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亡前,一軍師提起離開而躲過一劫,其雕像為何位列關帝廟?

2020-09-21   星稀月暗

原標題:關羽敗亡前,一軍師提起離開而躲過一劫,其雕像為何位列關帝廟?

在山西運城的關帝廟中,被清代官府神化了的武聖關羽,正威風凜凜的居於正中間。而陪伴他左右的,則是周倉、關平、趙累、王甫四位將領。

關於前兩者,大家都很熟悉。一個是不見於正史記載,但又在演義和民間傳說中赫赫有名的中心捧刀大將周倉;另一個則是關羽的兒子關平,演義說他是義子,但其實是親兒子的二代猛將。

而趙累與王甫,便顯得有些不出名了。趙累的結局與正史差不多,在麥城之戰中與關羽一同戰死,算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反觀王甫,在小說和正史中,卻是個比較倒霉的人物。

一、小說中的王甫——跳城而死

在《三國演義》之中,王甫是作為關羽謀士而存在的。在關羽鎮守荊州期間,王甫是軍司馬。這個官職看似尋常,但卻在軍中擁有極高的權力。而王甫身上較為亮眼的地方,便是他對關羽的勸諫。

陸遜與呂蒙交替之際,王甫率先向關羽提出,要提防東吳偷襲。關羽心中其實對江東文武很是蔑視,認為他們是一群鼠輩,並不打算做出什麼舉動。但耐不住王甫屢次進諫,他只好沿著南郡到江陵這一路上修建了烽火台。

事實證明,王甫的建議極為中肯,不過可惜的是,呂蒙在白衣渡江的時候悄無聲息解決了這些哨兵。當然,這也與關羽當初擅取湘江米有關。

待到王甫再出場時,便是他的落幕了。當時,關羽在襄樊之戰中遭到呂蒙襲擊,最終敗亡於江東。而當時守衛麥城的,正是王甫與周倉。在東吳大軍勸降此二人時,這兩位幹將表露出了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周倉隨即自刎,而王甫竟然大叫一聲,從城門一躍而下墜亡。沒錯,王甫在小說中就是這麼倒霉,不僅成了呂蒙等人的背景板,來自殺都這麼的悽慘。

二、正史中的王甫——更加倒霉

說完了小說,再談談正史,王甫的經歷其實更加倒霉。

要說起來,王甫的出身還是不錯的。據《三國志·楊戲傳》記載:「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

王甫還有兩位從兄,都曾在蜀地擔任高管。而他本人在蜀地,也同樣享有著不俗的美名。可以看到,劉備打下荊州後,王甫因為其出眾的能力,被安排到荊州任職。這一點,是與小說相似的。

但不久之後,荊州之戰爆發,關羽敗亡,其部將趙累、關平等人戰死。儘管史書中沒有關於王甫的記載,但從後面的表現來看,他應該是臨陣脫逃,提早跑路回了蜀地。

至於是何時返回,如何返回,史書沒有多做記載。與他相同經歷的,廖化便算是一個。但廖化是投降東吳之後,因為效忠劉先主,再返回蜀地的。

王甫返回蜀地,依舊被劉備唯以重用。但倒霉的是,王甫還是沒能逃脫戰死沙場的命運。關羽敗亡後不久,曹丕稱帝,劉備也急忙跟著稱帝。再然後,為了挽回荊州的損失,劉備親率四五萬大軍伐吳。

由於這場戰役是劉備個人與荊州派系的想法,所以隨軍出征者,也多是劉備的嫡系或信得過的朝臣。不巧的是,王甫便在其中,而且很快便戰死在了沙場。躲過了荊州之戰,卻沒能躲過夷陵之戰,王甫的確算是很倒霉了。

三、羅貫中如此安排的用意

在正史中,王甫留下的名聲很好。常璩《華陽國志》中便記載:

「詵詵彥造,或哲或友。昭德音芳,垂名厥後。」

可見王甫的才名,在當時首屈一指。為何在小說中,羅貫中卻要為王甫安排一個這樣的結局呢?其實,這符合於全書的主旨。第一次讀《三國演義》,不少讀者始終會為蜀漢政權感到惋惜。

同樣感到惋惜的,還有羅貫中。儘管他將劉備集團當成了主角來寫,但歷史畢竟是歷史,無法篡改最終的結局。無論是關羽敗亡、劉備慘敗亦或是諸葛亮徒勞無功的北伐,其實都充滿了一種無力之感。

小說中的王甫,作為蜀漢陣營中的一員,其實身上也背負了這樣一種無奈。以小見大是羅貫中的慣用寫法,儘管王甫多次向關羽提出了有效建議,關羽也採納了不少,但他們最終的結局,依舊是敗亡的。

所以王甫的提前「被死亡」,其實也是羅貫中在暗示蜀漢政權日後徒勞無功的悲劇命運。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