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這麼一件事:
現今來做心理諮詢的,不一定是遇到了多大問題,很多都是小事。
諸如考前壓力大無法入睡,總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別人買房買車了自己卻還在加班等。
現今來做心理諮詢的,不一定是遇到了多大問題,很多都是小事。
諸如考前壓力大無法入睡,總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別人買房買車了自己卻還在加班等。
這讓我想到了近期網上很火的詞「脆皮心態」。
指的就是這類心態特別脆弱的人,在情感工作生活中稍有不如意或遇到困難,便無法接受批評與反駁,最終心態崩潰。
面對「脆皮心態」,如何破解?
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身上找到答案。
這個人,就是歷經一個世紀,飽經風霜洗禮活了105歲的楊絳先生。
作家黎戈曾這樣評價楊絳:
一種啞光卻不喑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
一種啞光卻不喑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
得意時低調溫婉,失意處剛強柔軟,晚年孤獨創作不歇。
她經歷亂世,看盡人間百態,卻始終溫和堅強。
重讀《楊絳傳》,回看她的一生,我們或許可以從中找到破解「脆皮心態」之法。
柳傳志曾經說過:「每個人都面臨挫折和失敗的可能,這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面對困境、掉落泥潭,我們可以選擇一直抱怨,也可以選擇在逆境中成長。
在「文革運動」期間,楊絳被分配打掃廁所。
從小家境優渥的她,看過污穢不堪的廁所後,沒有一絲怨言。
她準備了小鏟、小刀等工具,動手把竹筷和布條做成小拖把,準備了去污粉、肥皂等物件,每天把廁所收拾得一塵不染。
翻譯家潘家洵的夫人和她打趣道:
人家說你收拾廁所真乾淨,連水箱拉鏈上都不見一丁點兒灰塵。
人家說你收拾廁所真乾淨,連水箱拉鏈上都不見一丁點兒灰塵。
楊絳回答她:
你不知道,我遇到了好領導,每次問她要工具都會很快給我,有時候還可以躲在廁所里看會抄詩的小紙片,何樂不為?
你不知道,我遇到了好領導,每次問她要工具都會很快給我,有時候還可以躲在廁所里看會抄詩的小紙片,何樂不為?
在別人看來,一個曾經的校長、大學教授,打掃廁所,多麼不堪。
但楊絳不這麼想,反而想到了這個工作的好處:領導和氣,可以享受看紙片不被打擾的自由。
不光如此,楊絳後來被分配做其他重體力的活兒時,也從不抱怨,總是盡己所能。
身處卑微,最能看清世態人情的炎涼。有的人攀高附和,有的人排擠他人保全自己。
但楊絳不會如此,面對一切,她都坦然接納,不帶絲毫埋怨地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
正因如此,身邊總有人會幫助她,她也得以平穩地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
縱觀人世間,智慧的人,都會在人生低落處,守安靜;處塵埃之下時,不抱怨。
他們既懂得站在高緯度思考問題,也懂得以低姿態配合外界,但不會永遠彎腰低頭。
作家沃爾波爾有一句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
人間萬般滋味,皆是生活。
一個有情趣的人,即使生活清苦無比,也能從苦中作樂,並嚼出幾分樂趣。
曾看過這樣一組漫畫:
一隻駱駝跋涉在沙漠中,炎炎烈日當頭,又餓又渴。行到一處,腳掌被一塊玻璃劃破。
疲憊的駱駝頓時火冒三丈,撩起腳狠狠地將玻璃碎片踢了出去。
駱駝的腳掌被劃出了更大的傷口,鮮血直流。
濃重的血腥味引來了附近的狼,駱駝顧不上腳掌,倉皇逃跑。
它使盡全身力氣,好不容易擺脫了狼,卻因失血過多奄奄一息,癱倒在沙漠上。
附近有個食人蟻穴,聞到味兒傾巢而出,很快就爬滿了駱駝的全身。
此時的駱駝後悔不及,心想著若不和玻璃糾纏,自己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生活中,面對傷害,若像上面的駱駝一樣,到頭來折磨的是自己。
學會放下,及時抽離,才能解脫。
楊絳所處的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經常要進行思想改造,必須經歷思想動員、醞釀討論、聲討控訴三個階段。
一次「醞釀會」上,一個女學生大聲控訴楊絳道:
楊季康先生上課不講工人,專談戀愛。她教導我們,戀愛應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見了情人,應當臉發白,腿發軟。
楊季康先生上課不講工人,專談戀愛。她教導我們,戀愛應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見了情人,應當臉發白,腿發軟。
一時間,在場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望向楊絳。
事發突然,楊絳愣住了。
她看了看那名女學生,這人自己並不認識,心裡覺得奇怪,自己根本沒說過這樣的話。
楊絳平復住不安的心,並沒被女學生激怒,裝作沒聽見。
第二天,楊絳照舊梳洗完畢,挑了件光鮮的衣服打扮一番,精神抖擻地出了門。
她像往常一樣,神采奕奕地去上班,還專門挑人多嘴雜的菜市去逛。
因為她自知光明磊落,便不怕風言風語。
後來,這件事不但沒有影響到她,還有更多的學生選修了她的課程。
多年後,楊絳回憶此事說道: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他們怎麼想去吧。人生在世,冤屈總歸是難免的。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他們怎麼想去吧。人生在世,冤屈總歸是難免的。
是的,越是糾纏不放的,越會卡住你,成為你的心魔。
與其在暗箭中傷處作無謂糾纏,不如不慌不忙地繼續自己的生活。
英國詩人蘭德寫道:「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人生路上,如若遇到泥坑,越是憤怒地往下跳,越會濺得自己滿身。
明智的做法,學會避繞,不較勁不糾纏,不把時間浪費在爛人爛事上。
1994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檢查出膀胱癌,楊絳一直在病床前照顧。
此後反反覆復,錢鍾書多次住進醫院。
沒多久,女兒錢媛也檢查出肺癌晚期,於1997年去世。
此時的楊絳,已80高齡,一邊承受痛失愛女的悲傷,一邊拖著弱小的身體照顧錢鍾書。
女兒去世後一年,錢鍾書也離開了人間。
昔日的好友前來登門拜訪,進門還沒說話,眼淚就開始大顆大顆往下掉。
楊絳見狀後,趕忙安慰道:
傻孩子,我都挺過來了,你還這樣哀傷?
你往深處想,痛苦的擔子由我來挑,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傻孩子,我都挺過來了,你還這樣哀傷?
你往深處想,痛苦的擔子由我來挑,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該受到寬慰的人明明是她,她卻柔聲細語地寬慰著別人。
這就是楊絳,踽踽獨行時,不內耗,活在人世一天,便會過好一天。
錢鍾書離世時,告訴楊絳要好好活,她便真的在好好活,不讓他失望。
她的信念是:「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當有人打電話給她,說要出版錢鍾書的手稿時,她要自己件件審過。
在那動盪的年代,錢鍾書的手稿已支離破碎。
楊絳便耐著性子,一點點拼湊粘貼,然後裝訂成冊,再從頭到尾審一遍。
在她的努力下,《錢鍾書手稿集》得以出版。
92歲那年,她完成了《我們仨》的撰寫。
她用樸素無華的文字,將一家三口幾十年來的親情娓娓道來,完成了女兒未了的遺願。
後來歷經兩年半的時間,在96歲時,楊絳完成了對人生的思考,撰寫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
走到生命的盡頭之時,楊絳稱其是「回家」。
她說,世間留她一日,她便認真活一日,即便孤身一人,也絕不辜負光陰。
有這麼一句話:「外求不如內修,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千倉萬箱,不如心間富足。」
在這悲喜交加的人生里,有人陪伴,就相扶相惜;無人陪伴,也絕不哀傷幽怨。
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便是對人生最好的交代。
楊絳的一生,既寧靜美好,也曲折無常。
她淡定優雅從容,似菊舒展;堅定剛強包容,又似松柏。
《楊絳傳》,是楊絳留給時光的故事,關於低落處,關於委屈時,關於孤獨路。
她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我們遞上了一把打開人生磨難與孤獨的鑰匙。
作家周國平曾這樣評價: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人間非凈土,皆有萬般愁。
抱怨、糾纏、內耗,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脆皮心態」,最終毀掉的也只有自己。
當我們也像楊絳先生那樣,戒掉「脆皮心態」,潛心篤志過好這一生,終將迎來人生的晴空萬里。
作者 | 怡可蘭心,用文字嘗遍人間冷暖,治癒人間悲歡。
主播 | 紫陌,微信公眾號:紫陌講故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