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為何大部分都是這兩類人群?

2020-02-07     尋醫問藥

截至目前,新型肺炎公布出來的死亡病例中大部分患有慢性病或者免疫功能差的人。

患有嚴重基礎病史的死亡病例

曾xx,男,61歲,既往有肝硬化、粘液瘤等病史。

王xx,男,89歲,既往高血壓、腦梗塞、腦軟化病史。

陳xx,男,89歲,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頻發室性早搏,冠脈支架植入術後。

李xx,男,66歲,既往有慢阻肺、高血壓病、2型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膽囊切除術、多臟器功能損害。

王xx,男,75歲,既往有高血壓和髖關節置換術史。

殷xx,女,48歲,既往有糖尿病、腦梗死。

張xx,女,82歲,既往有帕金森病史。

周xx,男,65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餘年,糖尿病史20餘年,帕金森病史。

王xx,男,86歲,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壓、結腸癌手術後4年。

詹xx,男,84歲,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不穩定型心絞痛、冠狀動脈支架術、高血壓病、消化道出血、腎功能不全、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腔隙性腦梗死病史。

各種人群都易感 老年人病死率更高

「嚴格來講,易感人群和導致死亡的人群是不一樣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說。

王貴強介紹,易感人群是指對某種傳染及對傳染病病原體缺乏特異性免疫力,易受該病感染的人群。當前來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各個人群都易感,只是老年人病死率較高,目前病死人數中80%以上是老年人。

原因在於:老年人年齡大,自身抵抗力不足,而且一些有基礎病,併發症比較多,再感染這個病毒以後,就會造成身體免疫系統失調,器官功能紊亂,最終導致死亡。

死亡病例的特徵

死亡病例的特徵與感染者整體特徵有些偏差。

以45條可查詢到詳細信息的死亡病例作為樣本,我們從年齡、性別、過往病史以及接受治療時間這四個角度分析。


從年齡分布來看,56個死亡病例年齡區間為36歲到89歲,跨度為53歲;在這些病例中,年齡的中位數是72歲,其中84%的年齡超過了60歲——死亡病例中老年人的比例明顯要高於感染病例中的比例。

具有基礎疾病,是許多死亡病例詳情中都會介紹到的情況。在這45例死亡病例當中,有6成(27人)曾有過往病史,其中最主要的三大過往病史分別為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慢性支氣管炎:15人曾患有高血壓,10人曾患有糖尿病,有6人曾有過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而在10名曾患有糖尿病的病例中,有7人同時患有高血壓等其他疾病。

與普通人群相比,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後,病情進展相對更快,嚴重程度更高,死亡風險更大。

加強慢性病自我管理

1、按醫生要求治療和管理已有的慢性病。備齊藥物、按時服藥,密切觀察所患慢性病的症狀變化和病情進展,加強與醫生的聯繫。

2、高血壓患者應每天測量血壓。若出現收縮壓≥180mmHg和(或)舒張壓≥110mmHg;意識改變、劇烈頭痛或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痛、心悸、胸悶等危急情況之一時,請及時聯繫醫生或到醫院就診。

3、糖尿病患者應自我監測血糖和血壓。若出現血糖≥16.7mmol/L 或血糖≤3.9mmol/L;收縮壓≥180mmHg和/或舒張≥110mmHg;意識或行為改變、或有其他的突發異常情況,如視力突然驟降等狀況,請及時聯繫醫生或到醫院就診。

4、合理營養。儘量做到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兼食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進食有規律,七八分飽。少吃油膩、高鹽、煙燻和脆制肉製品。

5、遵醫囑適量運動。慢性病患者根據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鍛鍊方式,一般建議每周5-7天、每天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運動應循序漸進,疫情時期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儘量居家鍛鍊。可適當開展戶外運動,在開闊通風環境進行,儘量不參加集體項目,注意曬太陽。

6、保持樂觀積極心態。對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要恐懼,做好必要的防護。以自己喜愛、可行的方式,如聽音樂、唱歌、跳舞、微信聯絡親友等方式放鬆心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3pEH3ABjYh_GJGVit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