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5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當地時間周三公布最新利率決議,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75個基點至1.50%-1.75%區間,加息幅度為1994年以來最大。
說句實話,從這麼一段描述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次美聯儲動作之大,多少讓人有些意外。正因如此,市場上充滿了議論和想像空間。
那麼,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央行,美聯儲究竟是如何決定加息還是降息,加多少降多少的呢?
我們先從其制度架構和決議流程上看。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折扣貸款窗口和儲備金率三個。其中公開市場操作是目前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對市場和宏觀經濟影響最為廣泛的工具
正因如此,公開市場會議(人們更習慣將其稱之為議息會議)是美聯儲最受矚目的政策活動。
這個會議的參與者為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成員,包括華盛頓聯邦儲備局的7位執行委員加上5個聯邦儲備銀行主席。
華盛頓聯邦儲備局的7個人相對比較穩定,因為他們雖然由總統提名,但是最終任命卻是由國會。而且一旦成功上任,必須要國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通過才能罷免。
剩下的5個席位則由12位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共同分享,確切得說是由11位地方聯儲主席輪流分享4個投票權,一期一年。因為,有一個投票席位是固定給紐約聯儲主席的。
那麼,剩下的11個人怎麼輪流呢?具體安排如下:
一票由波士頓、費城、里奇蒙聯儲主席輪流投;
一票由克利夫蘭和芝加哥聯儲主席輪流投票;
一票由亞特蘭大、聖路易斯、達拉斯聯儲主席輪流投;
最後一票由明尼阿波利斯、堪薩斯城、舊金山聯儲主席輪流投。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就算是輪流來,每個地方聯儲主席獲得的投票機會都是不平等的——克利夫蘭和芝加哥聯儲主席每兩年就可以擔任公開市場委員會投票委員,而其他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每三年輪一次。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由地方聯儲所在地的重要性和歷史因素決定。
這就是為什麼紐約聯儲總能夠雷打不動地擁有一個投票席位——一方面是由於紐約是美國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初美聯儲成立時的設計者全部都是來自華爾街的金融家們。
同樣的道理,在當初要搞公開市場會議和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時候,克利夫蘭和芝加哥在美聯儲成立時是美國製造業重心,在經濟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後來這兩個地方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但是這個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
繼續說回加息會議,這會議正常來說每年會開8次例會,具體會議日期在美聯儲網站上會至少提前一年公布。除非有像致命流行病之類的特殊事件,不然所有應該出席的12名委員會投票人員必須現場出席,若極個別情況不能來到現場,會按照程序選擇替補成員代替。比如6月15日的這次議息會議中,Patrick Harker便是以替補成員的身份進行表決。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會議不只是要求需要投票權的委員參加,原則上是全部的華盛頓聯邦儲備局的7位執行委員和12位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悉數到位。那些沒有投票權的地方聯儲主席,仍然可以在會議上參加討論和發言,闡述自己對貨幣政策的看法,只要你的觀點有足夠的說服力,就可以對最後的政策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參加會議時,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通常會帶一個副行長(Vice President,VP)參加。在投行等機構中,VP是一個並不算高層的職位。有博士學位的員工一般在投行工作幾年後,都能順利成為VP。而VP在美聯儲是一個相當高層的職位,尤其是研究部的VP,經常和聯儲主席討論經濟政策問題和參加公開市場會議。
雖然這個會議名字中帶有「公開」兩字,但是在對待討論氛圍的態度上,不同的美聯儲主席表現不同。以美聯儲現任主席鮑威爾為例,他就鼓勵在正常制定過程中的公開討論,以聽取更多的聲音。而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則完全相反,據《華爾街日報》在專刊中的透露,每次開會的時候,3個小時的會議中,格林斯潘自己的報告和提案就占了2/3的時間,幾乎不讓其他位員參與討論,只留給他們投票的時間。
由於公開市場委員會有12個成員,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最後票數是6比6怎麼辦?是通過還是不通過?
我們也不知道,因為這種情況在美聯儲歷史上還從未發生過。
為什麼呢?
答案是拿上會議討論時的提案已經是最終的結果,表決只不過是走流程罷了——在這之前,公開委員會成員們已經對最初方案進行了無數次充分的討論和修改。
舉個例子,假設這次議息會議前,鮑威爾最初考慮了一個加息50個基準點的方案,但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反對這個方案的委員比較多,比如有7個委員反對,覺得過於保守。那麼這時鮑威爾就會提出一個更加激進的方案,比如加息75個基準點,以爭取更多人的贊成。
所以在實際表決會上,貨幣政策多數情況下都是高票通過的,一起投反對票的人數目前最多也沒有超過4人。
最後,聊一聊這些委員們決定降息和加息,以及升降幅度的經濟依據。目前所有公開場合或者專訪中,美聯儲給出的答案都非常統一——通貨膨脹率。覺得通貨膨脹高出預期,貨幣流通了過多時,就會加息,通脹越厲害加息幅度越大頻率越高;相反,覺得市場缺乏活力,有通貨緊縮的跡象時,就會降息去刺激經濟。
這種說法,從正常的經濟學或者說金融學邏輯來看,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還相信在美聯儲制定這些貨幣政策的時候,確實將「維持通貨膨脹在合理區間」當成最主要的目標之一。畢竟就算是美元再強勢,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官方外匯儲備中的地位再無可撼動,也不能為所欲為。
一旦美國通貨膨脹已經非常嚴重了,美聯儲卻依然開閘放水,最終的結果或許會讓美國的某些經濟數據變得更加好看,或許也能夠起到一定轉移危機的功能。但是,不可否認地會傷害到所有有美元儲備的國家的利益,而且大夥對美元的信心也會進一步下降,到時美元的霸主地位肯定會迎來更多挑戰。
從這點上來看,通貨膨脹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但絕對不是唯一依據,不然美聯儲這個擁有全球第一份額貨幣政策主導權的機構,就顯得過於暴殄天物了。
其他目的還有或者說可能還有什麼呢?我們會在後面的文章中專門跟大夥探討。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