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娟、趙伐主編:《書信》(第二輯)

2023-12-29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趙紅娟、趙伐主編:《書信》(第二輯)

《書信》(第二輯)趙紅娟、趙伐主編,夏春錦執行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目 錄

見字如面

葉恭綽致靳志函札七通/陳誼整理

錢堃新致蔣禮鴻、盛靜霞書札十三通/潘潔清、樓培整理

恩師夏承燾先生的六封來信/趙景瑜整理

錢鍾書、楊絳夫婦致馬成生書札/趙紅娟整理 馬成生題記

唐弢致徐開壘未刊書信十六通/馬國平整理

簡事書緣

回憶退老——周退密來函七通箋釋/梅松

海天潮音——十年鴻緣憶海音/葉瑜蓀

錢穀融先生的書與信/韋泱

「希望能開始一些新的,或老的路子的新試……」

——從詩人鄭敏的覆信說起/子張

舊信重讀——關於邵燕祥的回憶/孫郁

一篇詩評的誕生

——與「朦朧詩派」詩人舒婷的書信往來/李平

雁素魚箋

由「你」至「您」

——16世紀西班牙致大明皇帝的兩封國書/李晨光

通過書信觸摸更真實的歷史

——《紹興近現代名人手札拾遺》序/陳子善

對書刊檢查制度憤憤然

——茅盾致蕭三未刊書信考/北塔

畫家與畫商通信背後的時代細節

——豐子愷、傅抱石致張院西函札記/張偉

阿英集外佚信四封/桑農

袁可嘉信札二通考釋/王孫榮

片簡零鴻

《學生雜誌》上的一封茅盾佚簡/金傳勝

理盡九迴腸,漫寫瑤箋寄遠方

——顧隨在京信札一通賞讀/劉磊

文中有畫別具一格

——譚建丞致吳壽谷信函釋讀/朱紹平

臧克家佚簡一封輯釋(外一則)/董運生

如何寫請教信

——讀周祖謨致程千帆信札/宋一石

流沙河的一封「信札」/龔明德

尺牘論學

箋談古籍/沈津

海關密函

外籍稅務司筆下的浙江(二)/趙伐譯

萬金家書

五封戰地家書

——山西晉城英烈陳振華生前身後事/駱淑景

紙短情長

未寄出的情書/龐君偉、趙紅娟整理

雁去魚來

來函選登(一)

編後記

編後記

一種新的讀物面世後,其反響如何,可從作者和讀者兩方面得到驗證。 自《書信(辛丑卷)》(即第一輯)出版後,作者和讀者的反響均頗為熱烈,這就給了我們編者繼續前行的動力。

《書信》(辛丑卷)

第二輯中,再次來稿的作者就有馬國平、葉瑜蓀、韋泱、子張、金傳勝諸君。他們原是第一輯的作者,所作文章文質俱佳,正是《書信》各欄目所尋求者。

這次,馬國平所擷取的是其岳父徐開壘先生所珍藏的老作家、新文學史家唐弢的十六通來信,這批信件作於1972年至1987年之間,既被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又牽連著個體命運,是讀者觸摸那個時代最鮮活的文本。

葉瑜蓀繼追述與鄭逸梅十年鴻緣之後,又深情回顧了與林海音的竹緣與書緣。因為是依託於往來信件的講述,細節處尤見華彩。

豐一吟、葉瑜蓀與林海音(居中) 的合影

韋泱與老作家們來往甚密,這次他從一次淘書經歷出發,致書文學理論家錢穀融,請教有關「文學是人學」這個著名論斷的相關問題。錢先生知無不言,在回信中詳細回顧了此一觀點的形成過程,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子張早年在探討「新現代派」詩歌時,有意識地向還健在的老詩人們致函討教,其中就包括女詩人鄭敏。鄭氏對年輕的研究者積極回應,「以一封比較長的信為我提供了不少具體背景,也為我指點了修改、調整的路徑」。這樣的文學研究,因為有研究對象的直接參與,事實的表述就要更加接近於本真。

金傳勝是中國現代文學方向的博士,常年埋頭故紙堆,披沙揀金,意外「發現」了被《楊賢江全集》誤收的一通茅盾佚簡。物歸原主,為考察茅盾與《學生雜誌》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史料。

《楊賢江全集》

《書信》第二輯發布徵稿後,也吸引了一批新作者的加盟,為這個降生不久的人文讀物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見字如面」中,大家雲集,除了唐弢,讀者還可以與葉恭綽、錢堃新、夏承燾、錢鍾書相繼晤面。

從葉恭綽致靳志函札中,可見舊時文人酬唱的風雅。錢堃新致蔣禮鴻、盛靜霞的手札則繪聲繪色地記載了錢鍾書筆下三閭大學的主要原型國立藍田師院的種種人事。

另外,還有夏承燾與趙景瑜通信時的「如面接歡笑」,錢鍾書、楊絳夫婦與馬成生之間的「驚喜交集」,內容所及,除了文事,還有師生間的家長里短,以及老人們的殘年衰頹之嘆。如1992年4月,錢鍾書因病入院手術,在給馬成生的信中不禁慨嘆道:「衰朽之軀,康復不易,生老病死,事理之常,安心任運而已。」無奈有之,達觀亦有之,正是其晚境生命狀態之寫照。

《錢鍾書集》

這一輯的「簡事書緣」中,幾位新作者也拿出了各自的「硬菜」。供職於吳昌碩研究會的梅松回憶與海上名宿周退密的翰墨之誼,周氏信中對故家舊事的回顧,特別是有不少內容涉及吳昌碩與其從伯父周湘雲的交遊,可補藝林掌故之不足。

孫郁對邵燕祥來信的重讀,因為有過開誠布公的交心,據此再來體味其人其作,就要更加深入一層。已經從高校退休的李平則講述了他在從業之初與詩人舒婷間的一段文字交,那時的作者和編輯,對文字均表現出了一種久違的尊重。

「雁素魚箋」和「片簡零鴻」兩個欄目一直是最不缺稿的,這一次共選了十二篇文章,披露了二十餘通珍貴的佚簡。

最早的是16世紀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和該國駐菲律賓總督多·德·拉貝薩瑞斯寫給明朝皇帝萬曆的兩封國書,由作者李晨光發現於西班牙港口城市塞維亞的西印度總檔案館裡。作者不僅對信文作了翻譯,還對史事作了必要的考索,可補正史之缺。

1581年菲利普二世國王致大明皇帝(萬曆) 的國書副本(部分)

陳子善《通過書信觸摸更真實的歷史》一文是為《紹興近現代名人手札拾遺》一書所作的序言。陳教授藉此對書信文獻的學術價值做了很有啟發性的闡發,他指出:「在我看來,觸摸歷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通過作者創作的作品當然是一種方式,通過作者人生各個階段被攝的照片又是一種方式,而通過作者寫下的書信同樣是一種方式,而且是不可或缺、別有價值的一種。

因為撰信人往往在書信中坦露心跡,直陳己見,今天的讀者可能從中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而書信中常有的『隱秘的角落』更等待著有心人的發掘。」

此外,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北塔為學界貢獻了新見的茅盾致蕭三書簡,從中可見民國知識分子對當時嚴苛的書刊檢查制度的反感;已故的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以豐子愷、傅抱石致張院西的信札,考察畫家與畫商的交往細節,是過去不被注意的視角;桑農對阿英集外佚簡的輯考,王孫榮對袁可嘉信札的釋讀,劉磊對顧隨信札的賞析,朱紹平對譚建丞手札的詮釋,宋一石對周祖謨致程千帆函札的趣解,以及董運生和龔明德對假託臧克家、流沙河之作的甄別與辨偽,都為相關研究領域提供了新的話題與思考。

《紹興近現代名人手札拾遺》

除了原有的「海關密函」專欄繼續選譯近代浙江海關稅務司與總稅務司之間的往來密函,這一輯我們還推出三組專題書信特別值得注意。

其一是在「尺牘論學」欄目下新開闢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室原主任沈津的書信專欄《箋談古籍》。作者從事圖書館工作達半個世紀,其間與各地的同行及學人頗多書信來往。此次披露的是其供職哈佛期間寫給牟復禮、王貴忱、王菡、林慶彰、周晶、馬泰來、陳智超等學者的書信十四通。正如作者所言:「這些信件或可窺見我在『哈佛』工作、學習的點滴,也或許能對某些事情的緣由提供點線索。」

其二是三門峽退休公務員駱淑景意外邂逅於網絡的五封戰地家書。經她走訪調查,得以揭開山西晉城革命英烈陳振華可歌可泣又充滿曲折的生前身後事。讀者藉此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革命者的忠貞與信念。

1947年8月5日陳振華致母親的家書

其三是本書主編之一趙紅娟及其同事龐君偉整理的已故浙江新昌文化人陳載璋老先生年少時寫就,最終卻並未寄出的三通情書。其中一封這樣寫道:「自從認識了你,貞,我就失卻了自主的能力。我為你喜,我為你悲,你使我驚怕,你使我擔憂,你還能使我怨恨……你簡直支配了我整個的靈魂。我不信上帝,你就是我的上帝。」其才情與文筆,令人驚絕!

名人名家的書信,因為牽連著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也因為能夠透露出與名流相關的掌故或八卦,向為世人所珍視。但散落在民間的書信,也不應被忽視,因為是從百姓中來,更容易在讀者中產生天然的共鳴,亦是社會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關於這一點,《書信(辛丑卷)》面世後,本書顧問之一、老一輩出版家鍾叔河先生就曾專門來電探討。隨後又有讀者張衝波寫來熱情洋溢的信,極力呼籲要「多多挖掘刊發民間書信」。這與我們編者的初衷可謂不謀而合。

《鍾叔河書信初集》

張君在信中還坦陳道:「本卷《書信》是我近年來讀得最認真最仔細的一本書。讀書人得到一本好書的由衷喜悅和讚嘆,那份激動和享受,妙不可言。」作為編者,我們感到異常慶幸,《書信》在草創之初即能得到作者和讀者兩方面的認可,有了這雙份的支持,相信未來的路可以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