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教學風格是衡量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

2019-07-18   現代課程網

前言:

伏爾泰說:「偉大的作家無不具有個人不可變更的風格,這使得他很難進行匿名寫作。」同樣,真正的教學高手也總有其獨步課堂的教學風格。

許多時候,鮮明的風格(而非學識)才是一位老師受學生追捧的根本原因。而作為一名教師,你是習慣於照本宣科還是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你想擁有什麼樣的教學風格?你可曾深思過這些問題?希望本文給你啟迪。




教學風格是指教學活動的特色,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個性特點、教育技巧在教育過程中獨特的、和諧的結合和經常性的表現,是教學藝術趨於穩定和成熟狀態的標誌。

實踐中,有的教師課堂教學嚴謹,條理清楚,環環相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有的教師講課情緒飽滿,慷慨激昂,扣人心弦,往往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的教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篇,能夠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新知。

教師多樣靈活的教學風格還將有助於包容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以便使每一類學生都有機會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風格來學習,發揮自己的長處,讓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各得其所,各顯其長。因此,教師教學必須具有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或激情、或幽默、或親和、或理性,等等。

本期,我們一起來談談有關教師的教學風格的話題,以期諸位教師學會用自己的教育理想觀照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完善教學,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

01教學風格的主要類型

教師是否具有教學風格,是衡量教師是否成熟的標誌,是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的重要參數。教學風格具有層次高低之分。這裡我們所指的教學風格,是指教育藝術家在長期的教學藝術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並通過高度完美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作風等方面穩定、綜合地體現出來的鮮明獨特的教學個性特點與審美風貌。風格並不神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理智型

這種風格主要表現在:教師講課深入淺出,條理清楚,層層剖析,環環相扣,論證嚴密,結構嚴謹,用思維的邏輯力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課堂教學過程。

學生通過聽教師精闢的講授,不僅學到知識,受到思維訓練,還將被教師嚴謹治學的態度所薰陶和感染,學會冷靜、獨立地去思考問題。

雖然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不苟言笑,但內心卻充滿對知識的透徹理解和對人的理智能力發展的執著追求。

2、自然型

這種風格特點是,教師講課親切自然,樸素無華,沒有矯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道來,細細誘導,師生在一種平等、協作、和諧的氣氛下,進行默默的雙向交流,將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融於簡樸、真實的情景之中,學生在靜靜地思考、默然地首肯中獲得知識。

教師雖然講課聲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猶如春雨滲入學生心田,潤物細無聲,給人一種心曠神怡、恬靜安寧的感受。

3、情感型

這種教學風格表現在教師講課情緒飽滿,把對科學文化的熱愛和追求融於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之中,充滿著對人的高度尊重和依賴。

講到動情處,往往情緒高漲,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撼人心靈,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師生之間在理解溝通的前提下,共同營造出一種渴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熱烈氣氛,學生在這樣的教師引導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訓練價值,還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價值。

4、幽默型

這類風格所體現的最突出特點是,教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弦。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猶如畫龍點睛,給學生開啟智慧之門;一種恰如其分的幽默,引起學生會心的微笑,如飲一杯清新的甘泉,給人以回味的留戀;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時穿插於講述中,給學生以啟迪和警醒。

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心情舒暢,樂於學習,在輕鬆愉快的笑聲中獲得人生的啟迪,獲得心智的訓練,變機械模仿為心領神會,主動思考。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體積極意識將得到充分發揮。

5、技巧型

此種風格在於,教師精於教學的技巧,充滿機智,各種教學方法技巧可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恰到好處。並不帶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如將多媒體等引入課堂,整個課堂結構有如思維程序,過渡自然,組織嚴密,搭配合理,有條不紊。講解、分析、論證思路清晰;提問、討論、練習,針對學生實際,充分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透徹了解,對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和對教材知識重難點的準確把握。對於學生掌握知識而言,這是一種追求高效率的教學風格。

當然,教學風格可能還不止上述幾種類型,也可以從其他的角度進行歸納。即使是上述幾類,彼此之間也不是完全割裂,毫無聯繫。

實際上,不同教師的課堂教學風格是互補的,只不過是某些教師更多或更鮮明地體現著某一特殊類型,教師課堂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實踐過程,是教師持之以恆不斷探索、錘鍊和追求的結果。

02教學風格的養成

良好的教學風格則是教師教學成就的重要表現,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優秀教師的成長曆程告訴我們沒有踏踏實實的付出,沒有實踐反思和再研究再實踐的循環往復,就不會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更不會創造出驕人的成績,也不會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那麼,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良好的教學風格呢?

1、恆於讀

我國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此言恰恰成為教師成長的關鍵詞。莊子也曾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厘,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可見,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持之以恆地閱讀。

教師的「讀」需要進行全面、系統的設計,擬出具體的讀書計劃,並掌握科學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師要廣涉精覽以豐富其文化底蘊、拓寬知識結構。

除了讀有字書外,還要讀「無字書」,即要「讀」人、「讀」時。「讀」人尤其要解讀世界名人的思想,吸取精髓為其所養,為其所用。讀「時」是指讀通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等各時代的教育思想,把握其本質與精華,使自己的教學更加理性,發展更具方向感。

2、樂於聽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教師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去聆聽學生、家長、同行、專家、社會的不同聲音。勇於、樂於、善於傾聽,從而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心聲,把握共性與個性,捕捉其迸發的思維火花,這樣學生才會被「喚醒」、「激活」,實現自身主動的建構。

陶行知說:「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麼,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善於根據學生的認知風格與學習風格來教學,充分地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之「樂學」、「會學」、直至「學會」。

總之,教師可以通過「聽」來了解不同的學生和學生的不同,把握良好的教育時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聽」來審視自己,反思自己,從而提高教學能力與績效,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3、敏於看

古人曾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勤察深思出真知。」教師更應如此。成長為有個人教學風格的教師並非是「閉門造車」、「孤軍作戰」之術就能成就的。它需要整合教育群體的優勢資源,需要博採眾家之所長、吸收「我師群賢」之精華,從而開闊教師的專業發展視野,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這裡的「看」是指要有敏銳、深刻的洞察力,要「觀其形」、「探其意」而「知其人」,要在「平凡中覓精彩,現象中究本質」。比如,要走近全國知名的教師,觀摩研討他們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之術,參悟其成才之道。總之,通過各種渠道,學習一切可學之人與可學之處,從中吸收合理的養分,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並落實於教學中,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

4、精於做

教育教學歸根結底是實踐性活動。教師要將所讀、所聽、所看、所想具體落實於教育教學活動,更需要勇於實踐、敢於探索,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說,教師要躬行踐履,要樂於做、善於做、精於做。

「做」是名師所具有的核心競爭力,有教學風格的教師,其教學水平首先是表征於「做」的效率與效果上。因此,「做」是教師成長的關鍵條件,也是教學風格良莠的實踐證明。

5、慣于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反思=成長。在經常性的反思過程中,教師會不斷地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自我評估,通過這種「批判性的控制」,教師能夠超越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經驗世界,將從經驗中獲得的隱性知識顯性化以及將顯性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個人的實踐經驗,而完成針對自身知識的轉化、調整和重組過程。

強烈的反思傾向和有意識思考問題的習慣使他們不但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直接促進了其自身良好知識結構的形成。因此,教師要有反思的習慣,精於反思。反思教學行為,反思與教育有關的觀點,反思某一個教育現象,反思自己的專業成長,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反思的習慣中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實現從普通教師到風格名師的飛躍。

6、勤於寫

從某種程度上說,「寫」是「做」的提升。「寫」可以架通心靈的橋樑、聚焦問題的癥結、蕩滌現實的塵埃、勾畫明天的藍圖,是教師與學生心靈、教育問題、教育現實、教育明天對話的方式。它可以提高教師反思的能力,培養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力,可以將教師感性、零散的教學經驗提升為理性的系統的教學理論。

教師的「寫」並非專指學術論文的撰寫,它可以是「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的教學隨筆,可以是「客觀審視,理性深刻」的教學反思,可以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案例,可以是「情節生動,行雲流水」的教育故事。

教師通過「寫」來實現經驗的提升、理論的建構,從而形成獨特、深邃的教學思想。

7、巧於說

教學風格鮮明的教師有別於一般教師的重要特徵還在於能「說」、會「說」、善「說」。

「說」不僅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手段,也是思維再創造的一種方式。「說」可以將教師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抽象知識具體化、零散知識條理化,可以把教師的情境性、技巧性、個體性知識轉換為普遍化、符號化、社會化的知識,達到共享知識、創新知識的目的。

教學中,教師通過有限的語言來構建無限的世界,用巧妙的語言去引導生本對話、生我對話、生師對話、生生對話,從而促成學生的發展。教師任何角色的實現均依賴於「說」來達成,教師要勇於「說」、巧於「說」,加強語言功底的修煉。

教學風格鮮明的教師成長是一個系統、全面的工程,需要讀、聽、看、做、寫、說齊頭並進,達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之境界,並最終成長為引領教師群體發展的教練型與裁判型名師。

8、善於處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是教育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師生「在對話中發展」;教師之間的交往表現為「合作中的夥伴」,教師「在協作中共進」;教師與家長的交往表現為「交流中的朋友」,家校「在協商中共振」;教師與領導的交往表現為「共事中的手足」,干群「在理解中支撐」;教師與社會的交往表現為「主旋律中的和諧音符」,教師「在開放中吸納」。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動一切可用之力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通過彼此間真誠的對話實現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促進學習的發生,提升學生的生命與人格,構建起「為促進學生髮展的共同體」。

03風格形成的誤區

形成教學風格是個很大的話題,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不能急功近利,應該扎紮實實地做好眼前的事,這是形成自身風格的重要基礎。如若教師不求甚解、急於求成,對於教學風格的形成的認識會發生誤區。

為風格而風格,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丟失了真實的自已,或者,會使教師的發展遇到障礙。教師要根據自身特點,逐步摸索,找到追求的方向。避免掉入教學風格形成過程中的誤區,審慎前行。

在追求教學風格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四個「避免」:

1、避免不良風格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風格,但並不是良好的、健康的。

例如,個別教師講課時總喜歡「海闊天空」,形成一種華而不實的格調;有的則常常喜歡「談家常」,形成一種散漫的格調;有的常常穿插一些不夠高雅的「噱頭」,形成一種庸俗的格調,等等。這些都與教學要求相悖,應該避免。

2、避免盲目追求

教學風格並非衡量教學成就的根本標準。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有沒有成就,更要看他的教學是不是貫徹和遵循了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學原則,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的,成功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如果教師離開了這一切,只是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個人的風格,那他的教學肯定是不會成功的。

3、避免生硬模仿

我們不反對開始時對他人的教學經驗,包括教學風格進行一定的模仿。但是,這種模仿又絕不能是生硬的、照葫蘆畫瓢式的。學情不同,自身與名師教學特點的不同,理智型名師的課堂教學,搬到情感型教師的課堂中,效果必然有差異。

國畫大師齊白石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亡。」模仿,不能僅僅學習表面的,而是要堅守自身獨特個性,從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將其消化,為我所用,並有所突破、有所前進,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不顧自身教學特點地模仿是不可取的。

4、避免風格僵化

教學風格的形成是漫長而艱難的,但這並不能說,一旦教學風格定格了,就可以永遠保持不變了。教師的不斷成長,是伴隨著教學風格的不斷改進、完善的,甚至於發生著質的改變。由此,一成不變的教學風格是沒有生命力的。

一個優秀的教師,不應滿足於自己已經形成的教學風格,要鍥而不捨,永不知足,還要隨時注意教學改革的新動向,不斷地學習和總結,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個性品質,從而使自己的教學風格有所優化,有所發展。這是優秀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與教育思想形成的關鍵所在。

教師是否具有教學風格,是衡量教師是否成熟的標誌,是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的重要參數。風格即人格!教學風格與一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聯。

黑格爾曾經說:風格即是人。道出了「人」與「風格」的關係。所以,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修養越高,人格的魅力就越大,教學風格就越鮮明。當風格與自己的人格相一致,那就會形成互補,就會相得益彰,就會把教學與生活融通起來,教學即生活,很自然,很舒適,很輕鬆。

個性化教學風格是教師職業生涯中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學科教學的靈魂,對教學風格的追求,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專業追求。教師通過不斷追求,逐步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路徑。

教學風格是每一位普通老師都可以有的追求,不是名師、特級教師的專利;是每一位老師當下的追求,不是將來才追求。教師未來散發著個性魅力的教學風格,就是從今天一節又一節不成熟的課開始的;就是從今天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失誤中開始的,就是從今天一次又一次教學細節的創新和改進中開始的。

所以,從現在,從當下,從明天的第一節課開始,每位教師都要考慮朝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