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的部將誰最牛?細數雲台功臣榜中的仨扛把子,其中一人拿下半個中國

2022-07-07     尋根拜祖

原標題:光武帝劉秀的部將誰最牛?細數雲台功臣榜中的仨扛把子,其中一人拿下半個中國

由於《東漢演義》的影響力太大,讓很多人誤把小說形象當歷史,鬧出了「孫悟空與項羽比高低」的笑話。

回到正史中,東漢開國「雲台二十八將」功臣榜中,誰才是真正的「武力值擔當」呢?我個人認為非耿弇、岑彭、馮異三人莫屬,鄧禹、吳漢、寇詢、馬援四人可以排在第二梯隊。

探花:耿弇

耿弇是東漢開國功臣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他是上谷太守耿況的長子。

玄漢政權建立後,耿況為了保住官位令耿弇攜帶重金,到長安跟新貴們拉關係。不料,耿弇走到半路就遇上河北軍閥王郎反叛,隨從們居然扔下耿弇一鬨而散投奔王郎去了。

耿弇只好半途而廢往回走,恰在此時他得到一個消息:玄漢政權的特使劉秀就在河北盧奴。於是他決定前去投靠劉秀,那一年他才20歲。

被劉秀戲稱為「小兒曹」(小朋友)的耿弇,給了劉秀一個又一個驚喜。

當劉秀與王郎在河北對峙時,是他說服父親支持劉秀,讓劉秀獲得了第一塊根據地幽州。又是耿弇,第一個旗幟鮮明地站在劉秀身份,支持他擺脫玄漢政權獨立創業,並且和吳漢一起,再次奪回了幽州的控制權。

耿弇參加過收復南陽郡、征伐隴西隗囂、平定彭寵叛亂等系列戰鬥,但那都是他的開胃菜,真正讓他揚名立萬的是消滅齊魯軍閥張步的戰役。

喜好戰爭史的朋友一定會對這段歷史迷戀,戰爭中,耿弇把各種戰術組合玩得眼花繚亂。

攻打祝阿的圍城留缺,迫使敵人在巨大的心理震懾下迅速選擇了從缺口逃跑;耿弇在追擊中「雷聲大雨點小」,故意製造恐怖氣氛,結果鍾城的守軍居然被敗軍裹挾著棄城而逃,讓耿弇白撿了一座城池。

此後,耿弇又聲東擊西、圍點打援,以風捲殘雲般的速度拿下濟南郡和樞紐臨淄。緊接著,耿弇又以示弱的方式誘敵深入,將張步的主力圍困在臨淄城東決戰。

兩軍大戰一天,夜半時分張步下令悄悄撤軍,卻不料耿弇居然布下了十里埋伏,漢軍乘著夜色追殺百里,一舉奠定了系列戰鬥的最終勝利。

小小年紀居然把兵書戰略靈活運用,又把心理戰術運用到極致,在關鍵之戰中又善於打硬仗,以4萬人馬打敗數十萬大軍,難怪劉秀戰後夸耿弇是「韓信」,且認為此系列戰鬥的難度和精彩程度遠在韓信平齊之上。

榜眼:馮異

東漢開國功臣中,只有兩個人建立了「方面之號」,所謂「方面之號」意思是作為劉秀的替身獨當一面,並且其軍功是戰略性的成果。

馮異便是二人中的一個。在「昆陽之戰」後馮異就歸降了劉秀,並成為劉秀最信任的核心幕僚之一。不久,劉秀的大哥劉縯遇害,是馮異第一個向劉秀提出了收買人心,擺脫劉玄單幹的戰略目標。

在劉秀與玄漢政權的鬥爭中,馮異起到了常人看不到的貢獻——秘密甄別部眾,挑選出忠心於劉秀的骨幹成員。

建武二年,鄧禹西征失利,劉秀權衡再三決定派馮異接替鄧禹。

當時劉秀的主力集中在河北、山東一帶,對政治中心的關中之地卻無力西顧。前一年,劉秀接受了鄧禹的建議,決定派鄧禹單獨率領一支軍隊,從河東攻入關中,與赤眉軍爭奪這塊戰略要地。

就在鄧禹節節勝利之際,不料風雲突變,漢軍遭遇大饑荒,又在戰略選擇上犯了錯,導致功虧一簣。於是馮異臨危受命,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從洛陽到長安,以及關中周邊遍地是流寇、軍閥,天災加人禍導致赤地千里,皇宮裡的太監、宮女成批餓死,連赤眉軍擁立的皇帝都不得不外出打劫才能活下來。

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馮異在回溪阪打敗赤眉軍,又配合劉秀東西夾擊,最終滅掉了這個最強大的對手。

進入關中之後,馮異一邊跟玄漢、赤眉的殘餘勢力戰鬥,一邊攻打、收降數不清的流民軍,還要招撫流民,從事農業生產。可以這麼說,馮異是既當爹又當媽,用了五年時間才還原了一個穩定的關中大地。

如果沒有馮異,關中很可能就落入隗囂或者公孫述的手中,到時候劉秀能不能統一天下就是個大大的問號。

此後,馮異又數次征伐隴西,外御公孫述。遺憾的是,建武十年馮異病逝于軍中,沒能看到東漢統一天下的那一天。

狀元:岑彭

另一位建「方面之號」的就是岑彭。

當年岑彭作為新朝的縣令,在宛城讓劉縯吃盡了苦頭。所以宛城失陷後,玄漢政權差點殺了他,是劉縯的力保,才為劉秀留下了這位武力擔當。

岑彭投靠劉秀相對較晚,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劉秀一開始對岑彭的信任度並不是太高。

岑彭獻給劉秀的第一份大禮是說服朱鮪歸降。當初朱鮪鎮守洛陽,劉秀數次進攻就是拿不下來。岑彭與朱鮪有舊交,他不顧個人安危說服了朱鮪,讓劉秀兵不血刃拿下東都洛陽。

岑彭兩次獨立領軍征戰一方,第一次是建武三年至六年,他率軍消滅了荊州軍閥秦豐,並以武力和談判結合,拿下了南部小半個中國。

這其中最經典的一場戰鬥就是「黎丘之戰」。黎丘是秦豐的政治中心,位處襄陽的南邊,而襄陽則是扼守南北通道的「鬼見愁」。

岑彭在襄陽城外徘徊數月毫無進展,氣得劉秀破口大罵。其實劉秀太心急了,岑彭一直在構思一個絕妙的方案。

他的方案是:先放風要進攻山都,以此拿下鄧城,結果秦豐上當了將襄陽的大批主力調往山都。然而,所有人都沒想到,岑彭卻沒有進攻防衛空虛的襄陽,而是拿下了襄陽邊上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哨所——阿頭山。

這一招讓所有人都懵了,搞不清岑彭意欲何為。等秦豐從山都趕回來才發現,原來岑彭居然連夜伐木,砍出一條山路直奔黎丘去了。

這一記不要命的「黑虎掏心」就連自己人都沒想到,等秦豐氣喘吁吁趕過來增援時,又被岑彭打了伏擊,而預留在襄陽城外的漢軍這時候才對更加空虛的襄陽發動了攻擊。

就這樣,岑彭靠智謀突破了數千年來的「鬼見愁」襄陽,並一舉殲滅了秦豐。到這時候,劉秀才對岑彭刮目相看,後來無論岑彭如何用兵他也不再干涉。

岑彭最偉大的戰功就是平定蜀地公孫述。經過三年的準備期,岑彭打造了一支令人膽寒的水師,建武八年,他再次出征。

這次戰鬥過程很複雜,我們就將三個閃光點:

一是驚人的行軍速度:

當初岑彭徵召了6萬名水手,曾經因此遭到吳漢的反對,官司一直打到了劉秀那裡。直到戰時人們才發現,岑彭真是偉大,他的水軍一天一夜行軍數百里,嚇得公孫述驚呼:這到底是哪來的神吶!

二是神出鬼沒的戰術:

岑彭就像幽靈一般,在岷江、涪江、沱江、墊江幾條水道上來回遊動,搞得公孫述草木皆兵,又令臧宮擺出從涪江攻擊成都的架勢,卻又連夜急行軍符節、江陽,直達魚涪津,直接把大炮架到了公孫述的大門口。

三是軍事與文治結合:

作為建「方面之號」的統帥,岑彭跟馮異一樣,他還要負責收復地的治理工作。一路上他以安撫為主,每攻克一地都要召集當地豪族,靠他們的影響力穩定一方治安。

最讓人痛心的是,眼看就要功成名就,公孫述卻玩起了陰招,他派間諜潛入漢營,刺殺了岑彭。岑彭死後,由吳漢接替他的職務,完成了最後的收官工作。

講到這兒,估計有人會提出異議:為何第一的不是耿弇?或者是馮異?

狀元之爭

首先,耿弇的勝利基本上是戰術層面的運用,確實非常精彩,好看,但要論其精深遠不及戰略層面的影響那麼大。

另外,馮異定鼎關中,讓東漢政權擁有了兩個政治中心,這個意義太重要了。岑彭以一己之力平定半個中國,這份功勞放在歷史上都很少有人能及。

其次,馮異是文治與武功相對平衡的將領,他在西征中政治才華的展現其實遠超軍事層面

後人都認為西征那麼難,連鄧禹都失敗了,這還不足以證明馮異的軍事才華嗎?其實不然,西征的最大困難其實是補給,而不是戰鬥力本身,這一點劉秀提供的支持功不可沒,不全是馮異的一己之力能做到的。

順便插一句,當年鄧禹西征失敗,其實不能怪鄧禹,主要的責任其實在劉秀身上。當初鄧禹高瞻遠矚,他提出不著急跟赤眉軍爭長安,而是要向北攻打北地郡、安定郡,建立穩定的糧食供應基地。可惜劉秀對鄧禹產生了懷疑,逼他盲目行動,這才導致了漢軍後來的大饑荒。

等到馮異西征的時候,劉秀吸取了教訓,派人專門負責給馮異提供糧草供應。

最後,岑彭和馮異一樣,也是文治武功雙全,只是他更偏重於武功。岑彭是個非常重視戰略謀劃的軍事家,每次戰爭開打之前,他都要花很長時間研究戰略戰術,以至於劉秀一開始都對他產生了誤解。

無論是黎丘之戰,還是平定公孫述,從戰略準備來看,仗未開打他就已經勝了,從戰術層面看,他的仗總讓人有一種嘆為觀止的酸爽。單論武力值,我個人認為馮異與岑彭相比還是遜色了不少。

所以,我個人認為岑彭才是劉秀帳下毫無爭議的「武狀元」,您認為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16213b1d1fdc8c7b2d31cf58245b9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