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收到車輛「異震」報警,竟引發信任危機!智能車時代車主隱私該如何得到保護?

2022-07-01     NBD汽車

原標題:手機收到車輛「異震」報警,竟引發信任危機!智能車時代車主隱私該如何得到保護?

記者丨李碩

日前,一則情侶「吵架」視頻在網際網路上傳播。

有網傳消息稱,某新勢力品牌車主的手機中連續多日收到車輛提醒:「車輛由於外力產生了震動,可能存在異常,請注意。」心生疑惑的車主隨即趕往車輛查看,竟發現車內有兩位「熟人」,隨即引發激烈爭吵。

圖片來源:網傳視頻截圖

圖片來源:微信群聊

但隨後又有網傳消息稱,這段吵架視頻與上述車主收到的提示信息完全無關,車主在社交媒體所發的車輛提示本意是想表達車輛停在雙層車庫中一直報警,而非視頻中所涉及的內容,目前該車主已向警方報警。

此後,又有網友發布了長安汽車一則功能調整通知海報,稱長安汽車在事件發生後宣布停用旗下車型搭載的遠程監控、360全景、遠程智能泊車等相關功能。但實際上,這一海報源自5月31日長安汽車官方微信,與本次事件並無關聯。

圖片來源:長安汽車官方微信

儘管事實真相仍未水落石出,但由此激發的熱烈討論無不指向智能汽車時代下個人用戶的隱私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長安汽車之前已有不少車企暫停了車輛遠程監測和拍照相關功能。例如,今年5月,有網友稱通過高合汽車HiPhi X的「車車互聯」功能,可實時查看多位高合汽車用戶的行車記錄儀實時畫面,隨後高合汽車宣關閉該功能。

再如今年3月,比亞迪和東風日產旗下車輛相繼停用了遠程拍照功能。據了解,上述兩個品牌的「千里眼」及遠程拍照功能可遠程記錄並查看車外攝像頭拍攝的影像信息。

事實上,據工信部此前調研結果,當前一輛智能網聯汽車每天收集的數據容量在10TB以上,涉及駕乘人員的出行軌跡、習慣、語音、視頻等個人隱私信息。不僅如此,2020年全球與車聯網相關的惡意攻擊超過280萬次。

「為了實現自動駕駛、輔助駕駛、人機互動、智能網聯等功能,智能網聯汽車會不斷地採集環境感知、車輛工況、還有駕駛人員以及乘客的個人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來更好地提供功能,包括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但在使用這些重要數據的過程中,車企需要做好安全防護,併合規使用,避免出現數據和隱私安全風險。」電子科技大學嵌入式軟體工程中心主任、TIAA網絡安全委員會秘書長羅蕾在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律師史宇航同樣認為,如果不對「車端對數據中的人臉、車牌信息進行匿名化處理」,汽車廠商可能會構成在未經路人或其他車輛車主同意的情況下,收集、存儲他人個人信息的法律風險,直接違反《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等法律法規。

事實上,為規範智能汽車數據收集與使用,去年以來,多部門相繼出台《關於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等規定,要求加強汽車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管理。

不過在實際面對智能網聯汽車繁雜的信息收集條款時,消費者依然很難做出分辨。J.D. Power(君迪)今年3月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21.8%的智能汽車用戶「一直都知道」個人敏感信息被收集,明顯低於智慧型手機用戶(31.2%),而超過20%的用戶很少知道或完全不知道個人敏感信息被收集,明顯高於智慧型手機用戶(16.7%)。同時,近半數(47.8%)的受訪車主表示從未收到過汽車品牌或經銷商對個人信息收集的提示。這表明,很多的數據收集行為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

圖片來源:J.D. Power(君迪)調查截圖

「不知道有多少車主仔細閱讀過相關的隱私政策條款,可能在使用車輛時不經意間就已經勾選了『同意』選項。但這方面還是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給車企『劃底線』,某些霸王條款越過了法律紅線也是無效的,因此需要立法界的支持。」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蔡碩告訴記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c34623f6eeb6eb5881705352dcb33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