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員怨聲載道,頭部公司估值跌落谷底,快遞價格戰為何止不停?

2023-09-15     財經無忌

原標題:快遞員怨聲載道,頭部公司估值跌落谷底,快遞價格戰為何止不停?

文 | 蕭田

「收入下降、壓力劇增」,在北京朝陽區工作的快遞員王力感覺到,今年來的工作越來越難做了。

去年剛入職那會,每件快遞的派費是1.1元,而到了今年年初,已經下調至1元。不要小看派費少了一毛錢。王力表示,為了一毛錢,他每天要多派送幾百件才能維持之前的收入。

而王力所在的快遞網點,不少老資歷快遞員更是因為這0.1元的差價萌生退意,目前已經有4位選擇離職,其中有入行超過4年的老員工。

王力猜測,因為他們以前每件派費能達到1.3元或者1.4元,和現在的價格相比差距較大。隨著派費的下滑,他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目前的情況是干一天算一天,如果哪天離職就徹底告別這個行業。」

不僅快遞員感受到了行業變化,在一線工作長達10年之久的快遞網點站長林敏也感嘆,「今年是快遞業最難的一年」。

林敏表示,某快遞公司的派費從年初至今已經下滑2毛。其中一毛傳導給快遞員,另外一毛由網點承擔。「以我的網點為例,平均每天9000單的派送量,相當於一個月收入減少了27000元。」

目前林敏的網點只能微微盈利,他說,不少件量不如他的網點負責人,已經承受不住業績經營的壓力開始選擇退出。

在防控影響退去後,業界普遍對今年的形式非常樂觀。宏觀層面上這確實有一定的數據支撐——

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2023年1-7月郵政行業運行情況顯示,1-7月,快遞業務量(不包含郵政集團包裹業務)累計完成703.0億件,同比增長15.5%;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495.3億元,同比增長10.5%。

但從微觀上看,行業嚴峻的形勢也客觀存在。在閒魚上,不少快遞網點的老闆在近期發布了轉讓信息,根據經營規模標價從幾萬多則上百萬不等,從一線城市到四五線城市遍布全國。

一邊是行業持續向好,另一邊卻是快遞從業者水深火熱,這一切的背後直指快遞業的價格戰苗頭一起再起。

價格戰已經是一層快捅破的窗戶紙

資本市場最先嗅到了關於這場「惡戰」的氣味。

在今年上半年,圓通速遞(600233.SH)成功反超韻達(002120.SZ),成為加盟制快遞「老二」: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圓通速遞實現營收270.00億元,同比增長7.71%;實現歸母凈利潤18.60億元,其中快遞業務歸母凈利18.48億元,同比增長16.39%。

與此同時,2023年上半年快遞業務量達97.77億件,同比增長達20.94%,超行業增速4.74個百分點,市場份額加速升至16.43%,同比提升0.65個百分點。

在快遞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圓通速遞這份財報里包含了「營收凈利雙增」、「業務量市占率雙增」等諸多亮點,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

但令很多分析師失望的是,整個快遞版塊都沒有實質性的上漲——即使圓通這樣業績足夠豎大拇指的。

客觀而言,受當前宏觀經濟背景影響,A股市場的投資者信心、資金的流動性等一度低迷,但如此利好的消息仍舊難以提振行業版塊股價,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投資人對快遞業再次掀起價格戰的隱憂。

這並非空穴來風。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7月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11.7%,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0%的同時,快遞單票收入為8.84元/件,同比下降5.08%,環比下降3.37%,行業價格戰還在繼續。

從各家快遞公司披露的7月業績公告來看,圓通(600233.SH)、韻達(002120.SZ)、申通(002468.SZ)、順豐(002352.SZ),無一例外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以申通快遞為例,今年1月到7月,申通快遞單票收入分別為2.7元、2.42元、2.41元、2.34元、2.21元、2.21元、2.15元,呈現逐月下滑態勢。除了1月同比增長4.25%,2月至7月申通快遞的單票收入同比分別下滑6.56%、5.86%、8.95%、13.33%、11.95%、11.16%。

除了申通,今年2月以來韻達、圓通等快遞公司的單票收入也處於下滑中,行業面臨新一輪價格競爭的危機。

在各家披露的半年報數據中,也都不約而同的提到單票收入下滑一事:今年上半年,韻達單票收入2.45元,同比下降3.16%;圓通單票收入2.44元,同比下降6.03%;申通單票收入2.35元,同比下降8.20%;中通核心快遞業務單票收入在第一、二季度分別下降3.7%、7.8%;順豐單票收入為9.31元,同比略微下降。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快遞單票收入為9.31元,較去年同期的9.73元下滑4.3%,競爭態勢增強。

安信交運研報分析稱,「由於頭部快遞企業產能過剩及競爭策略變化,今年價格競爭意外加劇,行業價格已再次降至較低水平。」

監管部門也注意到了低價競爭問題。就在近日,快遞業務量排名第一的金華市出台了《金華市快遞行業合規指引》,對快遞行業的價格戰做出明確規定,企業提供的快遞服務價格不得低於成本價。

金華下轄的義烏是電商快遞重鎮,也是快遞業有名的「產糧區」,極兔進入中國市場打拚,快遞價格戰不斷升級,義烏便是價格戰最嚴重的地區。

但自2021年起「惡性價格戰」就已經被監管部門叫停,隨著相關政策陸續出台,各家紛紛轉型從打價格戰到打價值戰,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發展的主基調。

可從現實來看,僅過去一年,快遞價格戰為何又死灰復燃?

快遞業低價競爭為何沒有盡頭?

有觀點認為,價格戰已經威脅到行業生存。「價格戰是中國快遞行業的毒瘤,應當被視為不正當競爭。」

這一觀點顯然是缺乏對快遞業的正確認知。

自2012年至今,整個快遞業歷經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價格戰,但兩次大規模的價格戰,不僅改變快遞業競爭格局,也讓消費者直接受益:

第一次是在2012年,通達系中成立時間最晚的中通,掀開快遞業第一次慘烈的價格戰,而後在長達十年的激烈對壘中,持續搶占更多電商件市場份額,成為了加盟制快遞企業的第一;

第二次就是在2018年前後,大公司收割中小快遞,降價搶市場,直到2020年外來新勢力極兔吃掉百世國內業務、收購順豐「豐網」,通過價格戰成功擠進國內快遞業前五強。

也正是在價格戰的影響下,2009年全國快遞平均單票價格為25.75元,2022年降至9.56元。

但對於快遞賽道的玩家而言,每一次價格戰的背後很有可能就是市場份額的丟失,甚至被趕下牌桌。

以最近的一次大規模價格戰為例,在新勢力極兔的衝擊之下,百世快遞持續虧損,最終68億元賣身極兔。而背靠步步高系的極兔在併購百世後,不僅一舉切入淘系,還吃下順豐旗下豐網,進一步壯大了自己。

再比如申通,國內最早的專業快遞公司之一,在一次次的價格戰之中,從行業第一的寶座滑落,直到近年來申通奮起直追,業務量直逼韻達,二者的「搶三之戰」懸念拉滿。

結合今年上半年營收和業務量數據,申通正是降價幅度最大、單票收入最低的快遞,其手段就是通過低價換取市場規模來實現對行業老三韻達的追趕。

在這一過程中,曾經失去市場份額的「掉隊者」,只能通過價格戰的方式重新搶回市場份額;「新入局者」想要快速占據市場份額,價格戰在快速起量形成規模上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也有被動跟進的「引領者」,通過實體投入、技術升級、數字化轉型等實現成本優化,在價格戰中把優勢不斷擴大。

價格戰成為了各家屢試不爽的招數。

而從當下來看,今年上半年快遞行業頭部企業競爭異常激烈,背後是因為競爭格局的進一步鬆動,打價格戰的機會又一次來了。

除了申通試圖和韻達扳手腕之外,中國快遞業這塊大蛋糕吸引了更多的分食者,格局也在生變——

比如,菜鳥醞釀已久的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正式推出,由原本服務天貓超市的配送業務升級為全國快遞網絡,主打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和夜間攬收等服務,菜鳥的IPO也準備的緊鑼密鼓;

極兔在吸納豐網業務後,正式在港股遞交招股書,外界陡然在招股書股東名單中發現了順豐的身影出現;除此之外,京東物流迎來第三任CEO,同時宣布與德邦股份的融合加速;順豐控股公告了在香港資本市場的計劃;中通拋出「不上門必賠」的承諾,殺入「最後一公里」的賽道。

種種跡象表明,快遞業的價格戰在下半年還將持續,短期內並不會結束。

有可能再打一場大規模價格戰的邏輯

可以說,快遞價格戰由來已久,而且是從行業誕生的那天起,就伴生了。這與行業的可複製性和同質化服務有極大的關係。不管形式再怎麼變,究其根本,都是從源頭將貨品送到消費者手裡。

而從快遞業強依賴的電商件來說,消費者買買買到底發哪家快遞,多數時候並不由消費者自己決定,而是賣家和電商平台說了算。

對他們而言,由於快遞產品幾乎沒有差異化空間,發快遞成本當然越低越好。而當大家都入場去做的時候,價格戰在所難免。

但與過去相比,打價格戰的方式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就拿極兔進入到中國市場的這場價格戰來說,2021年初,義烏的快遞單票價格做到了1元/單發全國,甚至質量較輕的快遞最低可做到7、8毛/單。而根據當時行業測算,一件快遞價格的成本大約在2.2元。

如此規格的惡性價格戰引燃全國,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快遞網點盈利難、末端快遞派費一降再降、快遞黃牛跨區收件的現象屢禁不止……

如今再看,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做法的底層邏輯或許已經不會再有了。因為當下電商市場增長潛力有限,價格戰能換來的市場規模也有限。

換而言之,快遞企業想要短時間內靠規模擴充獲取利潤空間的可能性在逐步縮小,通過大量虧損打價格戰的方式,很容易最終拖累自身。

所以各家企業打價格戰變得越來越謹慎,理性和良性。整個快遞業的價格戰也從過去的「速決戰」,變成了緩慢降價「持久戰」——先撐不住的必然會被淘汰,這正倒逼快遞行業降本增效。

在這之中,自從2019年4月起,潘水苗出任圓通速遞總裁,推動快遞全業務流程數字化管理。管理駕駛艙、客戶管家、網點管家、運盟、行者等一系列數字工具,分別用於提升總部成本效率、營銷效率、加盟商效率、幹線運輸效率和末端派送效率。

圓通轉型數字化的效果也非常顯著。

2022年圓通凈利潤快速增長,凈利潤達39.2億元,明顯高於韻達和申通。2022年圓通快速縮小與韻達的市占率差距,並在2023上半年實現超越韻達。

而伴隨著整個行業「兩進一出」(進廠、進村、出海)所帶來的「後千億件時代」,即便是身處在價格戰之中,強者恆強的圓通仍不失為一個優秀的標的。

那麼,圓通股價為什麼此刻在二級市場上沒有率先突圍?

根本原因在於市場對消費復甦的速度保持擔憂,在通縮的邏輯下,各家快遞公司為了維持自身市場份額,目前大規模、惡性的價格戰似乎一觸即發。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快遞行業仍處於增長之中,但很多快遞公司仍然面臨壓力。他舉例道,由於地產行業一直承壓,與地產行業相關的家電裝修等就始終不見起色。

再加上,快遞業到目前為止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壁壘,一旦在經濟形式不佳的情況下,電商件增速變緩、下沉市場滲透受阻,價格戰仍是各家祭出的唯一手段。

而到那時,快遞業將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獨善其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c275560934c633f9e9e9ca904c3af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