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TT-33手槍,集名家之所長,我國仿製的外銷版成為搶手貨

2022-08-10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二戰蘇聯TT-33手槍,集名家之所長,我國仿製的外銷版成為搶手貨

蘇聯在上世紀30年代初工業化有了很大進步,生產力的進步使得蘇軍有機會裝備新式的武器,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軍開始了國產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其中也包括自衛手槍TT-33。

TT-33手槍

集各家之所長的TT-33

蘇軍成立之時,自衛手槍是沙皇時代延續過來的納甘M1895式轉輪手槍,該槍雖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射速較慢,發射力道太大,子彈裝填慢,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的戰鬥需求,反而是當時的一些半自動手槍表現很不錯。

1930年托卡列夫設計師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1年同其他幾款一起進行測試,蘇軍發現托卡列夫設計的半自動手槍運行可靠,射程、威力都能滿足軍隊需求,於是要求托卡列夫帶頭組織生產1000支用於部隊使用,這一批槍被稱為TT-30。

納甘M1895轉輪手槍

1933年時,托卡列夫對手槍細節進行了調整,並得到軍隊的正式命名TT-33。該槍其實參考了當時成熟的槍型柯爾特M1903和白朗寧M1903。TT-33的套筒外形和柯爾特M1903很相似,擊錘卻又和白朗寧M1903相似,內部也採用和它一樣的槍管短后座原理,以及槍管起落式閉鎖機構。

白朗寧M1903

可以說TT-33借鑑了兩家之所長,在保持了槍枝威力、可靠性的同時,結構更加簡便,生產和維護更簡單,部隊很容易就上手了。

槍枝性能

TT-33採用7.62毫米口徑,全槍長196毫米,重840克,彈匣容量8發,槍口初速度420米每秒,有效射程50米,比起柯爾特和白朗寧來說,該槍尺寸稍小、威力也還不錯,可以說是十分成功的型號。

TT-33手槍

該槍還有另外的優勢,在不完全分解的時候可以拆解成8個大的部件,使用一枚子彈就能完成初步分解,對於文化水平低的蘇軍來說很重要。

TT-33的服役

該槍雖然如此優秀,但是到1939年才開始大批量製造,按照蘇軍的計劃,TT-33是要成為蘇軍主力手槍的型號,主要裝備給各級指戰員、警衛員、裝甲兵、炮兵等等,然而二戰很快就逼近了TT-33沒辦法按計劃完成更替。

這張著名照片里就是TT-33手槍

在二戰期間,TT-33自有它的優勢,因為它的子彈和波波沙衝鋒鎗通用,在後期對於蘇軍的突擊隊尤其重要,可以減輕後勤壓力,而且夠大的威力在近距離作戰中,有很大機率一槍讓敵人喪失作戰能力,至今仍然能夠輕鬆擊穿一些低級別的防彈衣,是當時蘇軍比較喜愛的裝備。

TT-33手槍

不過TT-33也有一些缺點,那就是為了保持威力降低了射擊平順性能,槍口跳動較大,不利於連續快速射擊,而且保險機構單一,士兵別著槍枝在運動作戰中搞不好會出現走火的現象。到50年代蘇軍已經逐漸將TT-33全部退役。

黑星手槍

我國在建立之初,也從蘇方引進了TT-33手槍並進行自產,那就是54式手槍,主要配備給指戰員、特種部隊等使用,結束了我軍手槍型號混亂的局面。除此之外我國還生產了發射9毫米子彈的「黑星手槍」用於出口,受到國際民用市場的歡迎,現在在歐美地區,一支原版的「黑星手槍」已經成為收藏家的搶手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aa3637521763fe472746a96de6eea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