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秋收起義的團長,遇襲到匪徒襲擊時逃跑,後來當上國軍少將

2023-11-23     康康歷史

原標題:他是秋收起義的團長,遇襲到匪徒襲擊時逃跑,後來當上國軍少將

秋收起義是軍史上與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並稱為三大起義之一,其最大的功績是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為日後革命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參加過秋收起義的人,他們懷著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投身到這火熱的革命烽火中去,立下豐功偉績,走出了眾多開國元勛和開國將帥,他們的英名永垂青史。

當然,在血與火的艱苦奮鬥中,也有信仰淡薄、意志搖擺、對前途產生悲觀失望情緒,甚至貪生怕死,貪圖享受,中途當了逃兵,最後本來可以成就一代英名,但最後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上寂寂無名,其結局的確令人惋惜不已,其中,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曾經擔任秋收起義團長的鐘文璋的經歷就是這樣一位。

鍾文璋,別字迎峰,湖南益陽桃江鎮(今屬桃江縣)人,官宦人家出身,他的父親鍾朗軒是清朝貢生,曾任駐粵湘軍總司令部參議、湘邊宣慰使署軍需處事,他的兄長鍾文端是湖南警察傳習所畢業,歷任警官、駐粵湘軍總司令部咨議官。

鍾文璋小時候聰明好學,先是在本地讀縣立中學,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黃埔軍校第二期步科,在黃埔讀書期間就入了黨,畢業後歷任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科員、宣傳隊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排、連長,轉戰大江南北,無役不從,建樹奇勳,同年9月任第一軍第一師參謀長,兼第一團團長。

此時,鍾文璋所部奉命由武漢赴南昌參加起義,行至半途時,獲悉南昌起義軍已南下廣東,遂改變行動計劃,將部隊開至修水、銅鼓一帶休整待命。9月初,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一部和修水農民自衛軍共計2000餘人,在修水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他任團長。

1927年9月,上級決定鍾文璋所部參加湘贛邊界秋收暴動,「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秋收起義正式打響。這一天,修水縣義寧鎮鳳凰山路136號,鳳凰山下,紫花墩前,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和一團在這裡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浩浩蕩蕩,從縣城沿由東往西的古官道經西擺、黃田、雙井、馬祖湖,中午時到達修口村埋鍋造飯。

當天晚上,鍾文璋率領的起義部隊到達渣津集鎮老街,與收編不久的邱國軒部會合,總指揮部和師部機關駐紮老街萬壽宮,其他官兵分散安置在渣津老街商鋪及附近民居宿營。部隊與渣津民眾聯歡,提前歡度中秋佳節,隊伍的情緒十分高漲。

次日正值中秋佳節,這天上午,起義部隊在萬壽宮旁的大沙洲組織召開聲勢浩大的軍民動員大會,在福星橋頭處決反動惡霸,匯合民眾在老街舉行盛大軍民遊行示威,然後向大橋、平江縣城方向進發,先後取得了攻打修水朱陂(朱溪)廠、平江龍門廠的勝利。

鍾文璋率領的第一團,是秋收起義主力部隊,全團指戰員高喊「紅色領帶系在頸,只顧死來不顧生」的口號,由修水出發,第一團共有三個營,第二、三營為第一梯隊,由團長鍾文璋率領;師部和第一營為第二梯隊,由師長率領。

這支部隊出發後,一路上行動順利,隊伍行軍到修水渣津,當晚在此宿營,並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處決了當地的幾個惡名昭著的土豪劣紳,把沒收的財物分給了貧苦百姓,起義軍和當地群眾都歡欣鼓舞,大家鬥志昂揚,隨後,鍾文璋繼續率軍向平江長壽街前進。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駐紮在金坪臨時收編的土匪武裝領導人邱國軒人,突然派人送來情報,志稱前面小河對岸有敵情。鍾文璋接報後命令第三營的尖刀連——第十連負責在前面打衝鋒,自己率大軍在後面跟進。

此時,居心叵測的邱國軒的,看到一團裝備最精良、戰鬥力最強的十連已經往前面開走了,便認為動手的時機到了,隨即下令向走在後面的部隊,向鍾文璋所在的團部發起偷襲。鍾文璋團部遭到突然襲擊,一下子就被衝垮了,接著隊伍被打散。

儘管大家奮力反抗,臨危不懼,挺身而出,但畢竟倉促應戰,混亂中只有小股兵力頑強的抵抗,團長鍾文璋在警衛人員的奮力救助下沖了出去。

激烈的戰鬥過後,衝出來的鐘文璋收攏部隊,一清點人數,自己率領的數百精銳部隊,一下子損失三分之二,武器也全被劫走,看到幾乎全軍覆滅的部隊,羞愧難當的他他引為平生大恥,匆匆脫下了軍裝,脫離起義隊伍逃跑了。

面對鍾文璋率領的一團損失大半,幸好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及時到來,立即穩定了軍心,隨後重振軍威,率領餘部向瀏陽轉移,擬與第二團、第三團會合,並在文家市完成了會師,雖然只剩下一千多人,後來通過三灣改編,帶領著剩下的精銳700多人上了井岡山,成為了日後革命的基石,這支隊伍的人員也成了紅四軍的中堅力量,從此開啟了農村包圍城市鬥爭的神聖使命,終於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那麼,脫下軍裝的鐘文璋究竟跑到哪裡去了呢?軍史上記載他是失蹤了。其實,筆者從《鍾氏族譜》的記載中了解到,他這次失敗之後逃回了老家,鍾文璋娶妻梁迎仙,岳父為長沙縣人梁順發。鍾文璋此前與梁氏已育有一女,此番躲避回家,又與妻子育下一子,名叫鍾清琪。

娶妻生子之後的鐘文璋,畢竟是黃埔二期畢業的,不久之後又重新穿上了軍裝,那便是掩蓋自己曾經是黨組織成員,更掩蓋自己曾經參加秋收起義的身份,投靠了蔣介石,不久就被授予少將軍銜,此時,正值「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的中原大戰時期,1930年正月初五,鍾文璋率部在蘭封(今河南蘭考)大毛姑戰鬥,捨生冒死為蔣介石效力的他,在戰鬥時中彈負傷,仍大呼部下前進,後送進上海醫治無效,遂於六月十六死亡,時年26歲,遺體安葬在桃江縣境內。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名秋收起義的逃兵鍾文璋,要是堅定不移地選擇在紅軍陣營,能活到建國後,憑藉他的資歷和能力,軍銜肯定是不低的,然而,革命猶如大浪淘沙,意志薄弱的他,過早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原因正是有投機成分的「牆頭草」的心理使然,其行為令戰友們一聲嘆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95500e9946bab26f8b9dc90d85bf7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