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金日成派兵攻打了南韓,即今天的韓國。
這一事件也宣告著,韓戰正式爆發。
以今人的視角來看,這絕對是個不理智的決定。
北韓的兵力雖然強於南韓,可南韓背後,還站著一個對亞洲野心勃勃的美國。
因此,從戰爭一開始,北韓就把自己置於險境。
金日成
但是,美國和南韓之間的關係,金日成並非不清楚。
何況在開戰之前,毛主席會見金日成的時候,也幾次對他說,希望他能夠延緩戰爭的時間,等到中國解決了台灣方面的問題,騰出手來,可以給朝鮮提供更多的支援。
只可惜,金日成盼望朝鮮半島統一已經盼了太久,所以,剛剛看到一點希望,他便迫不及待的出兵了。
更重要的是,蘇聯方面的態度給了金日成很大的鼓勵。
最開始,史達林也不太同意金日成去硬碰硬。
但沒過多久,史達林卻突然一反常態,不僅允許金日成擴充兵力,甚至還對金日成開了幾張空頭支票,表示蘇聯會在戰爭時提供必要的援助。
史達林
蘇聯的軍事實力在那個年代,足夠和美國分庭抗禮,所以,這促使金日成下了最後的決心。
當然,戰爭爆發之後,金日成才醒悟,朝鮮半島的這場戰爭,是大國之間恐怖的博弈,無論南韓還是北韓,都只不過是美蘇眼中的棋子而已。
蘇聯當時的領導人史達林,是一個極為出色的政治家,韓戰爆發的後果,史達林作為旁觀者,或許看得比金日成還要清楚。
可是,即便知道這場戰爭對於北韓的危險性,史達林卻還是大力鼓動金日成出兵。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史達林之所以這樣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把中國拖下水。
這個事實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詫異。
畢竟,1950年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兩極爭霸的格局悄然形成。此時,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和蘇聯,分明是一條戰線上的盟友,蘇聯為什麼要做這樣看似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呢?
其實,中蘇之間的關係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友好。
在解放戰爭時期,蘇聯利用中國的心思便很明顯。
解放期間,蘇聯一直在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兩邊下注。雖然共產黨和蘇聯有著相同的理念,不過,蘇聯更關注的是,自己能不能從中國的內戰之中獲利。
在史達林看來,中國繼續亂下去,未必不是好事。
因為,蘇聯對於亞洲,同樣有著極強的控制欲。
如果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持續陷入內亂之中,對蘇聯控制亞洲主權是極為有利的。
所以,在1949年,三大戰役已經結束,共產黨的勝利幾乎成為定局時,史達林竟還多次給我黨傳達消息,表明自己希望國共繼續和談,爭取劃江而治的態度。
當然,毛主席不會讓中國淪為史達林手中的傀儡。
解放軍很快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統一了全中國,史達林第一個如意算盤落了空。
不過,此時史達林並沒有太過懊惱。
畢竟,在外交關係上,新中國是較為依賴蘇聯的。
而且,中國雖然沒有如蘇聯所希望的繼續衰落下去,但新中國實行的依然是社會主義制度,並沒有倒向西方。這讓史達林心中極為滿意,對新中國表現出了十分友好的態度。
但和平之下,依然蘊藏著危機。
因為,史達林始終擔憂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並不是那麼聽話。
蘇聯的霸權主義一直為人詬病,面對中國蘇聯想的依然是通過政治、外交等種種手段,使得中國政府唯蘇聯馬首是瞻。
不過,無數的例子證明,蘇聯這一套對中國共產黨是不管用的。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始,蘇聯無數次借著自己社會主義老大哥的地位,想要對中國的革命事業指手畫腳。
然而,蘇聯的路線並不完全適合中國的國情,經過漫長的鬥爭以及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毛主席的思想,逐漸得到了黨內大多數同志的認可。
也正因如此,中國在絕境之中找到了希望。
可對史達林而言,毛主席成為共產黨領袖,出乎他意料之外,蘇聯更看重的是王明、博古等人所代表的那些留蘇派。
更不用說,蘇聯對於中國的主權也曾虎視眈眈,而且事實上造成過侵害,比如外蒙古的獨立,就出自蘇聯的手筆。
外蒙古本來是屬於中國的領土,只是由於民族矛盾,以及近代以來混亂頻發,導致外蒙古長期以來被沙俄以及後來的蘇聯所占據。
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過去遺落的主權本應該收歸中國所有。可蘇聯和美國在此刻卻展現出了相同的默契,他們逼迫國民政府簽訂了一份《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在這份條約里,中國被迫向蘇聯出讓了東北大量的利益,同時還不得不同意,讓外蒙古進行公投,來決定這片土地是回歸中國還是獨立建國。
而最後的結果人們也清楚,在蘇聯的操控之下,外蒙古已經沒有了回歸中國的可能。
而且,這份不平等條約,也給後來的新中國政府留下很多麻煩。
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和周總理便著力廢除之前所有的不平等條約。
但問題在於,蘇聯手裡同樣也握著大量的不平等條約。當時的中國在外交上本身已經舉步維艱,所以不能過分的得罪蘇聯,因此在許多事情上,中國對蘇聯做出了極大的讓步。
可是史達林卻不知足,甚至,不願意歸還大連以及旅順的主權。
這樣的霸權主義,在蘇聯的外交史上,其實並不是個例。
蘇聯無數次憑藉自己強悍的國力來迫使小國低頭,出賣利益,換來和平。
蘇聯也正是一步步靠著這樣的霸權,從其他國家身上吸血,最後確立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當時的蘇聯看來,中國與其他的小國也沒有什麼不同。
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面對蘇聯威懾,以及蘇聯今後承諾的種種好處,總會低頭。
但是,史達林很快知道自己錯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政治智慧,要遠超世界上其他的領導人。
在感受到來自蘇聯的威脅之後,毛主席和周總理立刻決定,利用外交手段,迫使蘇聯交還大連、旅順。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這一次,中國找到的幫手是英國和美國。
當時,中國在西方世界完全不受歡迎。
不過,對美英而言,中國的主權被蘇聯非法侵占,這是一件可以利用的事情。
周總理更是利用外交活動,不斷的釋放信號。
終於,英國先按捺不住了,在報紙上對蘇聯的行為冷嘲熱諷。
同時,在1950年初,英國承認了新中國政府的合法性。
對史達林來說,這是個很危險的信號,他害怕中國由於蘇聯的霸權而倒向西方。
而這時,美國又來添了一把火,美國總統在訪問活動中表示:如有機會,可以和中國重新談論關於台灣的主權問題。
這句話當然不是真心話,只不過是要在輿論上打擊蘇聯而已,中國能不能收回主權對西方國家而言,一點都不重要。
不過,若能借著這個機會,從蘇聯手裡搶到一些利益,那就是天大的好處了。
在國際壓力之下,史達林只好重新和中國開啟談判。
最終,雙方約定,蘇聯在1952年之前交還大連、旅順等港口。
談判之後,史達林心情鬱結。
他意識到中國越來越不受自己控制了,所以他必須得做點什麼。
而這時,金日成送上了門。
金日成深知,想要統一朝鮮半島,蘇聯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幾度懇求史達林給予自己必要的支持。
史達林本來態度淡漠,但經歷了與中國的幾輪談判,意識到自己即將失去大連、旅順之後,史達林有了新的想法。
韓戰一旦爆發,中國必然被捲入戰火之中。
到時候,蘇聯或許有機會以大連和旅順為籌碼,重新和中國進行談判。
史達林的算盤打的很響亮,他認為只要這場仗打起來,蘇聯無論如何不會吃虧的。
如果按照最順利的結果,金日成順利完成了朝鮮半島統一,那蘇聯就藉機向朝鮮要點報酬,仁川、濟州、釜山也都是不錯的港口。
何況,只要朝鮮贏了,就能進一步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這對朝鮮和蘇聯來說算是雙贏。
不過,憑北韓的實力,想要扛住南韓與美國的聯盟,恐怕是痴人說夢。
所以,史達林更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另一個,那就是北韓戰敗,美國的軍事實力將會對中國造成巨大的威脅。
史達林認為,在那種情況下,中國必然要向蘇聯求助。
而蘇聯也可以借著援助中國的名義,把軍隊重新開回東北。
正所謂,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只要蘇聯軍隊一進駐,大連、旅順等地的主權歸屬,就再也由不得中國做主了。
而且,史達林料定,美國在亞洲一旦嘗到甜頭,是不會輕易離開的。
所以,蘇聯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在中國長期駐軍,一步步的把中國蠶食。
蘇聯在亞洲的優勢比美國更大,所以理想的狀態下,蘇聯不僅能夠控制中國,還能夠打敗美國這個老對手。
這是一個極其狠辣的陰謀。而且,以當時中國和美國之間懸殊的實力,所有知情的人都認為,史達林的計劃必定成功。
史達林就這樣一步步,鼓動著已經昏了頭的金日成挑起了這場戰爭。
雖然嘴上說的好聽,但在外,蘇聯對於這場戰爭則採取了放任不管的態度。
甚至,在聯合國大會上,對於聯合國軍的行動,蘇聯都沒有過多的干涉。
因為,史達林就是要把水攪得更渾,讓中國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這場戰爭之中。
如果站在蘇聯的立場上,史達林這一招幾乎是沒有任何破綻的,哪怕中國方面看破蘇聯的陰謀,也會在軍事威懾下,不得不走向史達林給中國安排好的結局。
可是,史達林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中國絕不是一個會屈從於命運的國家。
史達林心裡在想什麼,毛主席從一開始便很清楚。
在韓戰爆發之後,毛主席便預料到,出兵援助朝鮮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唇亡齒寒,打這場仗是為了中國人今後的生存。
史達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以為中國和美國的戰爭之中,中國是必敗的一方。
可是,美國並沒有他想像的那麼強大,他們的軍隊確實武裝到牙齒,還有一切硬實力方面的優勢。可是,中國方面,志願軍卻在戰術戰略上更勝一籌。
更何況,志願軍此去,帶著的是保家衛國的決心,所以當中國進入朝鮮戰場之後,史達林沒有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看到中國的失敗。相反,美國卻開始節節敗退。
而且,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迫使史達林開始改變自己的外交策略。
他意識到,中國不是一個弱小到可以被輕易操縱的傀儡國家。
相反,這是一個可以在極端劣勢之下戰勝美國的,極具潛力的國家。
從這一刻開始,蘇聯決定進一步拉近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中蘇之間的蜜月期,由此拉開了序幕。
中國在史達林構築的絕境之中,依舊殺出了一條血路。
這段歷史如今看起來,中國是有驚無險,可對當時的中國人民而言,每一步都關乎生死。
能夠以弱勝強,靠的是中國軍民令人驚嘆的智慧和勇氣。
所以,抗美援朝是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
無論是正面戰場上的交鋒,還是戰場之外的鬥智斗勇,都在提醒著今天的中國人,和平與獨立,有多麼的來之不易。
參考資料:
陶思萌《韓戰:前蘇聯和朝鮮的合謀》
沈志華《抗美援朝戰爭決策中的蘇聯因素》
馮學榮《韓戰的25個歷史疑問》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