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種不如買」論調當休矣

2024-10-03     中國經濟網

人們一日三餐離不開的糧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寧、國家穩定的基石。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糧食危機警示我們,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里裝滿中國糧,方能在世界風雲變幻中屹立不倒。

一直以來,國內存在一種「種糧不如買糧」的論調,原因無非是進口糧食價格遠低於國內,價格優勢明顯,從經濟上更為划算。但從國家安全和戰略角度看,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只有堅持糧食自給的戰略方針,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們一日三餐離不開的糧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寧、國家穩定的基石。糧食自給自足的重要性,遠非簡單的買賣成本所能衡量。一個國家糧食完全依賴進口,無異於將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交予他人之手,將國家的命運置於不確定之中,這是極其危險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放眼世界,那些忽視糧食生產、過度依賴進口的國家,在面臨糧食危機時往往束手無策,最終陷入動盪和混亂之中。糧食進口受到貿易摩擦、極端天氣、地緣政治衝突、貿易保護主義等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影響,一旦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糧食供應受限,後果將不堪設想。就近幾年而言,俄烏衝突引發黑海糧食運輸危機,極端乾旱天氣導致巴拿馬運河水位下降,紅海危機導致貨輪運輸成本增加,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引發全球大米危機,樁樁件件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全球糧食貿易。

當前,全球糧食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構建的糧食貿易體系影響。美國通過農業優勢、全球市場地位、糧食援助、轉基因技術及種子壟斷、農產品自由化貿易政策、糧食金融化手段等多種方式構建起全球糧食貿易體系,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四大糧商壟斷全球80%以上的糧食貿易量,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糧食供應上對美國存在一定的依賴。這些國家因為自身糧食生產能力不足、氣候條件限制、消費需求增長等多種原因,需要依賴進口來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一些國家因長期糧食短缺而陷入貧困和飢餓,社會動盪不安;一些地區則因外部勢力的糧食封鎖和制裁而遭受重創,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糧食危機警示我們,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里裝滿中國糧,方能在世界風雲變幻中屹立不倒。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堅持糧食自給的戰略方針,確保國家在面臨外部風險和挑戰時,依然能夠確保糧食穩定安全供給,維護國家的糧食主權和安全。經過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我國糧食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糧食產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0多億斤躍升到2023年的13908億斤,人均糧食產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多公斤躍升到2023年的493公斤,連續多年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在有限的資源基礎上實現養活、養好中國人的任務和目標,將糧食安全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種糧不如買糧」論調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糧食生產成本高、種糧收益低。與巴西、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規模化經營相比,我國糧食生產以一家一戶小農生產經營為主,勞動力成本、土地租金以及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成本居高不下,直接推高了糧食生產成本。糧食生產成本上升會通過市場機制傳導到糧食價格上。對於廣大種糧農戶來說,當前糧食生產面臨著價格「天花板」下降和成本「地板」上升的雙重擠壓,種植收益微薄。在生產成本高與種植收益低的情況下,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難度加大,如果不採取措施加以解決,將會制約糧食生產發展,不利於國家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

「種糧不如買糧」論調當休矣。這種短視之見,應當被時代的洪流所淘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39e892536dec4b11ab0a3b82e228c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