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妮終成張藝謀「審美」最後的倔強,34歲的倪妮,回不去了?

2023-07-13     皮皮電影

原標題:倪妮終成張藝謀「審美」最後的倔強,34歲的倪妮,回不去了?

《消失的她》,上線三周累計票房破30億,還在一路猛漲。

但女一號倪妮,卻成了影片中「消失的她」。

身為女主,她夾在男主朱一龍和女二文詠珊之間,幾乎被「隱形」。

影片上映後,朱一龍的「渣男人設」和文詠珊的「蛇蠍美人」都引起各種討論。

而一人分飾兩角的倪妮,雖然戲份不少,還被人民網點贊演技可圈可點。

但在影片後續的觀眾反響中,存在感並不高。

如此局面,一方面與角色設定有關。

相對於,文詠珊所飾演的,更具爭議性和故事性的,「X」號懸念人物「李木子」,負責調查,讓嫌疑人x現身的陳麥(倪妮飾),就顯得比較傳統、固定缺乏變數。

但既然被安排在女主的位置,按照陳思誠的「梵谷」格調,陳麥的角色必然不會過於平庸。

這也就牽扯到另一個層面。

倪妮在選角和角色塑造上,沒能更深層次地挖掘出角色的記憶點。

是倪妮的演技不夠好?沒撐起角色?

顯然,官媒的點贊證明了倪妮的實力。

她對角色理想相當深刻。

詮釋精英律師陳麥,她果敢冷靜,颯爽幹練。

而到了執著追尋閨蜜下落,為閨蜜復仇的性情中人沈曼。

倪妮對角色情緒精準把控,在考驗演技的「哭戲」上,也展現了豐富的層次。

再到「燈塔對峙」和「精神病院逼問李木子下落」兩場戲。

更是演技大爆發,成為影片的名場面。

但放到整部電影中,倪妮的演技,並沒讓自己在演員這條路上,一鳴驚人。

而是像她演過的其他角色一樣,好則好矣,但也止步於「好」字而已。

於是,只能成為「1+1=2」的公式性正確,可圈可點,卻無法形成驚艷的明確記憶。

在一片強衝突之中,她也就自動隱形了。

而《消失的她》所展現的倪妮的困境,並非偶然。

回顧倪妮的成名史。

《金陵十三釵》中的玉墨,驚艷亮相,打響新一代謀女郎的名號。

本來起點很高的倪妮,實際上一直在走下坡路。

至今沒拿過影后,沒有更加記憶深刻的作品和角色。

甚至成就,不如沒長在人們審美點上的,另一位謀女郎周冬雨。

都說小紅靠捧,大紅靠命。

在倪妮的職業生涯中,也有著如同天時般的,三次「命中注定」。

第一次,起高樓:命定「謀女郎」

倪妮作為張藝謀的天選之女,入圈的過程頗有些命中注定的味道。

張藝謀開拍《金陵十三釵》,對女主角提出兩個條件:

一,必須是南京人。

二,必須南京話「十級」。

當然這也只是明面上的硬性條件,會南京話的南京人並不難找。

但符合張藝謀審美,能接替鞏俐、章子怡。

甚至在某種層面,還能與他們不同,並實現超越的「謀女郎」不好找。

張藝謀苦尋無果,帶著人到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分院找人。

倪妮的老師覺得學過國標,還是國家二級運動員的倪妮,非常符合要求。

便將她推薦給副導演,張藝謀看到資料直接要求把人喊來。

學的不是表演,沒想過當演員,畢業後想進外企當個白領的倪妮。

卻符合了張藝謀兩個條件,外加一個超高標準。

從兩萬人中脫穎而出。

倪妮就這樣帶著,三分幸運,四分懵懂,五分熱情入圈了。

但選中並不是終點,張藝謀要的是完美。

於是安排她進行了3年的密訓。

倪妮接受演戲技巧、台詞、語言等專業方面的全方位指導。

因為劇中玉墨職業特性,張藝謀還特別給她附加了相關培訓,以使角色形象、呈現效果,都更具「風塵」氣。

經歷了3年沒有寒暑假的「定製化」培訓,倪妮從門外漢,成了圈中人。

「畢業」那天,也交出了驚艷的答卷。

《金陵十三釵》拿下6個億票房,成為當年票房冠軍。

倪妮頂著一張被張藝謀「鑲金邊」的高級臉。

從身段、眼神、氣場、演繹出了玉墨風塵中的剛強,嫵媚中的獨立,以及人性中的閃光點。

成為風情搖曳又有血有肉,放肆又張揚的「秦淮河頭牌」。

倪妮演活了「玉墨」,也成為了「玉墨」。

遇到張藝謀,倪妮出道即巔峰。

拿下亞洲電影大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等眾多重量級獎項的最佳新演員、最受矚目女演員。

票房、口碑,為倪妮的演藝之路打了個亮眼的底色。

對於這個萬里挑一的新任謀女郎,張藝謀高度評價:

「倪妮是一個新類型,跟20年、30年前相比,是另外一代人。我覺得她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玉墨之後,倪妮卻沒能像前輩鞏俐、章子怡一樣。

要麼持續綁定張藝謀,成為謀女郎的領軍人物,走向國際、縱深發展。

要麼以謀女郎為起點,與李安、王家衛合作,走上國際直通車,實現橫向聯結。

是倪妮甘當「一片戰神」,坐享其成吃老本嗎?

這就要談到倪妮人生中的,第二次命中注定。

第二次,「樓塌了」:命定的「消失」

《金陵十三釵》爆火,票房也領先業界。

可是倪妮,卻如曇花一現般消失了。

一切緣起也皆因這部,捧紅了她的作品。

2011年,張藝謀張偉平已經攜手16年。

深度合作打造了《英雄》、《十面埋伏》等多部頗有影響力的作品。

而這對外人眼中親密夥伴,其實早生嫌隙。

張藝謀拍戲看感覺,張偉平則更注重效益。

張偉平曾說:

「第一部不賺我沒說什麼,第二部我也沒說什麼,到了第三部他自己開始意識到了」。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電影不能光追求藝術,脫離市場和觀眾不行。」

但兩人初期合作的《有話好好說》《幸福時光》都接連慘敗。

雖然現在來看,《有話好好說》時常被遺憾是張藝謀被低估的作品。

張藝謀也留下自己職業生涯的經典「喊話」。

但顯然張偉平的不能「唯藝術論」,也是意有所指。

張藝謀似乎也是聽人勸吃飽飯,開始面對現實,接受張偉平所謂資本的力量。

《滿城盡帶黃金甲》引進周杰倫,只可惜效果票房並未達標。

《三槍拍案驚奇》看中春晚爆火的小瀋陽,卻被評為張藝謀「最差作品」。

這回換張藝謀不幹了:

「我感覺自己掉溝里了,因為它缺乏文化價值,是商業裹挾的產物。」

可以說兩人的理念不合,早就現了端倪。。

但或許是一直憋著一口氣,認為可以再搏一把。

於是選擇繼續綁定又「極限拉扯」了許多年。

到《金陵十三釵》,這種彼此的「不能忍」集中爆發了。

首先女主人選上,張藝謀百分百認定倪妮。

張偉平則眼光不同,更看重飾演怡春的韓熙庭。

這份抗衡,也十足體現在電影的正式版海報上。

作為女一號的倪妮,竟有一種被壓番處於下風的感覺。

《金陵十三釵》籌備4年,投資了6億,拍攝164天,一場戲就要花費幾千萬。

電影上映後,6億的回收實際上是賠本了。

合夥做生意,賠錢誰都不樂意。

張偉平宣發時,想著重推倪妮和男主角的「親密戲」拉噱頭。

但張藝謀認為這太低級,再加上張偉平後續在影片版權上的一些小動作。

「二張之爭」爆發,張藝謀雖是大導,但公司演員等實質性資源,都是簽在張偉平手中。

張偉平有足夠底氣,要清算張藝謀。

夾在中間兩難的倪妮,感念知遇之恩選擇站隊張藝謀。

倪妮曾說:

「張導真的是我生命中特別重要的一位貴人。我就覺得如果我辜負了這樣的一個人,肯定會一輩子都過意不去的。」

這次「站隊」也足夠義氣,但她的合約卻捏在張偉平手中。

自此之後,本該星光熠熠的倪妮,忽然「消失」。

甚至《金陵十三釵》後續各種宣發活動,作為女一號,且已經被公認為謀女郎的倪妮,根本沒接到通知,取而代之的是並沒有記憶點的女配。

一夜之間起高樓,卻一朝被奪掉所有光環「樓塌了」。

但倪妮並未到絕境,仍有機會可以觸底反彈。

可倪妮卻始終沒能重回巔峰,這就要說到她的第三次「命中注定」。

第三次 ,「工具人」:命定的「困境」

「二張」事件後,由於合約等現實問題,張藝謀即使有心,也沒能力「撈」倪妮。

2012年倪妮作品數為零,但並沒陷入絕境。

2013年一開年,倪妮就和、Angelababy、楊冪及劉詩詩一起被《南都娛樂周刊》評為「四小花旦」。

那一年,倪妮有3部電影問世,資源雖不及楊冪,但與另一位「小花旦」劉詩詩相差並不大。

《殺戒》合作章家瑞、劉燁,《我想和你好好的》合作馮紹峰,兩部都是女一號。

到了《等風來》倪妮合作井柏然,並且穩坐一番的位置。

與其它有過「雪藏」經歷的演員相比,倪妮在「歷劫」之後,並沒有被完全按死。

借著「謀女郎」的餘暉,如果個人再在演技上深耕,倪妮不靠張藝謀,想重新找回光環,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這一年,倪妮的幾部作品,均未激起太大反響,最高分也停留在7以下。

反倒是因為和馮紹峰的戀情引起了關注。

於個人方面而言,有甜甜的戀愛滋養的確是一件喜事。

但對於一個正在黃金期的女演員來說,本職工作沒能掀起波瀾,反倒靠著私生活引來熱度。

本能成為「青衣」走演員路子的倪妮,開始淪為「流量」。

後續與馮紹峰分手、拍攝雜誌大片,各大活動,倪妮登場必引起熱議。

評論區卻都是在討論造型、穿搭、身材,她的作品,早就被人們遠遠遺忘。

此時的倪妮,夾在演員與流量中間,十分尷尬。

如果單純走流量,倪妮PK不過深諳此道的楊冪。

同樣是演了評分不高的《小時代》,也別管贊也好,罵也罷,楊冪的「林蕭」至少留下了姓名。

《匆匆那年》倪妮出演相似題材,作為唯一的女主,倪妮存在感不如「小時代」四姐妹高。

倪妮也嘗試走過國際路線,合作大導呂克貝松,搭檔趙又廷。

可集合奇幻、冒險眾多元素的《勇士之門》,就像是為張藝謀「報恩」而來。

評分定格3.5,一掃《三槍拍案驚奇》創造的4.7,再創新低。

而倪妮演了誰,如果不看演員表,依舊沒人知道。

如果說「十三釵」後的消失,是「感恩」張藝謀帶來的「重創」。

那麼回歸之後,倪妮「工具人」般的低存在感,就是個人選擇,引起的連鎖反應。

從《匆匆那年》開始,兩年的時間內,倪妮執著於青春愛情片領域。

但無論主角,是叫「方茴」還是「涼夏」,倪妮並未有任何個人突破。

只是在不同的片子裡,演著差不多,且難度不大的角色。

可能也是期待著「突破」。

2017年開始,倪妮開始轉戰大熱的古裝市場。

《悟空傳》、《奇門遁甲》、《天盛長歌》、《宸汐緣》。

雖然改編自不同的IP,合作彭于晏、陳坤、張震等「頂流」男星。

但無論是「紫霞」、「蜻蜓」還是「靈汐」,倪妮的角色,也一直在仙女和俠女間反覆橫跳。

與倪妮一同出演《奇門遁甲》的另一位「謀女郎」周冬雨,早已經憑藉《七月與安生》,拿了金馬等多項大獎,成為「小妞電影」領軍人物。

而同樣帶有「小妞」性質的倪妮,卻沒能留下強烈的印象。

談及倪妮,人們更多想到的還是「十三釵」。

直到《流金歲月》里的朱鎖鎖,倪妮才重新有了真正被記住的角色名。

但她在角色方面的熱度,早已經不及在時尚方面,引發的討論。

倪妮在被「打壓」之後,走「時尚」路子,為自己「引流」,算是一次「自救」。

但也是這次自救,將她鎖定在演員的困境中。

2019年倪妮參加金雞百花電影節,面對記者的「圍追堵截」。

倪妮坦言:

「我真沒有作品,沒底氣,其他人都是(帶著)作品(來的),見到我就是『你穿得真好看』。」

對於自己的困境,倪妮有著深刻的自知。

她也嘗試擺脫這種,缺乏不可替代性的「正確」,《消失的她》算是「雪花」倪妮的一次「勇闖天涯」。

雖然仍未能讓她完全脫離,那個「停滯」的自己,但至少,她已經可以硬氣地說,自己不再是一個「花瓶」女主。

在倪妮的履歷中,收集著很多閃光點。

倪妮被認為是張藝謀「審美」,最後的倔強。

在倪妮之後,周冬雨、劉浩存,都在逐漸失去「謀女郎」的核心氣質。

再到《滿江紅》,張藝謀已經完全不再捧所謂的謀女郎。

即使如此,搭上了末班車的倪妮。

完全可以走鞏俐、章子怡的路線,讓末班車成為絕版和無可替代。

但遺憾的是,倪妮卻把本該大女主的路,走成了花瓶、背景板,逐漸成為熱門作品中隱形的女主角。

命運說到底,仍舊是個人選擇的疊加。

20歲倪妮選擇接過橄欖枝成為「謀女郎」,她成了。

成名後,她選擇「站隊」,熄滅了光環「消失了」。

為了「自救」博出頭,倪妮選擇另闢蹊徑,靠時尚度扭轉局面。

如今34歲的倪妮,已經從「小花」跨入中年,選擇權仍舊在她的手上。

翻看倪妮的作品表,《消失的她》之後,倪妮還有11部作品在等候隊列。

其中不乏和古天樂、謝霆鋒合作的《新縱橫四海》,以及讓鞏俐位列女二的《扶桑》。

倪妮還是有機會的,但最終結果如何?

依舊要看她的選擇,是走在好而無趣的路上,四平八穩,還是一層層剝掉原來的「自我」,呈現令人難忘不再「消失」的驚艷。

作品和時間會給出最好的回答。

希望有演技的倪妮,能夠不斷突破。

當人們談起她,不是美麗的遺憾,而是綻放的唯一。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蘇打葉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aac2cfadd9548e842381e194c710f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