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典典
爸爸的情商,決定家庭幸福
一位談判專家講過一個話題:
媽媽吼孩子後,爸爸應該說什麼話?
他列舉了三種爸爸經常說的話,
說法不同,帶來的結果也截然不同。
第一種:
「你媽動不動就罵你,簡直是有病!」
這是在拉偏架。
拉偏架的後果是什麼呢?
孩子會覺得爸爸好,媽媽壞,
只有爸爸是站在我這邊的,
媽媽是不值得信任的。
一個家被分成對立的兩面,
媽媽成了敵人。
這對家庭的破壞力是巨大的。
第二種:
「打得好,你不聽話就該打,
要是爸爸出手,比你媽打得更狠。」
這叫男女混雙。
親戚家一個13歲的女孩,
父母在外地工作,平時爺爺奶奶帶。
因為不聽話,爺爺奶奶動不動就說她。
爸爸媽媽一回家,他們趕緊告狀。
結果就是,四個大人全都說女孩不好。
在外面,女孩遇到一個13歲的男孩。
男孩每天對她說:
「你好漂亮。」「你好厲害!」「你好溫柔哦。」
結果怎麼樣了呢?
女孩連家都不回了。
在家長期得不到認可的孩子,
會拚命想要往外逃。
在外面,別人只要給他一絲甜頭,
他就會毫無保留。
這就是男女混雙的後果。
第三種:
「好了,被你媽教訓,你哭一哭,
爸爸特別理解你,過來爸爸安慰你一下。
你媽為什麼訓你呀?
她是擔心你,想幫助你。
其實你媽經常在背後表揚你,
說你的進步很大。
偷偷告訴你,
她偶爾也這麼幫助我,我都虛心接受了。」
這才是高情商的回應。
孩子聽了這樣的話,會怎麼樣呢?
他的氣很快就會消掉,而且不會怨媽媽。
所以啊,在家裡,爸爸的情商一定要高。
爸爸情商的高低,決定一家人的幸福。
媽媽變成「壞人」,是有人在背後拆台
媽媽和孩子的關係好壞,與家人有很大關係。
在很多家庭里,
媽媽都是照顧孩子最多的那個人,
和孩子的感情連結也最深。
如果媽媽在孩子那裡變成了「壞人」,
往往是因為,媽媽在前面搭台,
家人在背後拆台,
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拆台。
例如,媽媽不讓孩子玩手機,
爸爸回來偷偷帶著孩子打遊戲;
媽媽告訴孩子別吃垃圾食品,
爸爸護著說:
「吃一點怎麼了,這是我允許的。」
最糟糕的一種情況就是,
平時是媽媽盡心盡力照顧孩子,
爸爸回家後卻像「領導」一樣,
看到孩子一點不對,就當面埋怨媽媽。
在孩子眼裡就成了:
媽媽整天都在管我,逼我學習。
爸爸工作辛苦,從來不罵我。
高情商爸爸,不會當著孩子的面拆台。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錶定律」:
說的是一個人只戴一隻手錶,
他就能準確地掌握時間。
如果戴上兩塊手錶,反而無法掌握時間了。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
一個家庭最好只有一種聲音。
如果媽媽是教育孩子的主要承擔者,
那麼就讓媽媽說了算。
如果爸爸不認可媽媽的教育方式,
一定要私下和媽媽溝通,
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拆台。
「拆台式教育」會帶來哪些後果呢?
首先,孩子弄不清哪邊才是對的,
說話、做事的分寸感會被破壞。
其次,媽媽的權威會受到挑戰。
孩子會忽視、不尊重媽媽的意見。
再次,孩子會習慣察言觀色,
向袒護自己的一方尋求庇護,
進而養成「兩面派」的性格。
「拆台式教育」,
不僅破壞母子關係,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高情商爸爸,是家裡的粘合劑
有個高情商爸爸,是什麼體驗?
電視劇《小歡喜》中,
黃磊和海清飾演的一對夫妻都是名校畢業,
兒子卻是「學渣」。
為此,媽媽沒少跟兒子發脾氣。
儘管母子之間小吵不斷,
但感情並沒有真的隔閡。
全靠背後有一個高情商的爸爸。
他在調節母子矛盾時,從不和稀泥,
永遠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媽媽責怪兒子不好好學習,
兒子埋怨媽媽太強勢,
他先是教育兒子,要橫著看媽媽:
「你比比別的媽媽,
你就覺得這真是個好媽媽。」
接著又寬慰妻子,要豎著看待孩子的進步。
家裡有這樣一位高情商的爸爸,
還有什麼家庭矛盾不能化解呢?
高情商爸爸,就是家裡的粘合劑,
會讓整個家庭變得幸福溫馨。
高情商爸爸,還是媽媽情緒的調節器。
當媽媽情緒穩定,親子關係融洽,
家庭自然幸福。
高情商的本質,是愛和理解
沒有人天生就是好爸爸。
所謂的高情商,其實是對家人的愛和理解。
那些高情商的爸爸,
往往並不是因為他們聰明,
也不是因為口才好,
而是因為愛自己的家人,
所以懂得換位思考,
願意接納家人的情緒。
從心理學上來說,
爸爸比媽媽更加理性,
更容易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尤其是和孩子的理性溝通上,
爸爸其實比媽媽更有優勢。
也更容易和孩子成為朋友。
朋友分享過一件趣事。
兒子上二年級的時候,
有一天非常認真地告訴他:
「爸爸,我想退學,離家出走。」
他很驚訝:「為什麼呢?」
兒子開始向他訴苦,
比如作業太多,寫不完不讓出去玩;
比如妹妹不乖,總在他寫作業的時候來煩他;
比如媽媽脾氣不好,對他太嚴厲……
爸爸聽完,坐下來,嘆了一口氣:
「想不到我兒子過得這麼辛苦啊。」
於是想到了一個辦法:
「其實爸爸每天加班也好累,
經常很晚才到家,覺也睡不好。
要不,我們兩個一起離家出走吧?」
兒子一聽,頓時興奮起來。
他接著問兒子:「你手上有多少錢?」
兒子說,壓歲錢還有2000塊。
他提出自己再追加1000塊錢,
剩下的錢要留給媽媽。
又問兒子:「那你想過去哪裡沒有?」
「沒想過。」
「那不行,我們要先設計好路線了再出發。」
於是,他拿來地圖,兩人開始研究路線。
經過認真計算,
3000塊只能供兩人省吃儉用半個月。
兒子一時愣住了:
「可錢花完了要怎麼辦呢?」
他建議:
「我們可以撿垃圾,賣了錢買吃的。
至於住的地方嘛,實在不行還可以睡橋洞。」
說完就要收拾行李。
兒子一聽就傻眼了,左思右想之後說:
「算了,我們還是不出走了吧。」
一場離家出走的念頭,就這樣順利消失了。
試想一下,如果爸爸上來就批評孩子,
孩子離家出走的念頭,恐怕會更強烈。
如果只是站在高處教育孩子要聽話懂事,
卻沒有蹲下來和孩子好好地溝通,
聽聽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的情緒,
那麼,教育是有缺憾的,
孩子終究是孤獨的。
聽過這樣一句話:
用情商經營家庭,一定幸福。
在家裡,什麼才是高情商?
不過是,
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溫柔地引導,認真地溝通,
對家人保持耐心,不隨便發脾氣。
當我們學會了站在家人的立場思考,
很多問題,自然都迎刃而解了。
覺得有用,請【轉發】給家人,
一起創造幸福的家庭。
—— End ——
作者:徐典典,育兒專欄編輯,專注育兒和兒童心理學研究。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