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媽媽,缺位的爸爸,無解的中國家庭

2019-08-07   孟大明白

最近的歡樂源泉是《小歡喜》里陶虹和沙溢演的離異夫妻,好久沒看到火花這麼強的中年CP了。每天晚上我都要守著10點視頻網站更新,看完才能安心睡去,並且一邊追劇,一邊瘋狂截圖他們倆的情侶表情包。

陶虹圓圓的眼睛仿佛能翻出108種白眼,用在各種語境和場合下,貼切地表達對沙溢不同程度的嫌棄。

而沙溢呢,最擅長假裝無事發生,招牌動作是似笑非笑的蒙圈臉,明知道陶虹愛呲他,還總是「賤賤地」上趕著找虐,讓人忍不住懷疑他其實根本樂在其中。

他們倆設計的很多細節動作是劇本寫不出來的,比如男女之間永恆的日常矛盾之一:說話可以,不准坐床。

還有陶虹在背後突然出現,沙溢嚇得一哆嗦,太歡樂了。

他們倆鬥嘴更搞笑。陶虹演的宋倩是追求完美的高中物理補習名師,沙溢演的喬衛東是個老闆。兩個人離婚多年,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一起生活,每月只允許喬衛東探視一回,但喬衛東非得死乞白賴找各種藉口來刷存在感。

英子學校舉辦高三開學前的誓師大會,宋倩不讓喬衛東去,喬衛東硬要去,下面這段台詞片段我重複看了好幾遍,現在看圖都自帶語音效果。

去了以後,他們倆坐一塊,就英子到底長得隨誰這個問題,像小學生一樣互相擠兌。對不住大家,圖有點長,但沙溢的表情實在太好笑,讓我捨不得放過。

最後這個表情,完美再現了安吉當初吃雞蛋時的嫌棄臉。

不過搞笑之餘,我更想說的是,這對前夫妻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實在是很有代表性。

宋倩是個過度焦慮、控制欲超強的媽媽。我要學著竇文濤的語氣表達一個偏見:當老師的孩子有時候挺慘的,偏偏她還是個單身媽媽,生活的重心全部投注在女兒身上,經典台詞是:「你可是我的一切啊!」

她把英子的時間以分鐘為單位規劃,連從家裡走到學校花的時間都精確計算過。

英子的房間和客廳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玻璃窗,方便宋倩實時監看她的學習狀態。

英子的一日三餐都由她包圓,學校要上晚自習,她就做好飯送過去。

每天英子做的卷子她都提前準備好,做完了她負責批閱。英子喜歡天文,想考南大,宋倩卻強制要求她一定要考上清華北大——這裡面其實暗含了她的兩個需求:一個是英子必須上最好的大學,另一方面是英子只能在北京讀大學,留在媽媽身邊。

英子原本一直是全校第一,有一次考了全校第二,宋倩一開始還假裝安慰她,嘴角咧著笑,眼睛裡卻沒有笑意。

在她書包里發現樂高以後,瞬間變臉,說出了真心話:你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然而這場戲其實有一個讓我更感同身受的細節。英子回家給媽媽報告成績時,宋倩輕描淡寫地說,我知道,我已經給你們老師打過電話了。這句話有一種哪怕你離開家,也逃不出我視線範圍的震懾力。

陶虹的演技就在於,她從來不會刻意提高嗓門,語氣和表情看著溫溫柔柔的,但卻代入感極強。高考對我來說已經恨不得是上輩子的事兒了,但我聽她說完時間如何緊迫的這麼一長串,還是本能地一陣慌張。

站在英子的角度,無比替她慶幸,她還有一個喬衛東這樣的爸爸,頂著宋倩的冷眼與嘲笑,給她買樂高、帶她吃火鍋、支持她去天文館做講解員,甚至在宋倩住的同一個小區布置了秘密基地,裡面堆滿了大型樂高,讓英子在媽媽密不透風的監控下,還得以喘口氣。

然而跳出英子視角,完全以旁觀者的身份,我又忍不住想替宋倩說兩句話。

我就擁有一個宋倩這樣的媽媽,以我的朋友們的家庭為樣本來觀察,「虎媽」也占據大多數。每每小時候被親戚問到喜歡媽媽還是爸爸時,我嘴上要一碗水端平,不能讓別人抓住話柄,內心真正的答案都是喜歡爸爸,原因很簡單,因為媽媽嚴厲,什麼都管,而爸爸從來不會管束我。

但長大以後,我明白了,問題恰恰在就在這兒——爸爸不管束的另一面是,爸爸一般什麼都不管。

和同事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很容易就演變成了女人們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老公吐槽大會。

男人們的心大體現在各個方面,小到生活瑣事:讓他去洗個碗,他絕不刷鍋擦灶台,讓他買菜,他絕不捎醬油。孟老師開玩笑說,有句廣告詞是「嬰兒般的睡眠」,她覺得應該改成「嬰兒爸爸般的睡眠」才更有說服力,無論孩子夜裡如何哭鬧,爸爸們死活就是聽不見。大到孩子升學、家裡買房、裝修,大多數都是女人在操心。

前幾年房價飛漲到讓人心慌的時候,我很喜歡在知乎看買房貼,在類似於「你是怎麼上車(指買房)的」這種問題下面,大量的男性答主會說,當時自己一萬個不願意買,覺得壓力太大了,應該再等等,被媳婦兒逼著買了,頭兩年很苦,但眼看房價漲到自己再也買不起了,才不得不承認老婆英明。昨天看到專欄作家毛利講自己買房的經歷,也說老公不在時才能迅速決斷。

女人們過度焦慮、控制欲強,和男人們樂得當甩手掌柜,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只是唱白臉的那一方是顯性的,而老公們順勢討好孩子,他們喜歡什麼就給買什麼,用宋倩的話來說,叫「投其所好」,很容易就能得到孩子的喜歡。

宋倩在女兒的口中,是塑料姐妹花,表面看似很好,實則一碰就碎。

喬衛東就因此占了便宜,常常被女兒夸。

站在宋倩的角度,她的焦慮有時也不無道理。虎媽式教育到底對不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永遠吵不出結論的話題。看劇時注意到,彈幕也總在因此而辯論。

如果不考慮現實因素,逼孩子追求成績,當然不如教會孩子平和、快樂的心態更接近教育的本質。但後者要實現起來,對家長的要求真不是一般的高。相反,應試教育提供了一套模板,往上套就行了,對大多數家長和孩子們來說,都是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選擇。

前兩天朋友圈有一篇熱門文章,是一個北大教授的演講,標題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成了家庭資源投入的無底洞》,他就提出,學校教育越是減負,對家庭教育的要求越高,反而讓家長們越焦慮。

按理說,以宋倩和喬衛東的經濟條件——他們家只學區房就四五套,宋倩是培訓學校的金牌教師,收入一聽就很可觀,喬衛東又被人尊稱一聲「喬總」——再考慮到英子全校數一數二的成績,宋倩大可不必把女兒逼這麼緊了。

電視劇有製造衝突的成分,但話說回來,現實中,對孩子教育最焦慮的,恰恰還真就是廣大中產們。尤其是70後、80初的父母們,很多人靠學習獲得了階級流動甚至是階級躍升的機會,所以才會對這套邏輯更加推崇。

北京有個著名的段子是,東西城的家長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名校,海淀的家長有本事把自己小區變成學區。這裡是高新人才的聚集地,那些在一流大學上學的人,畢了業進入網際網路大廠工作,有了下一代,願意投入大量的資源、精力去教育孩子,自己本身也有這樣的知識儲備,哪怕孩子一開始上的不是名校,他們也能把孩子成績教得很好,讓學校變成名校。

宋倩身上的問題,不是一句簡單的對錯能說清楚的。沒有她的追求完美,英子可能不會這麼優秀。而英子已經如此優秀了,她的要求就變成了苛求,過猶不及。

女人天生愛操心,但這個度很難掌握,也確實容易像宋倩一樣做過火。過度焦慮不僅會體現在高考這一個時間點上,從她不允許英子離開她就知道,哪怕英子以後結婚生子,她也會是總想摻和的那一個——這樣的長輩在中國式家庭里比比皆是,刁難兒媳婦兒的婆婆、攛掇女兒回娘家的丈母娘……一代一代如此循環往復。看預告,英子就快被宋倩逼到厭學、失眠了,好奇宋倩會怎麼應對。

話說我自己並沒有孩子,但依然追《小歡喜》追得不亦樂乎,很久沒看到這麼紮實的劇了,演技自然、細節豐富、案例選取足夠典型。這才是生活劇該有的樣子:對於三組家庭,這部劇都沒有去給出絕對的對錯評判,而是呈現了其中的複雜性,相信不管是作為子女、還是作為家長,看了都會有所感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