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5天,這張偷拍照曝光,我才知道什麼是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

2022-02-27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開學第5天,這張偷拍照曝光,我才知道什麼是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

文 | 宋宋Gloria

前段時間,

我曾看到一個新聞,

在重慶,開學第一天,

媽媽背著沉甸甸的包袱,

男孩在後面用雙手緊緊托起!

網友們都被這一幕細節打動了,

都在說:

看到這麼懂事的孩子,

真的是好感動。

還有的網友評論,

別人家的兒子又暖心又暖肺,

我們家的兒子兒子抓臉又踢背。

在一個家庭里,

父母和孩子總是在一起成長的。

父母的行為影響著孩子,

當孩子懂得了愛,

他們又反過來反哺給父母。

一個孩子,

是怎樣懂得愛和給予的?

又是怎麼變得獨立且強大的?

其實,也並不是憑空而來的。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曾給出過與眾不同的答案:

「一個孩子的成長,

需要糖,

也需要鈣,

同時需要鹽。」

糖是關愛,鼓勵;

鈣是自強,自立;

鹽是直面挫折苦難。

當「糖、鈣、鹽」都具備了,

這道湯才能美味又營養。

加一點「糖」,學會愛和被愛

美國一所大學曾花了20年的時間,

跟蹤和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

研究發現:

那些在幼兒時期就善於分享和表達的孩子,

長大之後,

都獲得了不錯的工作。

而那些不太會表達、也不太具備同理心的孩子,

很多人都中途輟學,

沒有正式工作,

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過活。

心理學博士戈爾曼就曾說過:

「一個人如果不具備情感能力,

缺乏自我意識,

不能處理悲傷情緒,沒有同理心,

不知道怎樣跟人和諧相處,

即使再聰明,

也不會有大的發展。」

其實,

同理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需要不斷引導孩子去觀察、去引導。

孩子才能在這個過程里被培養出同理心。

一個朋友和其他家長帶孩子去山裡遊玩,

在小溪邊,

她和其他小夥伴捕到了很多小魚蝦,

可在回程的路上,

她家寶寶卻提議說:

我想把它們倒回水裡,

我找不到媽媽都會很難過,

小魚找不到媽媽,

也會很傷心的。

朋友聽了她的想法,

耐心地告訴她:

那好呀。

我家5歲兒子,

曾在一次集市上買了一隻小鳥,

可半年後,

鳥兒卻因為生病,

沒能熬過冬天。

我們發現他很傷心,

竭盡所能給予他安慰,

而且還支持他為小鳥在野外搭一個「小房子」,

並把自己想對小鳥說的話寫在紙上。

他做了這些事之後,

濕著眼眶告訴我:

媽媽,

每一個生命都太不容易了。

很多時候,

孩子的心是非常細膩和敏銳的。

當在孩子展現出同理心的時候,

父母要學會尊重和及時引導。

父母陪她們表達得越多,

關於愛的能力,

也會被培養出來。

補一點「鈣」,才能自強和自立

作家張萌是一個從小就很自律為夢想奮鬥的人。

談及原因,她說:

「我們家晚飯後,

有半個小時的集體閱讀時間。

然後每個人用不同的彩筆標註。

十分鐘左右的反思階段,

跟自己的工作或者學習結合起來。

然後講解,一開始我解讀得不好,

爸爸媽媽從來不會笑我。」

一直到現在,

張萌還保持隨時閱讀的好習慣。

這份潛移默化的固定閱讀習慣,

培養了張萌的自律、主動輸入能力。

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知識輸入,

也很好地培養了她見多識廣的「成長型思維」。

而關於見世面,

在《一代宗師》里,

梁朝偉有這麼一句台詞:

見天地,見自我,見眾生。

不能否認的是,

一個孩子見過的天地越大,

他的思維的確會更加靈活和開闊。

美國生物學家就曾經通過實驗發現:

人的大腦皮層因為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而環境越豐富,大腦發育就越好。

網上一個高贊評論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多看世界,思維方式才是最大的亮點。

見過大江大河,就不會拘束於一條山溪。

見過人心萬象,就不會執拗於小恩小惠。

見過世界的廣闊,就會知道自己的渺小。

父母學會培養孩子的格局,

讓孩子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

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補鈣」。

加一點「鹽」,直面挫折和苦難

朋友家的男孩非常嬌氣。

磕碰一下哭半天,考試失敗不敢上學。

為什麼孩子這麼脆弱?

因為,父母太寵愛,

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做題不會父母齊上陣又安慰又幫忙。

男孩以為「心想事成」就是世界常態。

自然縮在父母的懷抱里畏畏縮縮。

這樣的孩子,

最需要父母挫折教育,

讓孩子提升逆商。

這並不是人為製造困難,

也不是讓孩子在挫折里痛哭成長。

當然不是。

其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

就是父母進行挫折教育最好的時機。

《養育的選擇》明確指出:

「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

給予他們情感上,認知上,

思維上的全方位支持,

不讓孩子去打毫無準備之仗,

通過父母的支持、引導,

逐步形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父母需要戰略上放鬆,

戰術上幫助。

李玫瑾教講述過一個很好的案例:

「四五歲的孩子就可以送去專業教練哪裡學游泳,

12歲以前學游泳嗆水,

孩子經得起挫折。

同時,家長一定要問孩子這個問題。」

「寶貝,第一次下水什麼感覺?」

「嗆水很難受。」

「記住這感受,長大無論遇到什麼困難,

只要敢撲騰,都能解決。」

當然,除了送孩子去學游泳,

讓孩子自己去應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也是很好的「天然的挫折教育。」

怎麼做呢?

比如說,

孩子從哭著要你抱,到踉踉蹌蹌地行走;

從撒嬌不會繫鞋帶,到能自己快速穿衣;

從不認識字哭得淚流滿面,到流利背誦課文;

父母可以「遠程指導」,

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大膽放手,

讓孩子自己去應對成長「障礙」。

讓孩子知道「鹽」的味道,

他會明白:

磨難和掙扎並不可怕,

這都是生命成長的必然過程。

想要科學育兒,「敏感期」對照表不可少

很多時候,

孩子幼年時的「異常表現」恰好是他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父母懂得科學育兒非常重要。

0-2歲,

是孩子通過視覺、口、手等器官探索世界的敏感期。

嬰兒特別喜歡吃手,

可父母覺得這不衛生,

其實,

這是因為孩子進入了「口欲敏感期」。

在這個階段,

孩子用嘴巴來喚醒身體的其它部分,

並用它來認識外在的世界,

如果在這個階段被父母無意間打斷,

就很容易出現煙癮等問題。

2-3歲,則是孩子連接世界的敏感期。

孩子慢慢意識到「我」的存在,

自我意識開始產生,

喜歡說:「不不不」。

這也是孩子的「物權意識」敏感期,

喜歡說:

「這是我的、我的。」

進入「執拗」的秩序敏感期,

便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兩歲階段。

這是父母最痛苦的階段,

因為孩子突然變得「熊」得氣死人。

但對孩子來說,

這也是很辛苦的學習階段。

他第一次意識到,

原來「我」是「我」。

通過這些敏感期,

孩子才能感覺到「我」的存在。

具備開始和外界連結的基礎能力。

3-6歲,

孩子的自我意識基本形成,

開始奠定人格獨立的基礎。

這階段,孩子會不斷確認自己的「身份」,

崇拜某一偶像,

積累未來成人時的人格特徵。

也同時進入了婚姻敏感期,

冒出「我要和媽媽結婚」的念頭。

這個階段,

也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

孩子變得很在意自己的服飾。

需要通過外在,

來不斷確認「我是誰」。

同時,這個階段,

也是發掘培養孩子天賦的好階段。

比如有的孩子出現了書寫敏感期,

喜歡持續不斷地寫。

又或者喜歡上了畫畫,

開始極其高度專注的畫畫。

在這個階段,

如果父母能及時捕捉到孩子的興趣敏感期。

針對性培養,

孩子的天賦可以得到極大的發展。

9-12歲,

是孩子道德感形成的階段,

開始有著更成熟的心智。

在這個階段,

孩子開始獨立,

喜歡交朋友,

逐漸「疏遠」父母。

在孩子幼年時,

沒有處理好親子關係的父母,

進入這個階段時,

就很容易遇見孩子的「麻煩青春期」。

12歲以後,

孩子的自我意識越發強烈,

會出現離開父母和家庭的內在動力。

在這個階段,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非常小,

尤其是錯過的敏感期,

對孩子來說是不可逆的。

兒童專家瑞雪明確表示:

「孩子只有處於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才會安全度過敏感期。」

在孩子12歲之前,

如果父母能用愛引導孩子順利渡過每一個敏感期,

孩子的身體與心智就能持續邁進,

成長為有著充分安全感、勇敢追世界的孩子。

《養育男孩》明確指出:

媽媽多關愛,

能為男孩構建溫暖的積澱,

爸爸多參與,

則能引導男孩看世界。

《養育女孩》則指出:

媽媽是女孩生命中最有影響力的角色

而父親則給予女孩安全感。

最後,我想說,

懂得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

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康的孩子。

有規則和愛的家庭教育,

才會讓孩子更自由。

有見識的家庭教育,

才能讓孩子更有底氣 、更有深度。

而父母共通參與的家庭教育,

才能為孩子打造更曠闊的世界

以上四點,咱們共勉吧!

—— End ——

作者:宋宋Gloria,修辭學碩士,曾為國企高管,現為全職媽媽,八一八婚姻和愛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兒和育己的感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7202c580cd093e66bb868c5efe09c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