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收穫!湖北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侏羅紀恐龍足跡化石

2023-02-14     娛樂寂寞淚

原標題:重要收穫!湖北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侏羅紀恐龍足跡化石

現代快報訊(記者 儲希豪)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在湖北西部的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了侏羅紀時期的11枚恐龍足跡化石,其中9枚蜥腳類恐龍足跡可以形成一道行跡。

湖北恐龍足跡

該發現豐富了湖北地區恐龍化石的種類,對研究侏羅紀中期恐龍的活動範圍、古地理分布及湖北地區恐龍動物群組成有著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雜誌上。

造跡者多為蜥腳類恐龍

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是怎樣被發現的呢?2022年8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峽口鎮國道旁的一處岩壁上,發現有凹陷的「小坑」,初步確認為恐龍足跡化石。隨後,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課題組在恐龍足跡化石產地進行了聯合考察和研究。

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復原圖

由於恐龍足跡保存在傾角超過60度岩壁高處,研究人員利用了攀岩以及無人機設備等進行考察測量,取得了大量的數據。在研究人員發現的11枚恐龍足跡中,有10枚為蜥腳類恐龍足跡,前腳5枚,後腳5枚,其中9枚足跡可以組成一道行跡。

考察隊攀岩作業採集數據

雖然這些足跡風化嚴重,保存情況欠佳,但研究人員還是根據足跡的長寬比、行跡的寬度等特徵,將其中9枚足跡組成的行跡歸入雷龍足跡類,並且推算出造跡者是一隻體長約4米的蜥腳類恐龍,行走速度在每小時3.89千米到6.08千米之間。研究人員介紹,這種尺寸可能代表大型蜥腳類恐龍的未成年個體或者小型的蜥腳類恐龍。

還有一枚孤立且不完整的足跡被歸入了三趾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足跡,由於保存情況同樣很差,無法確定具體的足跡分類,但整體形態很接近實雷龍足跡類。

化石層面上密集的波痕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恐龍足跡化石保存在中侏羅統(侏羅紀中期)泄灘組的粉砂質泥岩中,同層保存的泥裂與波痕等原生沉積構造及蟲跡和雙殼類化石說明該區域曾經是一片湖泊沉積環境,同層產出的植物和孢粉化石指示更喜乾旱與炎熱的植被類型,說明該區域曾經炎熱乾旱。

證實侏羅紀恐龍曾活躍在秭歸盆地

在湖北地區,雖然此前曾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和少量的恐龍骨骼化石,但這些化石主要集中在十堰市鄖陽區的白堊系地層中,侏羅紀時期的恐龍相關化石還從未發現過。這次發現的11枚恐龍足跡,為侏羅紀恐龍曾活躍在湖北西部秭歸盆地提供了重要證據。

從地理位置上看,峽口恐龍足跡化石產地在地質構造上屬於秭歸盆地,距離同時期的重慶雲陽化石點僅有200公里。由於秭歸盆地也屬於四川前陸盆地向東延伸的一部分,所以研究人員認為,這次發現的侏羅紀恐龍足跡造跡者很可能與雲陽地區的恐龍有某些聯繫,而且秭歸盆地侏羅紀中期的恐龍動物群面貌很可能也與雲陽地區類似。

同時,小型雷龍足跡類並不多見,此前僅在四川、西藏和雲南發現過類似的行跡,有學者曾對這三個區域的恐龍足跡組合進行過研究和討論,認為這三個區域的動物群是有聯繫的。這次在湖北西部地區發現的小型雷龍足跡,讓研究人員覺得秭歸盆地的恐龍動物群很可能也與這三個區域的動物群有關聯。

據悉,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國外科羅卡多大學丹佛分校教授馬丁·洛克利,國外足跡學者亨德里克·克萊因等專家學者共同完成。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課題組供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d2c856baf1b359511a30f08d1ee8d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