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子女過程中,家長如何平衡育兒焦慮與教育期待之間的關係?

2022-07-29     於夢嬌聊生活

原標題:在教育子女過程中,家長如何平衡育兒焦慮與教育期待之間的關係?

心和塾

創始人

孫鍵老師

分享內容:

當今社會,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都非常重視,為了讓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將來更有出息,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培養孩子,為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然而在孩子自身綜合素質提升方面,卻常常忽視,如孩子沒禮貌,不尊敬長輩,經常說謊,不講誠信,自私自利等等。如果因為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完善和三觀教育,將來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我們要明白,應試教育培養的孩子,是希望孩子能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孩子在社會上生存發展需要的是素質修養的底層架構,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孩子走向社會後,成績只是一個評價部分。另外的部分是什麼呢?我們發現很多學歷不高,但是成就很高的成功人士,他們身上的特質,比如說超強的責任感,有擔當的精神,有夢想、有目標、有追求,甚至會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懂得感恩,容易受到貴人的幫助和支持,並且他們內心當中都有敬畏之心,能夠為別人考慮,幫助更多人。這些點都是我們說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當中需要培養的底層架構。

我們把這底層架構歸納整理為心和青少年領袖四點要求:叫作責任與擔當,夢想和目標,感恩和敬畏,以及利他與助人。

1

、責任和擔當

所謂的責任就是既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別人負責。有的時候你要考慮到別人的情緒,也要先學會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理解自己。所謂的責任和能力之間,它們有著必然的聯繫。責任越大,能力越大;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當你的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的時候,你會發現慢慢的他的能力會一點一點的地增強。可是相反,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他的能力會慢慢地的減弱。

一個人愛心與責任心不是先天就擁有的,而是後天慢慢培養的。這種培養不是固定在具體的時空中,而是在尋常的生活點滴中。其中,成長的家庭和父母的教育引導起其關鍵性作用。

如果父母是責任感強,具有擔當意識,而且在平時的生活中時時不經意地表現出來,這對孩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

、夢想和目標

父母要為孩子樹立夢想,讓孩子在當下的每一刻有自己的目標。並且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是不該做,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什麼是次要的事情,這些對一個孩子的未來有非常大的幫助。

人們常說,有夢想的孩子在奔跑,沒有夢想的孩子在流浪。你的孩子是在奔跑,還是在流浪?所以當一個孩子內心當中有夢想的時候,他的內心當中就像擁有了發電機,而這個發電機會不斷地督促孩子自動自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014

年的

9

19

號,當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馬雲就說過:「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一定要成為一台發電機,而不是要成為一盞電燈泡,電燈泡要靠別人給電才能發光,而發電機是自己可以發電的。」

我們在職場當中也經常說,所謂職場的員工有三類人:一類叫可燃型,一類叫不燃型,還有一類叫自燃型。可燃型就是身邊有那些能量高的人,一點他就著了,隨著環境而變;不燃型的人就像一塊濕抹布,你怎麼點,都點不著;但是最後一種叫自燃型。你會發現這種自燃型的人會自律,會自己找事去做。

所以我們要在青少年時期,培養孩子夢想的能力,給孩子種下一個夢想的種子。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真正了不起的自己,學會自律,學會自動自發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當一個孩子擁有夢想的時候,他人生的整個狀態會變得與眾不同。

3

、感恩和敬畏

作為爸爸媽媽要教給孩子感恩的能力,但是父母要做好表率。什麼是感恩,不僅是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這個世界,還要感恩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多引導孩子看到自己已經得到的,不要總是看自己得不到的。

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最後一條叫作

「忘卻感性的煩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放下情緒,活在當下。有人說情緒的來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感恩之心的不足,總是看到自己得不到的,而忘記了自己已經得到的,所以人會有情緒。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這個孩子就會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的孩子就會懂得謙虛。有謙虛之心的孩子,身邊的貴人也會

、利他和助人

當你能夠為別人著想的時候,最終會收穫的是大家為你著想。所以在青少年時期,如果你的孩子能夠多為別人著想,慢慢地,他就形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領導力。當你的孩子走向社會,能夠更多地為別人著想,能夠理解他人,團結他人的時候,他成功的幾率也就高很多。

當我們孩子有責任、有擔當、有夢想、有目標、有追求、有感恩之心、有敬畏之心、有謙虛之心,為別人著想,能樂於助人的時候,他的成績是不會差的。這就是我想跟家長分享,品德和素養,恰恰是在孩子青少年時期,父母給孩子種下的種子!

作為父母你沒有辦法讓他成績變得更好,但你可以讓他把

「底層架構」的根扎深。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孩子貼心的陪伴,幫助孩子擁有好的品行,養成好的習慣。

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就橫眉冷眼,會讓孩子很沮喪;當孩子成績好的時候,家長覺得還可以更好,會讓孩子因為沒有得到鼓勵而失落。人生很長,

一時的

成績代表不了一輩子。教給孩子奮進、教給孩子勇敢,比單單逼迫孩子有好成績更重要。有了好的品行與習慣,孩子必將在未來的道路披荊斬棘、奮勇向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37bf8bfc618be6a9f9849fff2682c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