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支原體肺炎感染,在家能做霧化嗎?

2023-10-26     科學家庭育兒

原標題:孩子支原體肺炎感染,在家能做霧化嗎?

今年,科大大想問寶爸媽們,最想把誰從熱搜上搬走?

毫無疑問,那必須是讓人煩躁,又讓人害怕的「支原體肺炎」,最近不管科大大發啥,後面總是一堆支原體肺炎相關的問題。

可煩人的TA,最近又上熱搜了,而且,據說是要在11月「大爆發」?達到感染高峰!

來源:新浪熱點新聞

寶爸媽們,面對這個「大魔頭」,你還好嗎?

除了止咳藥,家長接觸最多的就是霧化了。

不過很多嘗試過霧化止咳甜頭的家長,卻對它上了癮!醫院到處可見的小小「鋼鐵俠」!

甚至很多醫院的醫生都在「濫用霧化」

霧化治療好像變得越來越「萬能」......

導致現在每個媽媽人手一台「霧化機」,隨隨便便花個大幾千買一台,嚇的老公都直喊肉疼!!

來源:網絡

據科大大了解,現在市面上的霧化機:上有大2000的,下有便宜至99的。不少人都說:「1000以下的霧化機都不能買啊!」

霧化比輸液副作用還大,會傷肺?

那麼你家娃到底有沒有必要,在家霧化?

霧化機該怎麼挑?

在家如何操作,才能達到醫院的效果?

1

霧化副作用太大,會傷肺?

霧化表示:冤枉啊!都是給藥方式,憑啥說霧化副作用大?

實際上,霧化和輸液、口服藥一樣都是給藥方式,他們起作用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霧化的優勢在於:給藥精準、用藥量小、藥物更好吸收,起效更快,而且使用過程中寶寶不疼不癢,接受度更高。

但是,即便霧化有優勢,也要知道是藥三分毒,一點副作用都沒有不太可能。

因此家長可以在霧化過程中採取一些措施,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2

娃一咳嗽就霧化?小心坑娃!

霧化相對於輸液來說,進入到全身的藥物劑量會減少,全身副作用小,但是!

目前國內濫用霧化的現象很嚴重,甚至連醫生都在亂用......

排除特殊和少見疾病,目前在兒科門診的常見病中,傾向於積極給予霧化治療的疾病,有3種:

1、哮喘

2、毛細支氣管炎、肺炎或類似的情況

3、喉炎

但也需要注意:疾病的診斷往往是個動態的過程!

比如:不少過敏性鼻炎的寶寶,在發生呼吸道感染或接觸過敏原後,會繼髮長期、反覆的過敏咳。嚴重時可影響睡眠,大大降低生活質量。

說病的種類和名字,大家不一定很清楚,具體什麼情況霧化,我們也做了一張圖,大家可以看看:

常見的普通感冒、流感引起的咳嗽,不論是霧化激素、鹽水還是抗生素或抗病毒藥、化痰藥、中成藥,則都沒有意義,不會對病情有幫助!反而可能帶來藥品不良反應風險,甚至可能因為藥物刺激呼吸道而加重咳嗽。

爸媽們記住,對於「是否霧化」需要有正確的判斷。

3

長期霧化激素會影響發育?

有一些媽媽表示,我家寶寶霧化布地奈德以後,1年都沒長個兒了,是不是藥物影響?

有研究表明:

骨密度的降低與長期【高劑量】吸入激素有關,但與【中低劑量】相關性不大。

【長期低劑量】霧化吸入布地奈德對兒童生長發育和骨骼代謝【沒有顯著影響】。

如果寶寶確實需要長期大劑量吸入,那麼每3-6個月需要監測一次身高,每年監測一次骨密度。

如果病情允許,要及時將藥量調到【最小有效維持劑量】。

還有的媽媽表示:長期霧化不會產生藥物依賴嗎?

這種想法是媽媽們對霧化吸入用激素藥的誤解,激素類藥物本身並不會讓人體產生依賴(成癮)。

媽媽們之所以有這種顧慮,可能是看有些激素類藥物的科普,對文章中提到的激素「停藥反應和反跳現象」沒有完全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病情好轉的時候,按照醫生的要求逐漸減量停藥,是不會出現停藥反應和反跳現象的。

短期使用更不存在這個問題。

4

什麼藥能拿來霧化?

霧化雖好,但有幾種藥,堅決不要用來霧化:

抗生素:臨床應用的抗生素都沒有霧化劑型,比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妥布黴素、氨曲南、頭孢塔頂,黏菌素,兩性黴素等。

中成藥:比如喘可治、痰熱清、喜炎平、炎琥寧、熱毒寧,還有其他中成藥注射液。

其他:比如地塞米松、利巴韋林注射液、氨溴索注射液(沐舒坦)、干擾素、a-糜蛋白酶注射液。

有家長表示,你說這些藥物不能霧化,但醫生開了啊。

如果醫生開了,你可以拒絕,真的可以,一定要剛一點!

那到底哪些藥可以用來霧化呢?

臨床上,可以拿來霧化使用的藥物只有3種:

但是要注意:歐洲是不推薦2歲以下的寶寶使用祛痰藥的,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如果使用化痰藥物,痰被化的比較稀,反而不容易排出來。

如果孩子實在痰濃不容易咳出來,可以吸入生理鹽水。

很多媽媽在後台問,霧化生理鹽水,該怎麼調配?

實際上,不推薦家長自行調配生理鹽水。用來霧化的生理鹽水,醫院和藥店都能買到,有500毫升1瓶的,也有10毫升1支的,都可以用。

5

醫院人太多,在家方便,比去醫院好?

因為近期各大兒科醫院人都很多,很多家長輸液都選擇,在室外進行,而且去醫院太麻煩,還要擔心交叉感染,所以很多家長選擇在家霧化。

但是!

霧化應該首選在醫院進行。

一個是家長難以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二是一旦孩子霧化中出現不適,也可以及時應對。

所以,如果不是去醫院非常困難,建議還是儘量在醫院霧化。那些詢問科大大買什麼霧化機的媽媽們,可以捂好錢包了。

那麼針對那些實在實在想在家霧化的家長們,又該選擇什麼樣的霧化機呢?

那麼,如果你家娃經醫生確診的確需要霧化,該怎麼選擇家用霧化機?

6

1000元的霧化機和幾百塊的差別?哪個更好?

現在的霧化機,隨便上網一搜價格差距異常大。而絕大多數家長都是根據價格高低,來判斷值不值得買,認為:好的就等於貴的!

其實市面上常用的霧化裝置,除了那些複雜和昂貴的吸入器,常用的吸入就3種: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因此,建議家用霧化器還是選擇射流霧化器振動篩孔霧化器。特別是寶寶對於噪聲比較敏感的,還是選用振動篩孔霧化器更好。

挑選霧化器時,也別只在意價格!著重看以下3點:

01

霧化顆粒度

國家標準規定顆粒直徑在 1~5 微米(μm) 的顆粒要 > 60%。

很多不合規的霧化器,製造出來的霧氣顆粒直徑過大,藥液根本到不了深處的氣管和肺泡!

沉積於 氣道的藥物液滴:大小應為2-5µm(例如支氣管擴張劑)
沉積於 肺實質的藥物液滴:大小應最多為1-2µm(如肺血管擴張劑等需吸收入血的藥物)

所以當藥物無法到達深處的氣管和肺泡時,對於喉炎這種比較接近口腔的治療影響不大。但對於哮喘這種情況,影響就比較大了!

還有些霧化器出的顆粒直徑太小,藥液會隨著呼吸被呼出體外,也起不到作用。

所以購買之前,仔細看產品說明書上的標註:

02

殘留液量

國家標準規定霧化殘留液應該 ≤ 0.8 mL。

霧化藥物一般也就幾毫升,如果孩子做完霧化後還有很多藥水殘留在裡面,那簡直是:

開眼跑河裡——自作死,明吃虧!

如此下來既虧錢,又費時,還無法達到治療效果!也太慘。

殘餘液量也可以在說明書里看到:

03

噪音

國家標準規定霧化器正常工作時的整體噪音應該 ≤ 65 dB(分貝)。

噪音過大的霧化器,非常容易讓寶寶產生恐懼心理,不配合吸入。尤其是在生病、心態緊張的情況下,一個滋里哇啦的東西,糊鼻子上,任誰都會排斥!

所以選擇噪聲相對小的產品,可以減少寶寶的恐懼感,提高配合度。

在這3個基礎上挑選,我們都可以找到合格的霧化器。所以並不是價格越貴越好,買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然後還在自己經濟能力範圍內的,才是最好的!

不過在操作過程中,如果不注意以下3點,霧化效果會大打折扣!

7

在家霧化,怎麼做效果好?

操作時,重點規避這3大誤區:

01

霧化時,越哭鬧效果越好?

不少家長跟我說,醫院醫生專門囑咐說:「霧化時孩子越哭效果越好!」說是因為孩子在大口呼吸,能吸入更多藥物。

其實,最好還是在安靜狀態下吸入治療效果更好!

因為孩子在哭鬧時,往往表現為吸氣急促、呼氣延長,藥物還沒來得及吸入就被呼出,藥物微粒會因此導致慣性運動方式而留存在口腔、口咽部,從而影響藥物在氣道的分布。

這時如果只是做喉炎的霧化,不會特別影響療效。但對於喘息等病變部位較深的患者,就不好了!因為藥物沒有被深入的吸進肺部。(這種患者,我們通常鼓勵患者儘量採取平靜呼吸的慢呼吸模式,並偶爾深呼吸。)

所以做霧化時還是建議:安靜吸入!

02

霧化時間,越長越好?

很多家長擔心達不到藥效,或者害怕浪費,就自行給娃加長霧化時間。

其實咱不需要刻意用完!

因如果霧化時間變長,罐里的藥液會隨著溶劑的蒸發、藥液的濃縮,導致氣霧中藥量減少;這麼一來氣霧微粒會增大,霧化效果也會變差,所以一般建議霧化時間每次 5-15 分鐘就足夠了。

03

霧化前塗面霜,霧化後不洗臉漱口或喝水?

霧化前塗面霜,會讓更多的藥物被面部吸附。從而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所以霧化前不能塗面霜。

霧化吸入治療後,如果不漱口會讓藥物在咽部聚集,誘發口腔黴菌感染。如果用面罩進行霧化應注意擦臉,清除殘留在面部的藥物。

這位媽媽就是不擦臉黨的代表

最後,霧化全流程照著這張圖做就行啦!快把文章轉發給家人吧~

今天的內容是不是學到了很多呢?關於養娃是不是又自信了一點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be8c0b8fdf855fb2bc05b6e9367e3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