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孔乙己》,我們都是那個孤獨被嘲笑的人??

2022-03-18     流水十年現

原標題:重讀《孔乙己》,我們都是那個孤獨被嘲笑的人??

孔乙己小聲說,「摔,摔,摔……」他的表情像是在懇求店主,不要再提了。這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店主笑道:

這一刻,孔乙己幾乎是聽天由命了,他不再為自己不懂的東西而狡辯,比如「君子之道,小人之身」。他反而只希望別人不要那麼憤世嫉俗,他最終還是認命了。

國慶節我和朋友一起來到書店看書。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看了一遍魯迅先生的經典短篇小說《孔乙己》。

03010的故事我看了很多遍。即使在多年以後,我仍然記得經典的寫茴香腦的四種方法,以及主角孔乙己,當他出來時必然會引來嘲笑。

但是說到細節,我就記不太清楚了。

我只記得語文老師說孔乙己是邪惡的封建主義的產物,他代表了愚昧的舊人物。這是當年的標準答案,背下來就行了。至於真正讀懂孔乙己,這不是初中生能做到的。

現在再讀孔乙己,仍會覺得他有些可笑,有些迂腐,但又有些可憐,有些善良。讀到最後,我甚至在孔乙己的身上看到了一絲自己的影子。

那個永遠孤獨而被嘲笑的自己。

優點與缺點並存的孔乙己

孔乙己有許多缺點。作為唯一一個「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他之所以處境如此悲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自己,而不是社會環境。

他邋遢又懶惰。從原文中孔乙己的形象介紹可以看出:

」一把凌亂的蓬蓬灰色鬍鬚。雖然是長衫,但是又髒又破。好像十幾年沒補沒洗了。」

十幾年沒換過衣服,也沒修過衣服,可以說是貧窮造成的。但是衣服連整齊都保持不了,只能說是懶。

8-->

他迂腐,頑固,非要在讀書一途中走到黑,導致自己越過越窮,弄到將要討飯的境地。

他還有小偷小摸的壞習慣,幫人抄書會連帶著書籍紙張筆硯一起消失,冠冕堂皇地說著什麼「竊書不算偷」的言論。

按照魯迅先生在其他文章中批判國人的劣根性上,孔乙己則對應了國人的:愛面子,怯弱,懶惰,而又巧滑等劣根性。

但話又說回來,孔乙己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在某些方面,他又散發著善良和單純的光輝。

他會偷書,但在酒店中,他的品行要比別人都好,從不拖欠酒錢。

哪怕窘迫到只能點一碗茴香豆下酒,也會好心地給圍觀的孩子們一人一顆。

也會懇切地教導文中的「我」如何寫茴香豆的「茴」字。

「懇切」二字表明孔乙己並非是在賣弄學問,而是真心實意地想要「我」將來做掌柜的時候記帳用。見「我」不學,又顯出惋惜的樣子。

可惜一片好心做驢肝肺,不管是吃了他茴香豆的小孩,還是被好心教寫字的「我」,全都會跟著大人一起嘲笑站著喝酒的孔乙己。

從這一方面來說,孔乙己真的是個可憐人,可憐到讓人心疼。

不肯認命的孔乙己

重讀完一遍《孔乙己》,刨除他自帶的劣根性,我竟十分敬佩孔乙己的不肯認命。

哪怕淪落到將要街頭討飯的境地,孔乙己也不肯換掉長衫或賣掉長衫,這件衣服對他來說就像是「讀書」的具象化,再窘迫也不會放棄。

酒店眾人的嘲笑對孔乙己來說更像是一種磨鍊,對著那些不懷好意地嘲笑,孔乙己能漲紅臉爭辯道:「君子固窮。」

這句由孔子所說的「君子不以窮困而改變操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孔乙己對自己所處境地的回答。

所以即使他貧窮,偷書,孔乙己仍會給小孩茴香豆,仍會熱心教導「我」寫字,仍會在心中留有一息堅守。

在給圍觀小孩派發茴香豆的時候,孔乙己罩住豆子搖頭說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旁人只笑他派個豆子也要咬文嚼字。其實這句「多乎哉,不多也。」是《論語》中孔子說的: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直到這種時候,孔乙己還在偷偷以君子自喻,只當旁人不理解自己,他始終不肯認命。

在大多數人的智慧里,相當信奉「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這句金律良言。

凡是要順其自然,學會順水推舟,孔乙己身處腐朽的封建社會,又不是一塊讀書的好料,那就應當及時轉換門路,脫下長衫,要麼種地要麼學習營生。

就像那些在酒店站著喝酒的短衣工人,那些嘲笑著孔乙己的看客們。

只是古往今來能做成大事,能活得順心如意的人,又有哪個是會屈從命運,選擇認命的呢?孔乙己與這些旁人口中稱讚的英雄相比,只不過是沒有成功。

孔乙己最後一次出現,是在被丁舉人打折了腿之後的一個初冬。這一次他終於不再身穿破舊的長衫,被眾人嘲笑時也不再梗著脖子辯論說「竊書不算偷」,只是向掌柜求饒不要再提了,然後用滿是泥的手撐著殘廢的身軀走遠了。

這一次,孔乙己終究不得不認命了。

說到底,孔乙己是一個不被人理解的人

再讀起《孔乙己》,在某個時刻,我腦子中蹦出的形象竟然是《Hello!樹先生》電影中的樹先生。

兩人在所處境地的窘迫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樹先生作為村子中的邊緣人,眾人從沒有拿正眼瞧過他,卻偏偏又用「先生」這個充滿尊敬的稱呼來當樹先生的外號,只為多增笑料罷了。

孔乙己的外號來源同樣相似。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可知禮,八九子,七十士」這裡的描述是指孔子一生教化三千多名好學生,拿孔子的名號給一個連秀才都不是的孔乙己當外號,又哪裡有按好心呢?

兩人都是社會的邊緣人,不管做的是好事或是壞事,第一時間得到的必然就是來自周圍人的嘲弄。

或許在某個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會化身為那個被眾人嘲諷的孔乙己。

還記得那個重本畢業找不到工作去賣水的人嗎,亦或是清華畢業去當屠夫,亦或是找不到工作在地鐵站嚎啕大哭的中年人,逆行被交警攔下後情緒崩潰的年輕人......

在這些一個個熱點人物的背後,他們身邊幾乎沒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願意去真心幫助他們。就算最後情緒崩潰,仍會有看客不屑地評價一句他們為「沒本事的人」。

很多人抨擊孔乙己都是懷著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境。仿佛把孔乙己的境地安在他的身上,那這世上便會少一個悲慘的人。

真是如此嗎?魯迅先生沒公開孔乙己的原型,我們無法了解更多關於孔乙己的事情。

但大概情況是能夠想像得到的,古時讀書耗費錢財,孔乙己能夠讀書十多年,必定是舉家之力,從小便是家人的希望。

吸了父母十多二十年的血,承載了家族成功的希望,換做是你,真的甘心脫下長衫,換上短衣憑力氣討飯吃嗎?

學了幾十年的東西,有人讓你放下它,說這些都是垃圾。換做是你,你真的甘心嗎?

歸根結底,不是孔乙己,我們始終無法了解「讀書」對於孔乙己的重量,我們同樣是一群不了解孔乙己的看客。

結語

再讀《孔乙己》實在是機緣巧合,一般我是不喜歡重讀已經讀過的書籍,這次在書店也只是想隨意翻翻。

但沒想到就這麼突然地被這個曾經我一直嘲笑的人物感動到了,這才發現孔乙己這個小人物不可笑,反而讓我越讀越傷感。

在孔乙己的世界,從來沒有一個人真正去了解過他,他是如此孤獨而可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7af7589ca5ce97f8fe2b11ee590a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