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炙手可熱的社稷之臣,一生輔佐了4位皇帝,活到了92歲

2022-07-11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他是北宋炙手可熱的社稷之臣,一生輔佐了4位皇帝,活到了92歲

文彥博是宋朝的宰相,一生經歷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學宗四朝,可謂政壇常青樹。他80歲時,退休回到洛陽,宋神宗看到他身體康健,鬚眉皓白,依然挺拔,問他:「你有什麼養生之道嗎?」文彥博說:「沒有別的。我隨意而安,知足常樂,我不受外界影響傷和氣,也不敢做過分的事情,如此罷了。」

看起來文彥博很佛系,但事實上他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官員,沉著冷靜,在官場遊刃有餘,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堪稱國家棟樑之才。

1056年,文彥博擔任吏部尚書,職位相當於丞相。那一年正月,宋仁宗上朝時突然犯病,被太監扶入宮內。皇上突然犯病,急壞了滿朝文武官員。文彥博叫來內侍史志聰,了解仁宗病情,但史志聰卻用外交辭令回答:「宮裡的事情我不能向外泄露。」

此舉把文彥博氣壞了。文彥博之所以生氣,並非脾氣大,而是事出有因。因為仁宗皇帝沒有子嗣,也未預先立好儲君,一他旦病逝,將群龍無首,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不管史志聰說的是否在理,文彥博劈頭蓋臉罵道:「你們這些人在宮裡來來往往,卻不讓丞相知道天子的身體情況,有何目的?從現在開始,皇上病情加重,你一定要告訴我,否則,將軍法處置。」

然後,文彥博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勢乾了三件事。第一件召集班子成員開啟大慶殿做禱告儀式,為仁宗祈福;第二件是主要領導晚上留宿大慶殿旁小屋,直到仁宗病癒才回家。史志聰為此提出異議:「從來沒有這個先例。」但文彥博嚴肅地回答:「這個時候還考慮先例不先例嗎?」

第三件事不能不說文彥博的思維縝密,技高一籌。當時局面危機,出現了宮中禁衛誣告都虞侯圖謀叛亂,查明真相後,文彥博下令斬了禁衛,並請劉沆親筆對案情做個結論。

事實證明人心莫測,仁宗康復後,劉沆曾偷偷告訴皇帝:「陛下您身體不好時,文彥博擅自誅殺報告謀反的人。」仁宗一時慍怒,疑慮重重。文彥博什麼話也沒有說,默默拿出劉沆的簽名遞給仁宗,仁宗的疑慮這才消除。

仁宗心裡清楚,自己生病之時,京城人心惶惶,一定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多虧有文彥博、富弼等人老成持重,穩定軍心,朝廷才能安然無恙。

不過,文彥博儘管深諳為官之道,進退有度,但他為人卻十分忠厚敦實,內心坦蕩。尤其是他在功勞面前再三退讓,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

那宋仁宗病好了之後,為了政權穩定,文彥博等人多次請求儘早立太子。最終,仁宗選定了英宗,由韓琦等人輔助登基。

待英宗繼位後,他召見文彥博,感激地說:「我被立為太子,是你的功勞。」換作別人搶功勞都來不及,但文彥博卻推脫道:「陛下立為太子,是仁宗皇帝的意思,也是皇太后的功勞,沒我什麼事,而且你立太子的時候,我人都不在朝廷,是韓琦他們根據仁宗的意願辦的,我沒有參與。」

英宗楞了一下,然後笑著說:「無論如何讓先帝決斷,你最先提議的,你對我有功。」自此他對文彥博的人品更加認可,感覺他為人厚道,能夠為朝廷倚重。

到了神宗繼位,也就是元豐三年(1080年),他對這件事十分好奇,曾當面向文彥博求證。

文彥博一如之前的謙虛,他解釋說:「這是英宗皇帝的天命所在啊,我有何之功?」神宗的看法跟父親一樣:「雖說是天命,但也得靠人謀,您品行深厚,是國家的寶藏。」

文彥博連連推辭:「像漢代的周勃、霍光才算是有功之臣,我當時雖然提議,但事情也沒有馬上辦理,主要是韓琦的功勞。」神宗說:「開頭才難,你們雖然各自具體工作不一樣,但都是功臣。」

文彥博很清醒,自己擁立英宗完全是出於對國家的考慮,無論皇帝如何感激,自己要知道臣子的本分,不能居功,更不能挾恩自重。不過,人在官場,到處充滿爾虞我詐,雖然皇帝很信任文彥博,但他也曾身陷捲入「貴妃門」。

事情是這樣的,張貴妃的父親曾經是文彥博家的門客,張貴妃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主動結交文彥博,稱他為伯父。

有一年,臨近上元節,張貴妃示意文彥博進獻燈籠錦。眾所周知,蜀錦天下聞名,而文彥博恰好是成都知府,既然貴妃開口了,文彥博豈有不辦之理?他命人把燈籠錦送到京城,仁宗十分高興。

1051年御史唐介上了一道奏摺,檢舉文彥博私下送蜀錦給貴妃。後來,唐介被罷職,文彥博也被降職處理。

然而,不久後御史吳中復上奏把唐介召回朝廷,文彥博主動跟皇帝推薦說:「唐介彈劾我的事情,有些是道聽途說,但基本都針對我的毛病,的確是有的。懇請您把他召回來。」文彥博不計前嫌的大度贏得了朝廷官員的讚賞。

在官場上,真正難的是有坦蕩之心和寬容的態度,但文彥博做到了。1097年文彥博病逝,享年92歲。這在人均壽命四五十歲的北宋,非常罕見,他被人稱為「長壽老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821a3dce9f1d38ed73cc25c65b0c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