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需要一場「品牌重估」?

2023-05-15     財經無忌

原標題:為什么小米需要一場「品牌重估」?

文 | 無銹缽

寒冬還是繁榮,對中國消費電子行業而言,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這是一道痛苦的選擇題。

宏觀來看,儘管捱過了最艱難的三年,但新的風暴,已經接踵而至。

手機市場上,庫克加碼印度市場,與蘋果唇齒相依的中國果鏈巨頭們相繼遭遇砍單;PC市場上,戴爾設下目標,宣布在2024年前實現所有產品不再使用中國晶片,產業鏈轉移箭在弦上......

種種跡象均在表明,中美脫鉤等大國博弈下,產業鏈轉移與供應鏈重構的信號已十分明顯。

對中國玩家們而言,一場更艱難的硬仗即將到來。

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大國品牌」?

當然,重構的同時,也意味著機遇的顯現。

在全球消費電子「逆風」時,中國市場以深厚的體量和穩健的發展,為全球產業復甦回暖注入一劑強心針。

一方面,產業鏈與供應鏈端國產化替代趨勢加速,另一方面,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在智能化趨勢下,正以各類層出不窮的創新,不斷催化消費端的回暖。

這背後,正如中國電子商會會長王寧所表示的那樣:

「我們既是世界上第一大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國,又是第一大消費電子產品的消費國……未來消費電子產業復甦的希望一定在這裡。」

但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回顧過去,儘管龐大的出口市場孕育了相當規模的品牌,例如海信的電視、格力的空調、科沃斯的機器人……但上述企業,絕大多數仍然是「單品品牌」,始終與單個產品深度綁定,雖然不失為優秀的國產品牌,但在營收體量和全球影響力上各有所限,尚待衝破全球產業競爭的江峽。

而在這一過程中,參照經濟學家管清友所提出的理論,唯有在某些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不可替代的「大國品牌」,才具備代表中國現階段的產業升級以及未來產業發展的能量。

眺望未來,危與機並存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大國品牌」,引領消費電子行業破浪而行?

答案也呼之欲出,在科技消費電子領域,相比於上述單品品牌,華為、小米等已經構建起「全面科技生態」的企業,相對更具備擔綱「大國品牌」,引領產業新競爭的能量。 更重要的是,它們已經初步形成了面向未來競爭的科技生態,並具備挑戰全球頭部企業的底蘊。

引領產業變局,「新頭部品牌」為什麼是它?

「代表大國品牌」,這是一個表面簡單,實則條件嚴苛的頭銜。對現階段的中國消費電子產業而言,催生一個「大國品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向上升維,引領行業的創新變革;二是向下紮根,帶動國產供應鏈崛起,助推中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升級。

實際上,像蘋果、三星、特斯拉等科技品牌,無一不是如此,由本土產業基礎和供應鏈起家,並逐漸通過全球競爭,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一躍。

某種意義上,小米如今的發展軌跡和成果,同樣有著些許相似。

先說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過去的一年裡,安卓高端旗艦陣營里,口碑最出色的不是三星和華為,而是小米旗下的12S Ultra、MIX Fold2和Xiaomi13系列,其中,12S Ultra、MIX Fold2京東首月好評率超過98%,Xiaomi13系列更是超過了99%。結論是,國產高端的口碑,已完全不遜於國際同行,我們正在迎來質變的臨界點。

作為小米市場地位的一個注釋,下面這組銷售端的數據,或許更加直觀:

2022年第四季度,國內3000-4000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冠是小米,4000-5000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TOP2里也有小米,Xiaomi13系列發布後,國內4000-6000價位段的安卓市場第一,還是小米。

國外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最新的一份智慧型手機調研報告顯示, 小米高端份額已經位列全球第四,成為了攜手華為,對抗蘋果、三星,引領國產高端市場的重要一極。

銷售端的數據之外,剖析小米的高端化戰略,經過三年探索,從最初的性價比標籤,到如今兼具性價比和高端實力的品牌,全面脫胎換骨,實現豹變的背後,小米究竟做對了什麼?

下面的這個案例中,或許隱藏著一些答案。

此前的發布會上,一加的CEO劉作虎和榮耀總裁趙明都提到過當前智慧型手機行業面臨的兩大「普遍痛點」:

一個是喜歡打「參數戰」、「跑分戰」,搞毫無意義的性能內卷,另一個則是旗艦產品太過中庸,給不了用戶換機的心動和理由。

一個月前,在北京的新品發布會上,藉助全新旗艦13 Ultra的亮相,小米也得以分享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針對高度同質化的參數追求和跑分追求,13 Ultra延續了小米一貫的「人文科技」主張,選擇從用戶需求出發,力主科技與人文的深度結合,用「以人為本」的標準,去約束產品層面的疊代,並最終走出了一條反對過度計算、堅守人文影像的創新之路。

正如雷軍在公開信中所言:

「『人文影像』對小米而言,是靈魂深處的關鍵思考。」

這份關鍵思考,也在13 Ultra堅持關注審美、關注人文的理念上得到了體現。

除了力主光學和色彩層面的審美突破,在性能內卷最為嚴重的影調風格上,小米在意的不僅僅是像素大小和攝像頭的數量,而是產品在「街拍」這個最常見、最多元、鏡頭語言最豐富的場景下的綜合表現。

得益於13 Ultra上首創「專業街拍模式」,小米以街頭攝影師常用的「超焦距」拍攝手法為靈感,通過手機預設對焦點,用戶無需對焦,即可在0.8秒內實現相機的啟動和抓拍,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鏡頭前光學細節的真實魅力。

徠卡大使、英國著名街頭攝影師Matt Stuart在體驗小米13 Ultra街拍模式後,給出了一個罕見的評價:

「這是一台專業的影像設備,而不是拍照手機。」

另一方面,針對當前旗艦產品的中庸表現,小米給出的解法,則是以「顛覆性體驗」為消費者帶來差異化感受。

同樣是在影像端,為了讓移動攝影回歸最真實的質感,小米選擇了用光學技術解決光學問題,於是,小米13 Ultra橫空出世,它搭載了移動影像領域迄今為止最完美的徠卡Summicron鏡頭,這是徠卡光學鏡頭小型化的歷史性突破。

在這基礎上,在整個行業公認的技術難點上,小米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以往,1英寸大底被認為是手機與專業相機的臨界點。如今,小米卻勇猛地駛向了業界的「無人區」:在1英寸的相機模組上增加一個可變光圈。這進一步拉高了手機攝影創作的體驗,讓移動影像設備擁有了比肩專業影像設備的可能。

通過與Adobe、華星、雅昌等權威機構合作,小米自研了「專業原色」系統,進一步實現了同一張照片,在手機、平板、電視之間流轉的統一顯示效果。這種「生態同色」的能力,用戶過往只能在蘋果的高端產品套系中得以體驗。而伴隨著小米慢慢從「硬體為先」過渡到「體驗為先」,這種顛覆性的體驗,如今同樣出現在國產的科技生態之中。

這也是為什麼,徠卡相機公司CEO Matthias Harsch先生評價稱:

「小米13 Ultra值得滿分,影像體驗這麼優秀的智慧型手機真是前所未有。

當然,如果僅憑這些在消費市場和科技創新層面的優異表現,就將小米粗略定義為一個前端的產品品牌,這無疑是不合理的。

這一企業之所以有資格被冠以「大國品牌」的頭銜,在後端產業供應鏈上的投入,同樣是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

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供應鏈失衡的環境下,所謂的「大國品牌」,更要挺身而出,勇擔重任,全力賦能帶動國產供應鏈崛起,並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新布局產業鏈。

例如,前文中所提到那塊C7高清屏,就是小米與供應鏈科技企業華星光電並肩研發的作品。

早在2021年8月,二者就已正式建立聯合實驗室,共同攻關包括面板定義、材料開發、顯示算法、生產良率等核心技術難題。這款「安卓旗艦第一屏」,正是雙方歷時700個晝夜,耗費10000塊測試屏所孕育的成果。

未來,這些技術也將沉澱到更多華星光電的產品體系中,繼續為小米後續產品以及行業內其他手機廠商提供螢幕解決方案。

從這個角度來說,深耕智能製造、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等領域的小米,不僅配得上「大國品牌」這一頭銜,同樣也堪稱「國貨之光」。

重估小米:一個超級生態加持下的「高維品牌」

宏觀來看,儘管在產品、品牌和供應鏈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更廣闊的空間裡對抗蘋果、特斯拉,衝擊全球消費電子「新巨頭」身份,對於小米來說,依然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展望未來,全球消費電子的「新巨頭搶位戰」,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不以單一的硬體產品決勝負,而是比拼各自「科技生態體系」的厚度和底蘊。

以蘋果為例,其當前發展戰略的核心,就是基於「產品主義」疊加「革命性生態系統」。

對於剛剛度過13歲生日,依然「年輕」的小米來說,儘管暫時同「全球頂尖」這一頭銜存在距離,但將時間線拉長,這一品牌也並非沒有機會。

畢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一個年研發投入200億,研發人員占總員工比例近50%,手握2.9萬全球專利授權的品牌,都不應該被市場小覷。特別是,當這個品牌還具備著在關鍵領域研發上,持續投入十年起步的長期決心和耐心。

可以說,不同於市場對小米依然存在的刻板印象, 當前的小米,在科技生態底蘊的加持下,已經成為了一個需要被重估的「高維品牌」。

考慮到中國科技消費電子企業頻頻遭遇的制裁掣肘,真正意義上有能力代表中國品牌,與華為並肩作戰,對抗蘋果、特斯拉,衝擊全球消費電子「新巨頭」身份的,或許還是小米。

實際上,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頭部玩家,都有一個日漸清晰的判斷:未來5-10年,全球消費電子將進入智能化的新階段,中國成為最關鍵的創新市場,而最大的產業機遇將是「手機×AIoT×車」。

這一過程中,小米在產品體系的均衡性和空間潛力上,在全球範圍內最具可成長性,成為蘋果、華為之外的另一個全球頭部品牌。

目前小米已經提出,要全面構建以人為中心的「小米科技生態」。從智慧型手機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出行,小米的產品涵蓋軟體硬體、高中低端,並正在構建不斷延展的科技場景,從智慧型手機到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再到智能製造、智能電動汽車以及仿生機器人,以「手機×AIoT×車」為發展模型,這個品牌正在試圖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全場景的美好智能生活。

以前沿科技的深度為參考,不同於蘋果對於新科技的「謹慎」,小米對於前沿技術的探索,已經開始具備「頂層視野」。

從基礎科學研究,到OpenAI人工智慧、仿生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小米的科研腳步,已經正式邁入了全球科技探索的「前沿高地」。拋開匯聚焦點目光的造車事業,小米在更多領域的探索,已經事實上步入了行業「深水區」。

其中,在AI大模型領域,截至22年12月,小愛同學全球月活躍用戶已達1.15億。過去的6年里,小愛同學研發團隊人員規模超過1200人,已經形成了全棧的自研AI能力,它擁有手機、音箱、智能汽車、仿生機器人等豐富的落地場景,大模型豐富的落地經驗會讓小米在AI時代擁有更多競爭優勢。

另一邊,被譽為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的仿生機器人領域,多年的深度投入,小米的研發也已經初具成果,2021年小米量產發布了四足仿生機器人CyberDog,開放了系統核心層的原始碼,2022年小米發布了全棧自研的全尺寸仿人機器人CyberOne。

體系化的科研探索背後,上述成果,也已經在技術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成為了小米核心競爭力的強大支撐。

在這基礎上,小米還在以鏈主的身份,喚起更多產業夥伴的協同合力,鑄就一個更柔性、更智慧的製造體系。

以Xiaomi 13為例,作為此前的高端旗艦,它的組裝精度達0.09毫米,幾乎是1根頭髮絲的直徑。這種苛刻的製造標準,正是小米的智能工廠中,得到率先落地實驗。得益於多年來將智能製造體系向行業不斷輸出、持續賦能,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供應鏈合作企業啟用了由小米輸出的整套產線設備和智能工廠系統體系,並藉此提升了高端化和智能化水平。

可以說,小米對於供應鏈的扶持不僅僅是訂單層面的「授人以魚」,更是依託「鏈主」身份所帶來的高層視野,藉助智能製造體系,為整個產業持續賦能,其輸出的整套產線設備和智能工廠系統體系,正在幫助產業鏈上下游「共享柔性」,提升供應鏈適應性。

以此來看,面對當前風雲起伏的電子消費市場,小米無疑就是符合時代標準,具備引領消費電子領域全球化競爭的「大國品牌」的實力角逐者。

眺望未來,全球市場依然處於高度的變化之中,另一邊的小米,也正處於「漸入佳境」的關鍵時刻。

在這基礎上,作為超級生態加持下的高維品牌,小米的品牌底蘊,依然有望幫助他們兌現那些昔日發布會上的崢嶸夢想,並推動國內消費電子企業「向上進化」的新一輪浪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c486655705b1c41c77b2dd6a5dab9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