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今年「最紅歌」誕生記

2019-10-16     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要說今年哪一首歌曲最火,肯定非《我和我的祖國》莫屬,在新中國七十華誕的日子裡,國人被這首歌時刻圍繞著,甚至已經達到了聽到其中一句歌詞,馬上就會接出下一句的「條件反射」狀態——「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

的確,這首創作於1985年的愛國歌曲今年頻頻亮相,晚會壓軸、專題紀錄片、明星集結MV、同名電影、全國各地「快閃」、國慶主題徵文……甚至徒步大賽,都被直接冠以這首歌名,再加上歌壇「天后」王菲等明星、網紅爭相翻唱,使得這股《我和我的祖國》「熱」成了2019年影響力最大的文化現象,激起了一波又一波澎湃洶湧的愛國主義熱潮。

《我和我的祖國》火遍全國

由張藜作詞,秦詠誠作曲的《我和我的祖國》頻頻登上熱搜,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眼前。先是今年春節,台灣著名流行音樂家、《一剪梅》作者陳彼得和一群九零後在成都寬窄巷子搞了一次快閃活動,開始把這首歌推向紅火之路。很快,各種版本、不同語言唱響了這首愛國歌曲,無論李谷一、廖昌永,還是韓紅、王菲,無論是漢語版、英語版,還是少數民族語版,都有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但萬變不離其宗,愛國情懷是相同的。朋友圈有人這樣寫到:這些日子只要一閉眼,腦海里縈繞的都是「我和我的祖國」,報告會、舞蹈大賽、文藝匯演、主題攝影展、千人合唱、全民頌讀、快閃、演講比賽、青春MV、美術作品展、航拍、徒步……每一個活動都在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冠名。新聞標題里的每一個「我」都在閃耀著樸素的愛國真情,而「我」就是中國故事裡的主角。無論白領還是藍領,無論明星、網紅還是路人甲,無論學生還是幼兒園孩子,東西南北中、一二三四線,三教九流各行各業,每個「我」都自然而然地匯入這股潮流,一起參與慶祝新中國的生日。

黃河公園業餘合唱團的宋先生對本報記者說,這首歌曲雖然創作於三十多年前,現在聽起來仍然比許多時尚歌曲都動聽、前衛。我們這些中老年朋友都是聽著這首歌與偉大祖國共同成長的,這首歌帶給我們這一代人奮鬥和溫暖的集體記憶。我堅信,這首歌會一直傳唱下去,新中國成立80年、90年、100年……

愛國主義歌曲這麼多,為什麼唯獨這首歌地位如此「尊崇」?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以「我和我的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華誕」為主題,這場演出的壓軸曲目,正是《我和我的祖國》。對於這個問題,三位主唱有相似的看法。「這首曲子是圓舞曲風格,節奏歡快、朗朗上口,大合唱的效果很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從專業角度解讀這首歌的魅力。「這首歌的群眾基礎非常好,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獻唱真是太合適了。這首歌里有著由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如此解讀。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方瓊則說,「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這首歌,是因為這首歌與時代的節奏相契合。這首歌唱出了我們的信心、我們的希望。」而音樂會特邀嘉賓、《紅旗頌》曲作者呂其明更是直言:「這首歌為什麼能紅到現在?我的見解是,因為它唱出了人民的心聲。」一首音樂作品,只有能「唱出人民的心聲」「唱到人們的心坎里」,才能引發大家的強烈共鳴,才能火遍全國。《我和我的祖國》質樸而深情的歌詞、柔和而舒展的旋律,著實有著極大的魅力。如此直抒胸臆地對祖國由衷讚美,怎能不讓人熱淚盈眶?怎能不引起全體中國人,包括海外華僑、台港澳同胞的共鳴?

市民王先生對本報記者說,這首歌曲膾炙人口,有很多情懷,很多感情,很多意味。愛國主義歌曲在不同時代的流行,也能代表中國人心態的變化,我認為中國人的心路歷程經歷了幾個階段:《義勇軍進行曲》代表了屈辱和抗爭,《我的祖國》代表了熱愛和奮鬥,《歌唱祖國》代表了驕傲和自尊,到了《我和我的祖國》,則代表了自信和平和。

《我和我的祖國》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訴說了「我和祖國」息息相連、一刻也不能分離的心情。作者運用了兩個具象化的比喻:其一「我和我的祖國」是子女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其二「我的祖國和我」是大海與浪花之間的關係。前者抒發的是母與子眷眷與拳拳之情,後者感受的是大海與浪花的依託與憂樂之據。不說旋律,單讀歌詞,就比現在99%的歌曲都要好,讀完《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詞,再去讀現在的大多數流行歌曲的歌詞,你就會發覺現在的歌詞根本沒幾首是真正用心在寫的。走沒走心,終究會被大眾識別出來。

真情流出的一首讚歌

《我和我的祖國》是由瀋陽音樂學院老院長秦詠誠和老教師張藜作曲作詞,因此,這首歌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該音樂學院的「鎮院之寶」,這首歌從嚴肅音樂舞台流傳到大街小巷,時間用了35年。如果從旋律算起,卻用了57個年頭。寫歌一般是先有詞後譜曲,但實際上國內外很多經典名歌,都是先有曲後填詞的。而這種填詞對於詞作者來說,創作難度更大一些,挑戰性也更強,要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修養及對音樂的良好感覺和把握。《我和我的祖國》就是這樣的一首填詞作品。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秦詠誠,代表作品有《我為祖國獻石油》《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詞作者是著名詞作家張藜,他的作品更多,更加耳熟能詳,《紅太陽照邊疆》《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鼓浪嶼之波》《亞洲雄風》《籬笆牆的影子》等。兩人也頗有淵源,他們都是遼寧省大連人,年齡相差一歲,還是小時候的玩伴,又是瀋陽音樂學院(當時叫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東北音樂專科學校)的同學,一個學文學,一個搞作曲。畢業後,張藜去了北京,秦詠誠則留在了瀋陽,兩人在專業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和我的祖國》則是這兩位音樂才子創作軌跡中碰撞出的最強火花。令人惋惜的是,兩人相繼於2015年和2016年離世。

1962年,秦詠誠創作出小提琴曲《海濱音詩》,主旨是抒發對家鄉大連的思念,風靡一時。1985年,張藜給《海濱音詩》填上了詞,成了一首歌曲,起名叫《太陽與月亮》。但器樂曲不是每首都適合填詞成為聲樂曲,每到轉調的地方,演唱者就容易跑調。張藜說,你能不能再寫一個曲子,類似的,還要八六拍的,但旋律要反著來,不能上行,要下行。秦詠誠說可以。張藜拿到曲子後,揣在兜里,反覆吟唱,一揣就是半年。一次張藜去廣西出差,在招待所一早起來,推開窗,探頭遠望,一輪旭日緩緩升起,把對面的山川映照得如詩如畫,美景一下打開了他的靈感。聯想到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儘管曲曲折折,但畢竟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對照此情此景,就在推開窗戶的一剎那,張藜脫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感覺找到了!他一鼓作氣又寫下了「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我最親愛的祖國,你是大海永不幹涸,永遠給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當天晚上,張藜在聯誼會上第一次朗誦這首詞,一出口,自己的眼圈馬上紅了!

李谷一迅速唱紅這首歌

歌曲寫好後,兩位大師都非常興奮,覺得一定會是一首好作品。但好作品還需要好歌手來演唱,因為二度創作也很重要。也就是在這一年的秋天,由秦詠誠推薦,張藜結識了當時最炙手可熱的歌唱家李谷一,他的執著、他熾熱的歌詞立刻打動了李谷一。從這以後,李谷一接連唱了張藜的十幾首作品,其中《我和我的祖國》更是迅速唱紅了大江南北。

對於李谷一來說,自這首歌誕生以來,她在海內外不知道演唱過多少遍,直到現在她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拿到這首歌的心情:「特別興奮!她反覆念著歌名,感覺既新鮮又感動。在她的記憶里,之前歌唱祖國的歌曲都注重強調「祖國」這個主體,像《歌唱祖國》和《我的祖國》。「但《我和我的祖國》是兩個主體,強調個人和祖國的關係,更感人的是,它把我和祖國的關係比作孩子和母親,比作浪花和大海。」歌詞中「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這一句最打動她,在她看來,這種個人與祖國息息相關的情感,尤為動人。

「這首歌誕生在改革開放之後,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初的思想解放。」不僅歌曲的名字讓李谷一激動,歌曲的旋律也讓她感覺很興奮。李谷一說,此前歌唱祖國的歌曲旋律通常四平八穩,四三拍的歌曲很少,更別提像《我和我的祖國》這種歡快的八六、八九拍了。「《我和我的祖國》節拍更像華爾茲,過去不太會用來表現主旋律歌曲。」

《我和我的祖國》是張藜的「厚積薄發」,更是他真情實感的迸發。他調動了半生的積累和沉澱,嫻熟運用比擬修辭和韻律節奏,連續使用多個喻體,將最深沉的感情變成了最華彩的詞章。再配上秦詠誠大氣、舒展、悠揚的旋律,直擊人們的心靈……李谷一拿到這份心血之作後,以卓越藝術家特有的慧眼看好這部作品,肯定地說:「《我和我的祖國》一定能流傳出去!」果然,這首歌一唱就是30多年,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歷久彌新…… 本報記者 畢嘉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51s1W0BMH2_cNUgDDS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