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校長老爸」的教育心經:給孩子選適合的學校,我都做了哪些事?

2022-07-01     外灘教育

原標題:三位「校長老爸」的教育心經:給孩子選適合的學校,我都做了哪些事?

在孩子的教育路線、擇校大事上,可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然而對於教育圈兒內的資深人士呢?按理說,他們信息差要小得多,應該沒那麼糾結吧?

最近,外灘君和幾位校長聊了聊,發現圈內人士一旦轉換到家長的身份,考慮得也是挺多的——或者說, 正因為他們深耕教育、對此思考得很深,在做決定的時候往往比一般家長想得更多更細。

你可能會說,既然是校長,直接把孩子送自己學校不就得了?還真不是,真正做教育的,並不會圖方便省事。就比如 擁有20多年國際教育工作經驗的袁拔,女兒直到初中讀的都是廣州市的重點公辦校。

廣州新僑學校執行校長袁拔

當然,中學是一個拐點,後面選擇公辦還是國際化,將直接決定未來的升學路徑與努力方向。於是袁拔家開始考慮:後面女兒是繼續直升華附、省實、執信、廣雅這些第一梯隊的體制內高中呢,還是轉到國際化學校?

這家人挺有意思的: 怎麼決定?開家庭民主會決定。一家人跟女兒坐到白板牆邊,好壞利弊頭腦風暴。

女兒顯然有備而來,把自己的疑慮羅列地清清楚楚。袁拔一看,不錯,懂得辯證分析了,但畢竟是孩子, 思考時太注重自己的切身感受了,愛待在舒適圈裡,「有些小心思」。

女兒列出就讀國際高中的幾點考慮和擔憂

作為爸爸,他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不要為了逃避某樣壓力,或者圖輕鬆而去做決定。然後,給女兒提供了幾點誠懇的參考:

1. 結合你的長板和短板來看,你走高考路線會比較吃虧,甚至會陷入惡性循環:非優勢的理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不容易提到理想成績;而優勢和喜歡的文科,則沒有時間深入探索;

2. 社會很現實,大家還是喜歡看排名。走國際化升學路線,進入「名校」的幾率會大得多;

3. 從政策來看,各國之間互相「閉關」的機率極低,國家也會繼續支持留學;

4. 最重要的,選擇高考路徑,十年二十年後基本可以想像到,而國際化教育路線,可以提供給你更多的成長空間。

經過一天的思考後,女兒鄭重地做出決定: 讀國際化高中。

跑了好幾所學校實地參觀後,女兒報名了其中條件還不錯的幾所,並且拿到了額度不低的獎學金。外灘君也比較好奇,她最後到底去了哪一所學校呢?

聊到後面,比較神奇——兜兜轉轉,她還是去了爸爸所在的廣州新僑學校。而作為新僑執行長的袁拔,經過了重重挑選與比較後,最後也認定,自己所在的學校正是女兒最好的選擇。看來即使是校長,不經過選擇,是難以得出結論的。

而進入新僑後的女兒,確實不負期望,「學術表現明顯又提高了一個檔次,以前不太有信心的理科,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家裡的一位弟弟——之前一直都在家庭會議上「旁聽」——後來也選擇了跟姐姐同一所學校。目前,姐姐讀高中,他則在小學。 新僑是十二年一貫制,對於多子家庭來說確實便利。

無獨有偶, 新僑中學部的校長李彥鴻、小學部的校長張少波,他們二人也都把孩子送到了新僑。特別是李校長,他家的孩子本來在新加坡讀幼兒園讀得挺好的,後面本來可以直接升到學區內不錯的小學,可最終還是決定送到新僑。

左為廣州新僑學校中學部校長李彥鴻

右為廣州新僑 小學部校長張少波

這就有點讓人好奇了,幾位校長老爸們,為什麼會做如此一致的決定?他們心中好學校的標準是什麼?

在請教三位校長之前,外灘君也簡單地了解了一下新僑的背景:

新加坡華僑中學很多人應該都聽聞過,亞洲絕對的牛校。建校100多年,升學率100%,除了英國本土,就屬它拿牛劍offer最多了。 廣州新僑呢,則是華僑中學校群在其境外合辦的第一所學校,也是華僑中學校群在華的唯一成員。

不過,三位校長都是教育圈兒里的老資歷了,擇校肯定不會只看名號。

說起一所學校「條件不錯」,到底指得什麼呢?幾乎每個人心裡都會有桿秤:校園環境和硬體配置得不錯吧?辦學和升學成績得說得過去吧?課程得齊全、多元吧?……

這些東西,大家都心照不宣。然而對於校長們來說,這些只能算是「標準線」,真正打動他們的,一定是超過這條線,更特別的東西。而它們,才是教育圈兒內人士真正的眼界所在。

交談之中,外灘君注意到校長們非常在意的3個關鍵:

01

學術扎不紮實、嚴不嚴謹

舉個例子,新僑沿用了新加坡數學一個重要的教學法模型——CPA。通過CPA 模型來學習問題解決的策略—— Concrete (有形的、具體的、實在的), Pictorial (圖像), Abstract (抽象)

張校長坦言:「兒子(到新僑後)好像突然打開了數學的大門,讓他走進數學的世界。」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內行看門道。

02

教育能不能做到「 留白 」

新僑非常強調 「留白教育」。這個詞聽上去很「雞湯」,但實際上國外大學的錄取,看的就是學生能否認知自己、成就自己。

不僅如此,學校也有個性化的支持,比如學習中心對基礎較弱的孩子會給予一對一補習,而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則可以拓展別的興趣與專長。

袁執行長與張校長都說,兒子超喜歡一周兩節的馬術課。而類似的CCA活動,種類極多。

03

能不能做到東西融合

李校長把孩子送到新僑,最主要就是「注意到很多新移民的孩子中文能力參差不齊,擔憂孩子未來無法精通母語。」

新僑比較特別的一點,是 「亞洲主張,影響世界」這個詞刻印到了骨子裡,雙語教學、東西文化,堅守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以天下為己任、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

可見,擇校不能只看表面。「標準線」之外的部分,往往才觸及教育的本質。

當然,以上聊得比較淺,三位「校長老爸」有很多乾貨,這裡還沒來得及跟大家做分享。具體來說, 擇校到底需要考慮哪些方面?有沒有一種適合普通家長參考的思路?「標準線」之外的門道,又該如何看破?

好消息是: 三位校長即將做客外灘教育直播間,於 7月5日(周二)20:00 為大家帶來他們的「擇校心經」。如果你最近正愁孩子教育路徑的事兒,千萬不要錯過!現場有任何疑問,還可以向他們直接請教!

一鍵預約直播

直播預告

直播主題

圈內人看教育

三位「校長老爸」的擇校心經

直播內容

1.三位校長爸爸的教育規劃和擇校心路歷程

2.作為校長,為孩子選擇學校主要都考慮哪些方面?

3.校長爸爸們眼中的教育本質

4.給家長們的擇校建議

直播嘉賓

廣州新僑學校執行長袁拔

廣州新僑學校中學部校長李彥鴻

廣州新僑學校小學部校長張少波

直播時間

7月5日(周二)20:00

即可選擇預約直播

關於廣州新僑學校:

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校群在其境外合辦的第一所學校,也是該校群在華的唯一成員。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教育,設有小學、初中和高中課程,可容納3000名學子,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適齡學生招生。

學校總投資超10億元,校舍占地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10萬平方米,由新加坡知名建築師事務所DP Architects進行建築設計,廣州市設計院進行園林景觀設計,為學生打造國際一流教學環境。全球篩選師資,國際化教師隊伍結構,教師來源: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英國、奧地利、南非等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650df27d0a5d16d70b9a462695de2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