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是第一個願意幫助巴基斯坦的國家」,巴鐵有難,中國援助義不容辭

2022-09-05     國防時報看點

原標題:「中國總是第一個願意幫助巴基斯坦的國家」,巴鐵有難,中國援助義不容辭

近段時間,巴基斯坦遭遇旱澇急轉,極端高溫天氣之後又開啟了該國自1961年有記錄以來最強雨季。

目前,巴基斯坦受災人口已超過3300萬,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更為研究的是,氣象部門預測巴基斯坦的雨季還將持續一個月時間。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

巴鐵有難,中國援助義不容辭,在第一時間送去了首批物資,3000頂帳篷由中方軍機運出,用於緊急安置巴基斯坦受災民眾。

而後,中方又緊急籌措了兩百噸洋蔥,將通過喀喇崑崙公路一周內運交巴方。與此同時,中國民眾也踴躍捐款,一些企業、地方政府自發捐款捐物,表達對「巴鐵」的友好情誼。

一位負責接收物資的巴方工作人員感慨,「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中國總是第一個願意幫助巴基斯坦的國家。」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表示,巴基斯坦非常感謝中方向巴洪災災民提供多達4億元人民幣的一系列救災物資。

的確,中巴友誼源遠流長,互幫互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今,中國又一次雪中送炭,彼此的誠意早已經過了現實的考驗。可笑的是,一些國家冷眼旁觀不說,還在一旁說三道四。

實際上,今年巴基斯坦遇到了很多災害,但無論是洪災還是此前的旱災,都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聯。

有業內人士曾提出過「氣候正義」的概念,概念表述了一種現實危機,指一些已開發國家在歷史上不負責任地排放溫室氣體導致了氣候變化,但一些小島嶼國家和最不已開發國家幾乎沒有排放溫室氣體,卻在災難來臨時首當其衝。

相關數據顯示,自1959年以來,巴基斯坦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僅占全球的0.4%。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美國和歐盟的數據,歐盟是15%,美國則更甚,是21.5。

從氣候變化的角度出發,諸如美國這類已開發國家對巴基斯坦等國的災難是有一定關係的。

但一直以來,美國除了施壓巴基斯坦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反對中巴經濟走廊項目、藉口種種給中國「扣帽子」之外,美國又做了些什麼?

從新冠疫情,到氣候變化,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此刻幫人即是幫己,而非在旁指指點點。

美國作為先一步發展起來的已開發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還沒有這些條條框框的限制,自然不會對排放問題多做顧慮。並且,即便是在發展起來之後,將高碳排放的行業轉移到了國外,美國的人均碳排放也依舊是全球最高的。

美國的減排承諾倒是信手拈來,但一面要求增產石油,一面呼籲減排,矛盾的表態讓外界開始質疑。

前段時間,作為對佩洛西竄台的回應之一,中國大陸宣布暫停與美國的氣候談判。而時間過去了一個月,美方似乎有些憋不住了。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表示,希望中美兩國能在11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27次會議前「重新走到一起」,並敦促雙邊談判能夠儘快恢復。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

其實,氣候得不到控制,對全人類都是一種挑戰。中國接受這個全球共識。並且,中國已經承諾,2030年我國的碳排放量將達到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儘管中國頂著很大的壓力,但我們一向是「言必信行必果」。然而,沒有合作的精神不正是美國嗎?

在氣候問題上,各國之間理應沒有屏障。極端天氣無國界,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美方如果多一點誠意,或許中美之間在氣候問題上的談判能如克里所期盼「重新走到一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4cec3c8171689486a8c72007e7e1b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