期間,貴州各種時令蔬菜、蛋品等農產品不斷捐往武漢、鄂州,助力抗疫全勝。
  汲取著農村產業革命輸送的豐沛養料,「穩價保供」在疫情中才能如此從容不迫:
  3月4日,貴陽市百花山路惠民生鮮合力超市,果蔬、肉蛋擺滿貨架,市民從容選購。抗疫最緊張的時候,貴陽市以25.5萬畝在土蔬菜為支撐,有力保障了蔬菜的充足供應。
  必須看到,農村產業革命經得起疫情大考,扛得起攻堅大梁,正得益於省委、省政府下出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始終把農村產業革命的主動權牢牢握在手裡。
  在大戰大考中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全省幹部群眾信念更加堅定。
  旌旗獵獵、戰鼓催征。希望的田野上,以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為引領,產業革命風馳電掣,「六個轉變」高歌猛進。
  「施工圖」科學明晰:科學選擇發揮貴州自然環境特質及市場潛力的茶葉、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業(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豬、中藥材(石斛)、刺梨、生態漁業、辣椒、生態家禽產業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為主導產業,從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集全省之力超常規推進。
  「指揮棒」精準到位:明確12位省級領導領銜,在全國聘請7位院士作為產業發展顧問,在省內組織專家團隊,採取一個產業一個領導小組、一個工作專班、一個專家團隊、一套推進方案的措施,同心聚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產業景」絢麗綻放:武陵山麓,江口「梵凈抹茶」走向世界;烏江之濱,赤水竹子串起一、二、三產業;紅水河畔,望謨「跑山牛」跑進沿海大城市;烏蒙深山,威寧「三白」(白菜、白蘿蔔、蓮花白)走俏東南亞……
  結構調「優」:抗疫不誤春耕,攻堅需抓「革命」。抓牢春耕窗口期,引領群眾應調盡調,讓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全面落實到田間地頭
  黔中大地,做好防疫忙春耕、測溫洗手進車間,成為產業革命「新姿勢」,更展現出各級黨員幹部的信念:搶時間、補損失,堅決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
  省委、省政府見事早,部署精準果斷。
  今年1月初,省委、省政府領導領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聯席會議印發《關於調整農村產業革命領銜省領導和特色產業的通知》,對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進行再優化、再調整。
  2月7日,省農業農村廳及時下發了疫情防控期間春耕備耕通知,聚焦低效作物調減計劃和圖斑製作等關鍵環節,著力抓好重要農資供應管理,確保肥料、種子、農藥等重要農資供應充足、銷售順暢、市場穩定,滿足結構調整需要。
  幹部群眾行動快,落實堅決有力。
  黔中大地,從南到北,田間地頭,分時段分區域春耕春播熱火朝天;園區基地,錯峰錯時復工復產有條不紊。
  眼下,正值刺梨栽種最佳時期。順著七星關區長春堡鎮裸依村支書余軍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千畝刺梨正拔節展葉。刺梨是我省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長春堡鎮按照全區新增刺梨種植19.3萬畝要求,今年將實現刺梨種植1萬畝。
  黔西南州對106個壩區的種植模式、組織方式、主導產業進行細化,結合茶葉、薏仁米、精品水果、香蕉、蔬菜等州內十個重點產業,紮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遵義市落實「菜籃子」責任制,在中心城區落實1萬畝速生蔬菜生產,並在低海拔地區發展春早熟蔬菜5000畝以上、春次早熟蔬菜5000畝以上。
  銅仁市因地制宜實施「稻+」模式,做好生產資料保障供應,全市農作物在田面積已超200萬畝,糧食作物面積近30萬畝。
  當前,省農業農村廳採取「廳長包片」「處長包縣」,派出72個工作組奔赴全省,緊盯調減低效作物,緊盯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強化因地制宜選准替代產業,加快農資儲備,切實組織好農資供應和春耕生產。
  規模擴「大」:緊盯「疫後」農產品相對短缺的機遇,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在壩子、山坳、坡地串珠成鏈,正在走出一條適合貴州山地特色的規模化發展新路。
  貴州抓住疫情對農產品生產帶來影響、農產品相對短缺的機遇,緊盯市場需求,錯峰而動,全面擴展優質特色農產品產能。
  突破口已經鎖定。
  繼續實行12位省領導領銜推進位度,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和市場需求,對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進行優化調整,力爭在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市場開拓、流通銷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裂變效應正在蓄勢。
春回大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4200畝連片茶園全面開採,茶園今年春茶產量預計達26噸,產值將達1000萬元左右,可帶動當地300多名茶農創收。
望謨縣利用獨特的氣候資源,積極發展芒果等特色優勢產業。自省委發出「掛牌督戰」集結號以來,一個多月時間,望謨縣為芒果產業籌措資金3667萬元,流轉土地3.35萬畝,已下苗9500畝。
「串珠成鏈」規模邁進。
連日來,德江縣龍泉鄉居池壩村壩區蔬菜基地,春播春種熱火朝天。去年9月龍泉鄉引進銅仁裕豐公司,把壩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聯起來,努力形成立體化農業產業結構。目前,大壩1409畝土地規模化生產已然形成。
「抱團發展」花開千樹。
安順普定、鎮寧一帶的韭黃,威寧、羅甸、平壩一帶的大白菜,劍河、安龍一帶林下食用菌,織金、西秀紅托竹蓀,水城、盤縣、關嶺、長順的生薑,湄潭、鳳岡、石阡、都勻、正安的茶葉以及遵義、畢節、銅仁等市州20餘個縣的辣椒,特色產業跨區域產業格局喜人。
據2月27日調度數據,12個特色優勢產業春耕態勢良好。其中,茶葉面積穩定在700萬畝,2020年已補植補種13萬畝;食用菌全年目標33億棒(萬畝),已完成4.3億棒(萬畝);蔬菜全年目標1500萬畝,已完成227.4萬畝。 
組織聯「密」: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形成緊密相聯的產業發展共同體。
上規模、闖市場、帶農戶,舞活龍頭企業是關鍵。
走進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鎮壩區蔬菜種植基地,農戶們正採收有機花菜。惠農康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秀標介紹,疫情形勢好轉後,每天到基地里上班的工人增加到60人左右,一天可採摘20噸蔬菜。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的方式,帶動2000名以上貧困戶就業增收。
緊密利益聯結,培育壯大龍頭是要訣。
道真縣引進福建、湖北、重慶等地33家龍頭企業駐縣發展商品蔬菜和食用菌產業。其中,貴州同輝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實行「企業+合作社+產業園+貧困戶」的模式,年制棒規模可達6000萬棒,可帶動1800餘戶7000餘人穩定脫貧。
麻江縣成立縣農文旅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引領藍莓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在全縣12個村帶動17家合作社和3935農戶,其中貧困戶875戶。目前全縣藍莓產業達6萬多畝。
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帶領群眾,黨支部建設是支撐。
普定縣探索「一村一公司」模式,成立普潤實業有限公司,並設立鄉鎮公司,組建172個村級合作社(公司),並把村支部建在分公司上,構建起縣鄉村三級公司運營機制,有力帶動1.2萬農戶種植韭黃脫貧致富。
對發展條件差的地方,「異地」幫扶顯實效。
威寧自治縣統籌縣城周邊土地和邊遠鄉鎮貧困勞動力「兩個資源」,開展易地產業扶貧,建成集中連片標準化蔬菜基地3萬畝,帶動5000戶2萬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全省12個特色優勢產業唱響重頭戲,涉及省級以上龍頭企業628家,成為構建發展共同體的主力軍。
切實提升組織化程度,我省今年目標篤定: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200家以上,省級以上合作社示範社2000家以上,100%的農戶加入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有企業帶動。
鏈條拉「暢」:抗疫保供,火力全開。精深加工、現代營銷,「一條龍」產業鏈全面復工復產,為12個農業個特色優勢產業「黔貨出山」豎起撐杆。
非常時期,超常舉措。抓住我省農業發展的領頭羊、農村產業革命的骨幹力量——龍頭企業這一「關鍵少數」,積極引導他們復工復產,讓他們儘快動起來、幹起來,把產業鏈舞起來。
目前,全省12個特色優勢產業涉及省級以上龍頭企業628家,已100%復工。
2月26日,龍里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一家刺梨加工企業,工人們在包裝和搬運刺梨飲料。園區6家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向湖北省捐贈刺梨原汁等3000件、省內1200多件。全縣刺梨種植面積達10.5萬畝,惠及7100戶村民。目前,全縣刺梨加工企業復工復產率達100%。
在納雍縣開發區貴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筐筐紅托竹蓀菌棒正在流水線上等待傳送。公司以紅托竹蓀、黑木耳為主導,建設了集技術中心、菌棒廠、出菇大棚基地和加工包裝冷鏈運輸為一體的產業鏈條,日產值達36萬元的菌棒走「貴州特產」路線,敲開了歐、美、日等71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大門。
六盤水市組建涼都獼猴桃產業股份公司,打造了集種植、加工、銷售、品牌、研發等為一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讓獼猴桃產品實現包裝設計國際化、品牌塑造國際化、營銷推廣國際化。鮮果遠銷東南亞、歐美,帶動2000多貧困戶在全產業鏈上致富。
得益於產業鏈條暢通,「黔貨出山」在疫情中依然堅挺。
  省內,大力推廣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多種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拓展電商營銷,延伸鄉村物流服務網絡,持續推動農產品進公共機構,提高本省農產品在省內市場占有份額。
省外,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為契機,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區域和對口幫扶城市重點批發市場開展一系列對接活動,累計建成138個貴州綠色農產品省外分銷檔口。  
境外,我省建成分銷中心10個,打開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銷售市場,不僅威寧「三白」出口杜拜和東南亞市場實現常態化,一批批「黔貨」一路南下,發往世界各地。截至去年底,累計發運3203標準貨櫃。
服務打「通」:農技服務、大數據服務,「一條龍」服務鏈,為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在抗疫進程中「茁壯成長」打牢根基。
技術下沉,質量興農。
2月26日至29日,省農業農村廳100餘名廳處級幹部沉到底,奔赴一線,加強技術培訓,為農業生產解決好用工、資金、銷售、技術等問題。
「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持續推進,對12個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深入進行技術指導。今春以來,充分利用冬季充電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指導,提高春耕生產的技術水平。共開展培訓1000餘場次,培訓6萬餘人次,指導服務3000餘人次。
疫情發生後,12個特色產業專班印發了近期蔬菜、茶、辣椒、食用菌、果樹和中藥材等生產技術要點,指導各地及時抓好田間管理,做好春耕備耕準備。利用網上直播、手機視頻等多種靈活形式開展技術服務??????
數據助跑,雲端發力。
羅甸縣立足「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攜手北京金禾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農村電商網點130個,走出了一條「網際網路+銷售」的多元化市場開拓道路。
在貴陽市烏當區偏坡鄉獼猴桃引種示範園裡,掃描二維碼進入「新品種引種田間二維碼展示系統」,立馬就能看到該品種的引種生產記錄,包括作業記錄、物候期記錄、病蟲害記錄、測產記錄。
在貴安新區高峰鎮狗場村,有一個「雲上農校」。通過遠程視頻,農戶能隨時與專家互動,解決「怎麼種」「種得好」的難題。村民感言,「以前是看天吃飯,現在是看高科技吃飯了。」
種得下、種得好、賣得出。作為貴州省「7+N」朵雲之一的「農經雲」,通過產銷對接服務,每年促成全省農產品銷售超過10億元。
品牌添「綠」:緊盯「疫後」市場剛需,發揮生態優勢,抓好農業綠色發展,大幅提升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品牌含金量。
綠色發展,品質是主線。
正是一年春好處,貴州高原茶飄香。「如果大家要喝沒有污染的茶就到貴州來。」貴州向海內外發出到貴州品茶的邀請。「貴州山貨,大自然的珍品,我們最看重的就是品質」外地客商點贊黔貨。
好品質,源自好「呵護」。
源頭監管,行動堅決。圍繞12個特色產業和壩區產業結構調整,開展農資打假、草甘膦等除草劑專項整治,嚴厲查處在茶葉、蔬菜、水果等綠色防控示範基地違規行為。去年12月13日,省農藥監管信息平台正式上線,以溯源、監督管理為核心,綜合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誰銷售、怎麼銷、銷給誰」實施可追溯管理,築牢市場關口。
資源化利用,綠色發展。貴陽市將雞糞、蚯蚓糞等發酵形成有機肥,還田利用,形成新興產業鏈;松桃自治縣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5%以上,全力打造「生豬+N」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茶葉2.38萬畝、中藥材4.5萬畝、蔬菜3.9萬畝。今年,貴州基本完成大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  
綠色防控,內涵豐厚。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率領團隊走進田間地頭,從以草治草、天敵繁殖、科學用藥等方面入手,提出綠色防控方案,為茶產業發展問診把脈,開展技術指導,提升貴茶品質。    
到2020年,貴州建設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範基地800萬畝,輻射帶動全省綠色防控應用面積達3000萬畝,打造20個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綠控基地農產品品牌。
綠色有機,品牌引領。好品質才有好品牌。大力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促進生態優勢、氣候優勢轉變為品牌優勢。
「貴州綠茶」 已成為全國唯一省級茶葉區域農產品地理標誌,「蝦子辣椒」 「興仁薏仁米」等榮獲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畢節等地的綠色農產品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供應體系。2019年,全年新增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農產品37個,累計達100個;綠色食品企業143家,產品236個,產量37萬噸,產值318億元。
山地之上,貴州12個特色優勢產業風生水起。今年,貴州堅定不移以更大力度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全面對照「八要素」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做大做強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產業布局向貧困地區聚焦,品種選擇向短平快聚焦,推動農村經濟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地實現「六個轉變」,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決勝同步小康。
春風起,舉目已是千山綠。貴州,將農村產業革命進行到底,誓奪全勝。

來源:貴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wrTqHABgx9BqZZIEJ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