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國
千年古縣諸暨西南,當年那「林木蔥鬱,苧麻叢生」的苧蘿山已不復存在,但那條曾流經山下的浦陽江,如今依然蜿蜒向北流去,只是江的兩邊已換了人間。相傳2500多年前,西施便經常在這山下的江畔漂洗苧麻、洗衣服,因此浦陽江後來也被稱為浣紗溪,以紀念這位千古美人,王羲之神筆「浣紗」二字,便鐫刻在江畔一塊巨大的浣紗石上。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年,約公元前504年,出生在古越國句無(諸暨)苧蘿山下的苧蘿村,其父賣柴為生,母浣紗補貼家用。苧蘿村分東、西兩個村,村民大多姓施,施夷光在西村,所以稱西施。成語「東施效顰」中的那個醜女,因為住在東村,所以稱「東施」。西施天生麗質,據說在浦陽江畔洗衣時,江中的魚兒也因為驚艷於其美貌而忘了遊動,結果紛紛沉入水底,成語「沉魚落雁」中的「沉魚」,便由此而來。
越王勾踐三年,即公元前494年,勾踐的越軍在夫椒,即今江蘇吳縣西南,被吳國軍隊擊敗,潰退到會稽山,即今浙江紹興南,繼而又遭吳軍圍攻,被迫向吳王夫差求和,勾踐帶著妻子和范蠡入吳做了奴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圖謀復國,三年為奴生活結束獲釋後,他採納了謀臣的美人計,想利用吳王好色淫蕩的弱點,獻上美女以惑其心,從而亂其政、禍其國,當時才十四五歲的西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在越地遍尋美女的勾踐選中。據說在西施進京途中,沿途百姓為一睹其風采,常鬧得交通擁堵,行進十分困難。護送西施的相國范蠡看到這種情況,便讓西施暫住在路旁的一座小旅館裡,並四處貼出告示:「欲見美人者,付金錢一文。」結果願意花錢飽眼福的絡繹不絕,以至「設櫃收錢,頃刻而滿」「留郊外三日,得金錢無算」。事後范蠡將這些錢悉數上交國庫。這便是歷史典故「西施賣相」,有人還據此說范蠡乃史上美女經濟第一人。
進京後,勾踐又派范蠡對西施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禮儀歌舞等方面的培訓,然後由范蠡護送入吳。吳王見西施乃天下絕色,又溫婉清純、能歌善舞,不顧相國伍子胥的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並為她大興土木,續建姑蘇台,建造春宵宮、館娃宮。西施長於舞蹈,夫差就令人掏空了御花園的一條長廊,放入大缸,用木板封蓋,以此作為舞台,西施便穿著系滿鈴鐺的漢家舞裙,穿上木屐,在上面起舞,舞步移動之時,鈴鐺聲與木屐踏在木封大缸上的回聲相和,二者相得益彰,夫差對這種富有創意的舞蹈十分滿意,賜名「響屐舞」。2013年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歌劇《西施》中,便展現了這種舞蹈。據考證,響屐舞便是中國最早的踢踏舞。也就是說,西施是中國踢踏舞的首創者。
吳王長年沉迷美色,以至國事荒廢,其間越國不斷壯大,與吳時有戰事。公元前473年,越國再度起兵征討吳國,吳國戰敗,逃到姑蘇山的吳王求和不成,用大巾蓋臉,自刎而死,吳國自此覆滅,西施下落不明,吳王用八年心血為西施修建的姑蘇台被越兵付之一炬,成了一片廢墟。
吳國被滅時,西施剛三十出頭。關於西施的下落,正史沒有明確記載,民間傳說或野史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自縊身亡。說西施助越滅吳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二是被人沉江。有說被吳人沉江,有說被勾踐沉江,有說被勾踐的老婆越後沉江,還有說被范蠡沉湖的,這些傳說的背後有個驚人的共同點,就是都把西施當成了紅顏禍水。所以吳國滅亡幾十年後,墨子曾感慨:「西施之沉,其美也。」唐朝詩人羅隱則以其詩《西施》發出詰問:「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第三種說法,就是較為盛行的范蠡攜西施泛舟而去。這種說法有的典籍上有,譬如《越絕書》有載:「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麼演繹,並且據說山東肥城陶山還有范蠡和西施墓。但事實上,這第三種說法最無可能,原因很簡單,范蠡志不在兒女私情上,且當時他已動了離開勾踐的念頭,伴君如伴虎,勾踐將怎麼處理他還不好說,在自身吉凶未卜、前途難料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再帶著事實上是另一個麻煩或燙手山芋的西施私奔。范蠡睿智而練達,坦蕩而瀟洒,殺伐決斷堅如磐石,他不可能這樣做。何況他有妻子,還有三個兒子,離開勾踐後他一直和妻兒在一起經商創業,這在《史記》等史書上都有記載。
其實,之所以西施范蠡愛情傳說比較盛行,無非是英雄美女符合世人的審美觀,或許更有後人對西施命運的一種美好祈願;而事實是,隨著吳國的滅亡,西施的小命大機率是和她的使命一起結束了。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李白詩《苧蘿山》表達了後人對西施的懷念。千百年來,西施在國人的心目中是美的化身,美的代名詞,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西施居其首;西施還被喻為「荷花仙子」,凡畫西施之圖,莫不配荷花,寓意西施的美清純而潔凈;成語「情人眼裡出西施」,是說天下有情人看自己的戀人,都美得跟西施一樣;而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施傳說」更是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西施的美麗以及她的善良和以身許國、為國獻身的精神。西施之美其實有一種悲情之美在裡頭。一個在江邊和小姐妹們浣紗嬉戲的小姑娘,因為長得好看,一不留神背負上了復國的使命,十多年光陰深陷敵國,與虎相伴,而至復國夢成,鮮花美酒沒她什麼事,卻還要被視為禍水,小命像草芥一樣任人處置!
然而事實上,可以說苧蘿山還在,只不過經千年變化,它已變得平坦如地,而後人為紀念西施,便在它平坦的山體上修建了西施殿。如今,又在西施殿的基礎上,規劃修建了總面積1.85平方公里的西施故里,西施故里是一處以西施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古越歷史和故里風情的人文風景旅遊區,也是諸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當然更是後人探訪或追思美人的一方美麗神奇的土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b9b053e26cfb456070ff00b79758e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