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雪小頑
編輯 | 蘇建勛
夢想與財富交織的創投圈,向來不乏故事。
眼前這個劇本最特別之處,在於時機。關鍵節點是2015年——一家名為「潤土」的早期投資機構這年初正式運營,大約半年後,氫燃料電池創業公司國鴻氫能成立——兩個新事物自此產生交集。
回溯2015年的國內創投市場,移動網際網路還在持續釋放紅利,一級市場的熱門主題是O2O、電商、網際網路金融,大量投資人和創業者砸錢砸資源,謀求下一個爆發性的增長機會。而站在當時的視角下看如今的創投熱點,「雙碳」還在一片未可預見的遠方,新能源領域為數不多的主角是風電、光伏、動力電池,至於氫能,只是一個隱蔽的清冷角落,關注者寥寥無幾,整個產業尚在早期拓荒。
可以說,潤土投資、國鴻氫能以及氫能產業,相識於微時。但後來的故事走向,正如外界所熟知: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風向輪轉,氫能行業迎來利好。經歷漫長的不溫不火之後,氫能一躍成為投融資的熱門賽道。
包括國鴻氫能在內的「賽手們」也成為資本寵兒,相繼長成獨角獸、衝擊IPO。2023年12月5日,國鴻氫能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國內第二家成功上市的氫燃料電池企業。
2023年12月5日,國鴻氫能正式登陸港股上市。圖源:國鴻氫能官網
從0走向IPO,國鴻氫能用了8年,這恰好也是潤土投資從無到有的8年。期間潤土在氫能領域多次落子,除了國鴻氫能之外,其代表作還有被稱為「氫能第一股」的億華通。
為何早在8年前,潤土投資會關注氫能這一冷門賽道,又能接連投中兩家上市公司,是這段故事裡最令人好奇的地方。在當下氫能產業爆發前夜,36碳試圖復盤這段時間跨度不算長,卻沉浮起落的創投往事。畢竟,烈火烹油的賽道固然性感,但不追風口、理性克制的長期主義更打動人——認準方向播下種子,風總會來的。
01 故事開始了
一切要從朋友間的一場談話開始。
2015年,時值廣東省開展對口幫扶協作(即珠三角地區6市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8市進行結對幫扶),佛山與雲浮是其中一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產業選擇和布局至關重要。兩地當時看中了尚在早期發展階段的氫能產業,尤其是氫燃料電池汽車這片藍海。
「你怎麼看氫能?」一位幫扶工作組成員與他的朋友——潤土投資創始合伙人兼CEO劉慧敏,在見面時聊起了氫能,想聽聽來自投資視角的看法。
這是劉慧敏第一次接觸氫能。這場談話中,她更多是一個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氫能在未來能源體系中的定位,主要的產業路線有哪些,哪個方向率先商業化的可能性最大……「我被朋友的行業熱情打動了。」劉慧敏向36碳回憶說,「現在回過頭來看,他對氫能的產業判斷也得到了印證。」
這場朋友間的交流,開啟了劉慧敏和潤土投資對氫能的關注,也由此觸達這一波產業政策下,落地在佛山、雲浮的國鴻氫能。自此,潤土見證了國鴻氫能早期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到真正做出產品,從電池上車、配套設施建設,到參與確定行業標準,一步步開疆拓土打天下的全過程。
一邊是被燃起的產業火種深深觸動,但另一邊,是作為投資人的務實、理性與克制。對一家成立不久的財務型投資機構而言,投入真金白銀去涉足一個早期的新興產業,前方有太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我們從那時起關注國鴻氫能和整個氫能產業,但當時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投資窗口期。」劉慧敏說,「還是太早了。」
關注,但沒有實際出手——這是投資世界裡最真實、也最坦誠的寫照。不過,對於潤土投資、國鴻氫能乃至氫能產業來說,這只是剛剛開始。
02 「掐尖」
早期的謹慎,並沒有讓潤土錯過國鴻氫能。相反,公司赴港IPO前的多次融資中,潤土投資是為數不多入局的VC機構,在一長串的投資方名單中與多家地方國資並列。
2019年,國鴻氫能啟動新一輪融資,潤土在綜合判斷之後,明確這是合適的出手時機——儘管國鴻氫能當時的估值上漲,但早期的風險已經釋放,產業規模和市場路徑愈加清晰。「我們做投資決策,通常會看企業的基本面,包括團隊、整體營收狀況、技術壁壘和成熟度、拓客情況、市場地位、發展規劃等等。」劉慧敏說,「當然,也會均衡考慮投資回報和退出路徑。」
雙方經過這一輪溝通,2021年,潤土投資出現在國鴻氫能的股東名單上。
國鴻氫能上市前的投資者名單(部分)。圖源:國鴻氫能招股書截圖
無論是數年前的克制,還是這一次精準出擊,潤土的每一次決策,都是其投資策略的印證。
劉慧敏將這種投資策略總結為「掐尖」,也就是「買頭部」。產業發展初期,尤其是培育階段,通常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投資機構在搶抓產業機會的同時,也需要適度規避風險。而這一階段頭部企業的業務能力和財務表現,在同行中具備明顯優勢,可以滿足投資機構對回報周期、整體收益、退出渠道的訴求。
「對一家投資機構來說,儘可能找到好項目,獲得好的財務回報,這是本職工作。」在接受36碳訪談的過程中,劉慧敏多次重複這一點。務實、穩健,是這家基金及其掌舵者身上明顯的風格特質。
這也印刻在其投資邏輯上。「回看我們投過的項目,更多是偏向成長期。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後續的增長曲線相對陡峭,估值也比較合理,這是我們偏愛的階段。」劉慧敏說,「但對於特別熟悉的領域,我們不會以這個標準去刻意限制自己的投資行為,更多是評估項目本身的優質程度,投資回報能否達到預期,風險是否可控,退出路徑是否明晰——底層的投資邏輯不會變。」
談到投資邏輯,從2015年開始持續關注氫能行業的潤土投資總監劉辰,給出了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視角下的解讀:「潤土之前的投資重點是在應用端,因為下游應用端是先行的。邏輯是基於整個應用端各關鍵環節的頭部企業布局,例如潤土投資了專注膜電極的鴻基創能、專注空氣壓縮機及氫氣循環系統的東德實業等,均是在八大核心零部件中的龍頭企業。」
(註: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八大核心零部件,分別是電堆、膜電極、雙極板、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空氣壓縮機以及氫氣循環系統)
劉辰將這個過程形容為「從外向內剝洋蔥」。他觀察到,2023年一級市場對氫能的關注點開始從下游應用端,逐漸轉向上游制氫端,尤其是電解水制氫成為熱點。潤土投資也在產業鏈「一上一下」這兩端強化布局,關注各個細分環節涉及的材料、零部件。
事實上,當下的氫能賽道已經與8年前,以及「雙碳」目標剛提出時大為不同。隨著一級市場對氫能的關注度逐漸攀升,真正優質的標的越來越搶手。對投資機構來說,「光給錢」還遠遠不夠——投後管理和產業賦能,正在成為各家VC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面對不斷變化中的投資環境和產業階段,潤土的投資策略也在進行相應調整。
「關注氫能時間久、對產業有深厚的認知和資源積累,是潤土的優勢。」劉慧敏說,「基於此,我們在新階段會成體系地去發掘更多優秀的水下項目,優秀的團隊和技術。並且為企業對接更多產業資源,聯合產業上下游的優秀合作方去深挖機會,去做能為企業和行業帶來實際業務增量的撮合。尤其是圍繞氫源和用氫場景兩個關鍵點,助力項目在適合的區域落地。」
03 冷與熱,守望與拿錢
投資機構往往追求超額收益,因此對還沒熱起來的冷門賽道保持「長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年前那場談話之後,劉慧敏和潤土投資開始持續關注氫能行業。查閱氫能圈發生了哪些大事,新註冊了哪些企業,技術突破、政策動向、市場反饋……成了每周堅持必做的功課。
從他們對創投市場的多年觀察來看,直到2017年,氫能一直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創業公司寥寥可數,投資人鮮有關注,討論度和投融資表現更是一片清冷。
第一個轉折的信號發生在2019年。這年3月,氫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提出「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讓氫能走進大眾視野,也提升了氫能賽道的創投活躍度。劉辰回憶,2019年左右,眾多投資機構開始關注氫能,新註冊的氫能企業數量也快速增長,一年新增達到幾百家。
行業的上升曲線變得陡峭,在2021年達到高峰。這期間,除了國家「雙碳」目標的有力帶動,值得一提的還有2020年8月,「氫能第一股」億華通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不僅給整個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一級市場對氫能的關注也更加深入。待到2022年《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這一頂層設計出台,提振了氫能行業和市場,產業前景更加清晰。
眼看著,氫能熱起來了。更多的龍頭企業向IPO發起衝擊,創業黑馬們強勢崛起,投資機構輪番重金加碼……氫能賽道打響爭奪戰,萬億市場來到爆發前夜。
不過,從產業周期和投資周期的視角來看,一番風起雲湧過後,是回歸理性和去偽存真的新階段。「根據你們的投資經驗和行業認知,對當下氫能企業有哪些建議?」在訪談接近尾聲時,36碳問道。
「穩步發展,早點拿錢。」
「堅定信心,曙光在前。」
以上分別是劉辰和劉慧敏給出的答案——它們既真實總結了氫能行業過往的經驗,也昭示著前方不遠處、產業方向前景愈發明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