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無銹缽
自2020年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被提出後,綠色正「渲染」著整個銀行業。
伴隨著金融業務被賦予的全新顏色,下一個十年,綠色金融有望成為銀行重要的增量業務發展方向之一。對於當下的商業銀行而言,擁抱綠色,就是在迎接金融業務的歷史性機遇。
回望過去,作為全球百強銀行、全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江蘇省最大法人銀行的江蘇銀行(600919),無疑深刻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為此,早在2013年,江蘇銀行便將綠色金融作為特色化經營的重要方向,提前錨定綠色「賽道」,布局綠色金融。
十年深耕,點綠成金,江蘇銀行已經在綠色金融發展的「快車道」上加速前行,於今年1月成功當選聯合國環境署金融倡議組織(UNEP FI)銀行理事會中東亞地區唯一理事單位,成為入選理事會的唯一一家中國銀行機構,在守護綠水青山的生動實踐中,為客戶創造美好生活。
6月27日,江蘇銀行「相約美好」綠色金融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航。財經無忌等多家媒體受邀參加活動,與江蘇銀行總行及分行相關負責人一道通過座談會、企業走訪等方式,實地感受「蘇銀綠金」的累累碩果。
成果領先,綠色金融如何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
客觀來說,當下階段,綠色轉型已經成為了眾多商業銀行的共識。
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僅A股便有多家銀行發布綠色金融發展規劃,將綠色金融提升至戰略高度,探索雙碳目標下的轉型路徑。
金融業「向綠而行」的大潮之中,為什麼江蘇銀行率先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首先是成果端的斐然表現,眾多城商銀行還在為綠色金融「謀篇布局」之際,江蘇銀行的「綠色種子」已經早早生根發芽,並在同區域經濟協同共振的基礎上茁壯成長。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江蘇銀行綠色融資規模已超4000億元,綠色信貸餘額較上年末增長33.6%,其中清潔能源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34.2%,綠色信貸占比和增速在人民銀行總行直管的24家銀行中保持前列。
宏觀的數據背後,銀行不是片面追求利潤的金融組織,紮根實體經濟,依託金融資源配給,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才是城商行的「立行之本」。
這方面,江蘇銀行緊跟國家戰略導向,在服務實體經濟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努力打造「綠色+」系列融資模式,以綠色金融產品潤澤現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加經濟「含綠量」,不斷擦亮經濟向「綠」而行的高質量發展底色。
其中,江蘇銀行泰州分行在聚焦實體經濟發展,貫徹落實江蘇銀行綠色金融部署上,就提供了非常典型且優異的範例。
近年來,泰州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突飛猛進,集聚了隆基樂葉光伏、中來光電等一批業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企業,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軍綠色金融帶來新機遇。
其中,中來股份控股子公司泰州中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從事高效N型TOPCon雙面電池研發並實現GW級量產的專業化企業,在電池技術、效率、成本等方面在行業內均有著較強的競爭力。
然而作為出口型高科技企業,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高額的研發費用、前期的產能投入也成為了橫亘在中來光電發展前途上的「攔路虎」。
了解到上述資金需求之後,江蘇銀行泰州分行積極推進與企業的溝通聯繫,為企業量身制定合適的融資方案及擔保方式,共提供70000萬元授信支持,給予了優惠貸款利率,保障企業運營生產,以金融之力助推新能源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助力清潔能源產業「開枝散葉」。
對此,泰州中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綜合管理總監孫大勇感觸頗多:
「江蘇銀行泰州分行的團隊到我們這裡來親自調研走訪,給出方案,他們的支持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
創新加持,點綠成金更需「行穩致遠」
上述成果端的出眾表現外,什麼鑄就了江蘇銀行「向綠而行」的長期動力?
答案無疑是創新,越來越多銀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背景下,要想綠色金融之路行穩致遠,理念和產品側的創新必不可少。
回顧江蘇銀行的綠色金融發展史,其中的精彩之處便是該行依託創新,著力打造的「綠色+」經營策略,包括「綠色+能源」「綠色+鄉村振興」「綠色+普惠」等。
其中,江蘇銀行打造「綠色+能源」的模式,更是將新能源領域作為綠色信貸重點投資方向,每年都有超百億元的新增貸款投向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細分行業,清潔能源貸款年均增速超過80%。
「整縣分布式光伏貸款」是江蘇銀行打造「綠色+能源」模式的典型「代表作」。2022年1月,江蘇銀行落地江蘇省首筆貸款,向江蘇鹽城市雙湖新能源有限公司發放貸款2.97億元,支持該市建湖縣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該項目建成後每年可發電22000萬kWh,每年可節約標準煤671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0.51萬噸/年。
這僅是江蘇銀行在打造「綠色+」經營策略的一個縮影。
綠色金融戰略不是「坐而論道」,而是需要深入具體場景,以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輔以支撐。
這方面,江蘇銀行鹽城分行的創新實踐,同樣值得深思。
作為江蘇省面積最大、自然資源最豐厚的城市,鹽城一直以「國際濕地、沿海綠城」作為自己的發展定位。
獨特的地理條件,本該成為綠色金融發展的沃土,然而如何把生態資源、自然資源同金融資源配給掛鉤,卻成為了阻礙當地綠色金融實踐的難題。
關鍵時刻,創新成為了「破題」的關鍵。
2023年2月,江蘇銀行鹽城分行落地全省首單「生態產品價值(GEP)」質押項目貸款,創新性地以條子泥景區GEP為抵質押擔保條件之一,成功為東台條子泥景區管理有限公司授信5億元,專項用於世界自然遺產條子泥「東台市沿海經濟區濕地修復項目」。該項目發揮生態修復與經濟效益的協同效應,通過對黃海濕地進行綜合整治,實現沿海灘涂濕地的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最大化。
江蘇銀行的綠色金融創新之路,還遠不止於此。
除綠色貸款外,綠色債券是綠色金融領域的第二大載體,同樣也是江蘇銀行的發力點之一。
江蘇銀行先後承銷江蘇省首單項目收益票據、江蘇省首單農田水利專項債、江蘇省首單綠色債券等創新產品。2021-2022年,該行承銷多筆綠色債券,承銷規模超60億元。
以碳中和債為例,江蘇銀行向某大型發電集團推薦碳中和債產品,並以提前市場詢量、包銷資金引導市場價格等多項措施保障產品順利發行。經測算,本期碳中和債募集資金可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16.4萬噸、節約標準煤6.2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2.7噸。
截至目前,江蘇銀行已建立涵蓋公司信貸、投行、普惠、網金、跨境、零售、同業、理財、租賃九大業務板塊的綠色金融集團化產品體系。
回望過去,江蘇銀行的綠色金融之路,不僅是一條成果層面的「增長之路」,更是通過產品和服務連結金融與實體,以綠色金融為錨點,全面助推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
戰略護航,「十年造綠」意在何方?
經營創新與實踐成果的亮眼表現背後,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
中國有130多家城商行,4608家不同的銀行金融機構,為什麼江蘇銀行的綠色金融表現尤為矚目?
戰略層面的支持,無疑是該行在「向綠之路」上,持續開拓的底氣所在。
江蘇銀行的綠色金融之路,不是靠吃興奮劑的短期提速,也不是博眼球的形象工程,而是在戰略的頂層架構之下,腳踏實地,深耕十載的結果。
江蘇銀行十年前就將綠色金融作為特色化經營的重要方向,提前布局綠色金融。
2015年,江蘇銀行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致力於打造「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綠色金融品牌。
2017年,江蘇銀行採納赤道原則,成為城商行首家、國內第二家赤道銀行。
2018年,江蘇銀行加入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成為中英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單位。同年,江蘇銀行加入人民銀行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參與編制中國首批綠色金融標準《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
近年來,江蘇銀行堅持從戰略高度推進綠色金融集團化發展。在「十四五」發展戰略規劃中,該行明確將綠色金融作為八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圍繞「專業化經營提升市場競爭力、多元化產品提升金融供給、差異化政策培育基礎客群、前沿探索構建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戰略目標,深入推進綠色金融集團化發展。
回望過去,該行一直積極構建以「負責任銀行原則」與ESG雙重引領的戰略體系,推動全行經營發展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巴黎協定》願景相一致,不斷提升自身業務發展對環境、經濟和社會的正面影響。
除了集團戰略層面的協調一致,踐行綠色金融,同樣也需要團隊的協同合力。
為此,江蘇銀行將可持續發展納入董事會戰略委員會職責範疇,在高級管理層成立綠色金融委員會和綠色金融工作組,統籌全行資源,齊抓共管綠色金融。在執行層面,江蘇銀行升級綠色金融部為總行一級部門,牽頭全行綠色金融發展,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組織架構,增設分行綠色金融委員會、綠色金融團隊和專職專崗,打造綠色金融專業化經營隊伍,不斷提升專業化經營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江蘇銀行綠色金融成果,不是一時的亮眼表現,而是匯聚領先成果、創新加持和戰略護航的「全面開花」。
在這基礎上,身為綠色金融積極踐行者的江蘇銀行,也勢必將在政策和市場的認可下,將綠色金融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