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9日,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我國在這場戰爭之中,取得了全面勝利,打擊了越南的侵略野心,為國家換來了更加穩定的發展環境。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主角,自然是中國和越南這兩個交戰國。
然而,多年之後,回頭再看這場戰爭,許多人指出,我國的根本目的並非越南。
在戰爭背後,鄧公有著更為長遠的打算。
那麼,除去越南之外,我國還有什麼更大的目標嗎?
這裡,就要提到另一個國家——蘇聯。
在這場戰爭中,表面上來看蘇聯並未參戰,但事實上,戰爭背後,處處都有著蘇聯的影子。
最初,中國、蘇聯、越南三個國家之間,越南和中國的關係是更為緊密的。
畢竟,兩國同為第三世界國家,也都有著反抗侵略殖民的血淚史。
在越南的反侵略反殖民鬥爭之中,中國曾經不遺餘力的為越南提供幫助。
因此,50年代,兩國還是親密戰友的關係,從官方到民間,都展現出了最大的友好。
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經濟,當時的越南都對中國有著極大的依賴。
在當時全世界複雜的政治局勢之下,兩國之間互相合作,友好往來,是最能實現雙贏的辦法。
可是,讓中國人民想不到的是,越南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出賣朋友。
隨著越南戰爭進入尾聲,獨立的日子越來越近,越南開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盤。
雖然,過去他們一直和中國緊密合作,但越南政府之中,以黎筍為代表的領導人群體,對中國並不是完全的信任。
相反,他們還將中國視為自己在亞洲的最大對手。
越南當時雖然弱小,卻做著稱霸的美夢。
而想要稱霸,就需要擴張、需要染指中國的領土。
越南天真的認為,只要擊倒中國,自己就能夠實現成為強國的夢想。
而越南的心思,被勃列日涅夫洞悉,他看到了越南身上的利用價值。
勃列日涅夫
自1964年開始,勃列日涅夫加大了對越南的軍事援助。
也正是蘇聯這突然的慷慨,讓越南的立場產生了動搖。
在越南看來,中國貧弱,而蘇聯強大,依附蘇聯好處,要遠遠大於中國。
勃列日涅夫趁機提出了談判條件,他希望在越南戰爭結束之後,越南能夠把兩個港口的使用權交給蘇聯,由蘇聯在此駐軍。
當然,作為交換,蘇聯軍隊會對越南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同時,還會提高對越南的援助數額。
而就在同一時期,黎筍也曾攜越南代表團訪問中國。
黎筍
可此時,黎筍的心態早已經起了變化,面對中國慷慨無私的幫助,黎筍沒有絲毫的感激之情,反而進一步獅子大開口,要求中國提高對越南的援助數字。
甚至還提出,讓中國出兵,幫助越南吞併它周邊的兩個國家,寮國和柬埔寨。
這樣無理的請求,被中國果斷拒絕。
而黎筍懷恨在心,也決心徹底地倒向蘇聯。
1974年,西沙海戰結束之後不久,越南突然又對中國提出了領土方面的訴求。
要求把中國海域之內的幾個島嶼劃給越南,這簡直是明晃晃的侵略行為。
在被中國拒絕之後,黎筍轉頭竟然在國際上抹黑中國,倒打一耙,說中國侵犯了越南的領土。
當然,這背後也少不了蘇聯的推波助瀾。
我方當時很重視和越南的外交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對越南永遠採取退讓的態度。
1975年,毛主席和鄧公便一致認為,應該削減對越南的軍事援助。
因為,越南現在想擴張的心思太明顯了,如果我們繼續慷慨解囊的話,那就等於是在幫助越南侵略他國。
蘇聯卻不管這些道德底線,為了打擊中國,蘇聯對當時的越南,可以說是有求必應,這也讓越南人越來越膨脹。
越南絲毫沒有正視中國的實力,認為自己依靠蘇聯,已經足以和中國比肩了。
所以,他們也越來越想要通過戰爭,正面的侵略中國,來實現他們對亞洲擴張的野心。
而蘇聯忙裡忙外,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終於引得越南和中國反目成仇,自然背後也有巨大的陰謀。
越南想擴張,但蘇聯比越南更想擴張。
自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兩個大國為了坐穩霸主的寶座,在各個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也正是兩個大國之間的矛盾,引得地區之間摩擦不斷。
在歐洲,雙方都已經擴張到了極限,所以,他們又都把目光投向了亞洲。
美國當初侵略越南,也是為了向亞洲擴張的目的。
只不過,美國沒料到,越南戰爭是個泥潭,美國耗費了大量兵力,最後卻只能灰溜溜的敗退,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這對蘇聯來說,卻是喜事一樁,趁著這個機會,蘇聯迅速的把手伸到了越南的內部,一步步的控制以黎筍為首的越南政府。
在越南政府把自己的港口都交予蘇聯之後,蘇聯的兵鋒便可以直指太平洋,進攻美國的軍事基地,這等於在美國的頭上懸了一把刀子。
蘇聯方面認為,以越南為中心,蘇聯的影響力可以輻射到整個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只要用兵得當,遲早能夠把美國逼回美洲老家。
說到底,越南只不過是蘇聯龐大計劃之中的一枚棋子。
只不過,蘇聯的擴張戰略,卻遇上了一個巨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中國。
無論越南再怎樣志得意滿,實力也是不會騙人的。
中國始終是亞洲範圍內,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也就意味著,只要中國存在,蘇聯就沒有辦法實現自己控制亞洲的願望。
因此,在初期,蘇聯同樣想對中國政府實行控制,把中國變為自己的傀儡。
但是,中國希望走上獨立自強的道路,所以,無視了蘇聯的糖衣炮彈。
這也使得兩國之間的關係一步步惡化。
到最後,惱羞成怒的蘇聯,決心直接讓中國崩潰,通過扶持越南等亞洲小國,來對抗和牽制中國,消耗中國的實力。
蘇聯挑唆越南一次次侵犯中國領土,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只要中國國內動盪,便無暇顧及蘇聯的擴張。
蘇聯自身也開始在邊境線上磨刀霍霍,不斷的和中國產生摩擦。
甚至,他們想要藉助越南,直接從海陸空對中國進行全面的封鎖。
中國陷入了至暗時刻,蘇聯的影響力在世界上不可小覷,中蘇關係的惡化,使得中國在外交上險些陷入孤立的狀態。
何況,蘇聯與中國的距離並不遙遠,如果蘇聯想動手的話,大戰一觸即發。
以中國當時的國力,一旦開戰,就會帶來巨大的損耗,更會使中國錯過最好的發展機會。
當然,蘇聯並不會衝動開戰,因為,發動戰爭,同樣要承受後果。
就算蘇聯當時的國力勝於中國,他們也並不願意承受太多的代價。
所以,他們繼續推越南出來擋刀,越南在邊界線上的所作所為,無非是代表了蘇聯的意志。
到了1978年,中越之間的關係已經惡化到了極點。
此時,鄧公認為,開戰是不可避免的了。
可許多人對開戰持有反對意見,原因還是在於越南背後的蘇聯。
如果中國主動對越南發起攻擊的話,蘇聯大機率站在越南一邊,甚至有可能親自下場幫忙。
到那時,中國要面臨的就是兩個國家的夾擊,只怕勝算渺茫。
但鄧公卻堅持開戰的意見,鄧公經分析之後認為,我國的軍事實力是遠勝於越南的。
所以,戰爭結束之後,我們可以大大削弱越南的實力,讓他們失去大規模作戰的能力,為我國解決一個後顧之憂。
至於蘇聯的問題,鄧公覺得並沒有那麼絕望。
蘇聯是自私自利的,他們未必會為了一個棋子大動干戈。
何況,我們在世界上還有一個可以爭取的對象——美國。
1978年,蘇聯雖然和我國保持著僵化的關係,但是我們和美國之間卻逐漸破冰。
來自蘇聯的威脅,讓中美兩個曾經的敵人站在了一起。
為了讓即將到來的對越自衛反擊戰萬無一失,鄧公決心在中美建交後,立刻出訪美國。
鄧公來到美國之後,得到了美國總統卡特的熱情歡迎。
鄧公當時明確的告訴卡特,我們有可能與越南開戰,並堅決反對越南侵略柬埔寨、寮國的行為。
希望美國能在這場戰爭之中,秉持人道主義,給予適當的支持。
出於種種原因,卡特並沒有對中越之間的戰爭做出明確的答覆。
但他還是表示,無論美國、蘇聯,中國還是越南,都是聯合國的成員,理論上,聯合國成員之間,不應侵犯對方的領土。
這句話,便已經是最大的支持了。
回到國內之後,鄧公便很快做出了開戰的決定。
這是完全出乎越南和蘇聯意料的。
解放軍行動極快,一路過關斬將,短時間內便殺到了越南的首都附近。
而越南則節節潰敗,在戰場上沒有占據絲毫的優勢。
許多政府官員甚至已經收拾好了行李,隨時準備逃往國外。
越南為自己的此前的無理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們所謂的大國之夢,被這場戰爭徹底擊碎了。
而此後,他們也不會再有任何發展的機會。
而此刻,蘇聯則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沉默。
事實上,此前蘇聯和越南之間簽署的協議之中規定,若越南受到侵略,蘇聯應當出手相助。
但此刻,蘇聯卻將道義拋諸腦後。
因為,此前美國已經表了態,希望各國在戰爭之中保持公正的態度,反對侵略行為。
而越南此前對柬埔寨和寮國,已經有了侵略行為,違背了國際法則。
所以,蘇聯如果此時公然相助的話,那就等於公開的撕毀國際條約,把自己置於全世界的對立面。
精打細算的蘇聯,絕不會讓自己付出這樣慘痛的代價。
更何況,隨著中美關係越來越近,蘇聯很擔心,如果自己出手的話,美國也會下場。
到時候,又是一次世界大戰。
雖然,越南已經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不過對蘇聯而言,當然是保證自己的安全最為重要。
話說回來,蘇聯也不算什麼都沒做。
在中越開戰之後,蘇聯立刻派出了自己的艦隊,前往中國南海附近巡視。
另外,從3月12日開始,蘇聯又往中蘇邊境大量增兵,不斷地釋放戰爭威脅。
勃列日涅夫還專門給美國政府寫了信,希望美國政府不要插手此事。
當然,這封信並沒有得到美國明確的答覆。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許多人憂心忡忡,擔心蘇聯總有一天控制不住,幫助越南。
但鄧公卻穩如泰山,他已經看穿了蘇聯的伎倆。
表面上耀武揚威的蘇聯,其實內心也極度的懼怕戰爭,所以,他們出手的可能性極低。
正因如此,中國才必須要抓住這個機會,徹底的擊垮越南。
越南崩潰,就會失去利用價值,蘇聯和越南之間的合作關係就會岌岌可危。
如此一來,越南沒有能力再侵犯我國,而同時,蘇聯也失去了一個威脅亞洲的機會。
一場戰爭,可以解決兩個國家的威脅。
而且,蘇聯這次出於壓力不幫助越南,是背信棄義的行為。
此戰之後,任何國家想要與蘇聯結盟,想起越南的例子,恐怕都會反覆思量。
蘇聯一手構建的大國霸權,會受到劇烈的衝擊。
我國可以趁著這個機會,進一步打破蘇聯的外交封鎖,和歐美等國家的關係再上一個台階,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
所以,對越自衛反擊戰,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場表面的勝利,更是換來了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機遇,這也是鄧公對此戰如此堅決的原因。
身為新中國的領導人,鄧公早已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用超前的眼光,為後人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參考資料:
沈志華《冷戰與中蘇關係》
郭明《中越關係演變40年》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