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三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頻繁,政權問題複雜交織的時代。
在魏晉南北朝的史學研究中,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陳寅恪於1940年所著的史學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是不容忽視,也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明白特邀青年學者、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王珊老師,帶我們走進陳寅恪眼中的隋唐制度淵源。
01.
「了解之同情」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這本書的篇幅不長,卻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和推崇。古史辨派創始人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中曾說:
「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陳寅恪先生的貢獻為最大,他撰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一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一冊。二書對於唐代政治的來源及其演變均有獨到的見解,為近年史學上的兩本巨著。」
顧頡剛,中國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
然而,這本「巨著」並不好讀。雖然陳寅恪本人在《敘論》中說「成此一書,聊供初學之參考」,但它的行文採取淺近文言,文章體裁更與如今常見的史學著作不同,讀者讀來難免心生隔閡。
同時,《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自身也存在明顯的缺陷,有一些引據不合理,邏輯不夠嚴密,並且帶有作者很重的主觀思想,因而結論也不一定正確。
儘管如此,王珊老師提醒,《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之所以影響深遠,關鍵在於它的學術史價值。
什麼是學術史的價值?在王珊老師看來:
「學術史首先是你要有理解它的歷史情境......你把這本著作放到他所生存的那個環境當中去,放回到那個歷史時期去討論它的價值。」
這一點,與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所說的何其相似:
「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所謂真了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所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站在「了解之同情」的角度上,我們便能更好地理解《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的開創性歷史地位。陳寅恪在梳理、考證、重新詮釋史料的基礎上,為我們搭建了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和歷史研究藍圖。
如王珊老師所說,這是一本從舊史學框架中脫胎出來的新史學著作。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雖然難讀,也存在許多不足,但它仍然是一本「必須要讀」、「必須要重視」的著作。
02.
隋唐制度之源起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名為「隋唐」,實則討論的是魏晉南北朝的制度演變問題,即重點在「淵源」。其中,又以唐代政治制度的淵源為主。
在開篇《敘論》里,陳寅恪直接提出:
「隋唐之制度雖極廣博紛復,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齊,二曰粱、陳,三曰(西)魏、周。」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作者:陳寅恪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1年
「三源」中的第一個來源為北魏和北齊的制度。陳寅恪認為,這是隋唐制度最主要的淵源,而北齊基本上繼承了北魏的制度傳統。
北魏的制度也有三個來源:漢魏的傳統,河西殘存的漢魏制度,以及來自江南,即「王肅北奔」帶過來的宋、齊制度。
第二個來源為「王肅北奔」後,南朝梁和陳兩個朝代的制度創造。
第三個來源為西魏、北周自己的創造。隋唐帝國生長於西魏、北周——宇文泰政權的政治基礎之下;而西魏、北周的政治制度帶有很強的權宜性和臨時性,因此隋唐並沒有完全繼承它們。陳寅恪把西魏、北周的政治制度,總結為著名的「關中本位」政策。
這即是《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的基本觀點,也是貫穿全書的主要線索。
王珊老師認為,「線索」是歷史研究最關鍵的一點。陳寅恪開門見山地拋出這一條歷史主線,從而使魏晉南北朝三四百年的混亂與紛爭得以清晰地串聯起來。
在這本書的其餘章節,陳寅恪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角度,分別闡釋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唐代各制度的淵源流變。三個來源既存在相似性,又在具體層次上各有區別,全面呈現了數百年來宏大的歷史布局。
王珊老師指出,雖然《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是一本新史學著作,但它也受到舊史學寫作的影響,即大篇幅地引用原始史料,只穿插一些有限的個人點評。陳寅恪以這種「史料鋪開式」的寫作方法,提綱挈領地說明了中國中古歷史衍化變遷的發展脈絡。
03.
打開史學之門的鑰匙
「史料鋪開式」的寫作方法是《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敘史的突出特點,也是本書飽受爭議甚至詬病的原因之一。
有讀者可能會有疑問:陳寅恪列出大段史料,卻少有自己的觀點,那麼這本書的價值究竟在哪?
王珊老師說,陳寅恪的觀點正「隱藏在這些史料的相互組合之中」。
陳寅恪並不是隨意截取、拼湊以往的歷史資料,而是在每一處引用與表述的背後,都飽含他的思索。
比如,在第七章《財政》中,陳寅恪提出了「南朝化」的觀點:
「此章主旨唯在闡述繼南北朝正統之唐代,其中央財政制度之漸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
陳寅恪認為,唐代中央財政制度原本繼承北朝,而後則逐步轉向南朝,繼承漢魏傳統的南方文化構成歷史發展的主流。這一看重南朝貢獻的觀點,得到了後來的歷史學家唐長孺及其弟子牟發鬆等人的支持,但也受到錢穆、田餘慶、閻步克等「北朝主流派」的批評。
陳寅恪之墓,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植物園內,是陳寅恪及其夫人唐篔的骨灰安葬地。
在王珊老師看來,「南朝化」「北朝化」的問題至今存在爭議,其實正是《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的真正價值。陳寅恪提出的觀點,幾十年後仍在啟示著魏晉南北朝學界的思考和爭論,成為點亮第一流學者思維的「智慧火花」。
歷史具有多面性,如王珊老師所言,我們最喜歡的歷史書,應該是帶著自我矛盾、有不同來源的歷史書。這樣,「在互相的矛盾之中,我們可以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也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地理解一個時代。
陳寅恪寫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的目的,不求淺顯,也不必晦澀,而是把歷史原原本本地展示給讀者。「此書本為供初學讀史者參考而作」,這一把給初學者打開史學之門的鑰匙,為我們打開了進一步理解唐代政治的入口。
王珊老師將《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生動地比喻為「巨人」。雖然巨人長得不好看——這本書不那麼好讀,但我們之所以能夠比別人看得遠一些,正是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