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地皮」(散文)
星期天,去離家幾里外的一個廢棄飛機場放風箏,見跑道兩邊的草地上有人在尋覓什麼,便走過去瞧瞧。原來,他們在撿「地皮」。 剎時,讓我一下想起少時撿「地皮」的情景來。
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才十一二歲。我們國家也才從「三年困難時期」走出來不久,接著又開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底,一般人家都過著艱苦的日子。作為鐵路普通人家的我家,自然也不例外。當時,我們一家五口居住在湖南的衡陽市,母親無工作,全靠在鐵路工作的父親一個月60多元的工資生活,其拮据是可想而知的。
也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吧,只十來歲,我就想到要為父母減輕生活負擔。在空閒的時候,常和鄰居幾個家境相當的小孩去郊外的田野里摸魚蝦、抓泥鰍、捉青蛙……這樣可以給家裡節省菜錢,還能改善生活。後來,聽人說在市郊一個叫著五馬歸槽的山上有「地皮」撿,我和小夥伴便又去那裡撿「地皮」。
「地皮」,有人又叫它地耳、雷公菌、地衣、地皮菇、地瓜皮等,但它真正的名字是什麼,至今我也不知道。記得在每年春夏時節,每當一場大雨特別是大雷暴雨之後,它就在五馬歸槽漫山的潮濕草地上生髮出來,一片片的、一族族的,散落在草叢之中,黑醬顏色,鮮亮肥嫩,說是象長在地上的「皮」,其實更象是生在地上的「黑木耳」。因此,只要下了一場大雨,我和幾個小夥伴就抽空拿著袋子,提著籃子,滿懷希望和興奮步行約5千米到五馬歸槽的山上去撿「地皮」。
其實,五馬歸槽並不是一座高大的山峰,不過是一片狹長的僅有百米高度的幾千米長的山崗,山崗上長滿了各種野草,間或混生著多種雜樹,但也是鬱鬱蔥蔥,生機盎然。我們從偌大的山這邊撿到山那邊,這堆草叢裡翻翻,那片草地上找找,每次都有所收穫,一般可以撿1、2千克左右的「地皮」。回家以後,把「地皮」洗乾淨了,放在鍋里炒了,又鮮又嫩,很好吃。如果有點豬肉,和著「地皮」開湯,味道鮮美。對少時的我們來說,無疑就是天下的一道美味。
記得有一次,我和兩個小夥伴去撿地皮,山上只有我們三個人,撿的特別多,比往常要多出幾倍,每個人差不多都撿了4、5千克「地皮」,籃子、袋子都裝滿了。回家的路上,我們吹著口哨,哼著小調,十分高興。在路過一個鐵路職工家屬區時,幾個阿姨叫住了我們,她們要買我們的「地皮」。我們一口回絕說:「不賣!你們想吃就送你們一些好了。」說罷,我們三個小傢伙像大人一樣慷慨地將袋子裡、籃子裡的「地皮」拿出來一些分送給阿姨們。望著她們高興的樣子,我們覺得好神氣,也好得意。
真的,那時候撿地皮,雖說是有一些生活所迫的艱辛,卻也充滿了樂趣的。幾個小夥伴結伴而行,一路說笑嬉戲,一路遊山玩水,那份純真的快樂是多麼的令人陶醉,如今恐怕是再也尋求不到了。而地皮菜,又給我們家簡陋的飯桌上添了一道「佳肴」,確實給一家人清苦的生活增味不少。
後來,過了幾年,我長大了,家裡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就再也沒有去撿過地皮了。而撿地皮菜的樂趣,卻時時讓我回味。
作者:蘇東文,湖南衡陽人。
編輯:趙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