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喜歡吃快餐?在古代他們有自己的「外賣」,連皇帝都愛點

2023-12-16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古人也喜歡吃快餐?在古代他們有自己的「外賣」,連皇帝都愛點

作為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可謂是無人能敵,從古至今,我們都喜歡把最好的食材和烹飪技藝洒脫地結合在一起,任由味蕾在舌尖上翩翩起舞。

就像蘇軾寫的那樣:「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份對美食的執著和對烹飪技藝的掌控,恐怕任何時代的食客都無法望其項背,那麼,在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裡面,我們又何嘗沒有「外賣」呢?

要知道,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要人類還在,懶就永遠存在,外賣,就是懶與美食完美結合的產物,讓我們來聊聊中國古代的外賣文化吧!

古人也愛吃外賣

遠在漢代就有了「外賣」,當時的王莽聽說城中民眾正在遭受饑荒,便詢問左右員外王業實情,王業進城採買了一份當時流行的「外賣」,拿給王莽品嘗,說明這就是城中居民的日常飲食。

王莽也因此相信饑荒的嚴重性,這一細節描寫雖簡略,卻足以說明當時的「外賣」已經初具雛形,成為許多城裡居民解決溫飽的選擇。

到了盛唐,外賣業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日趨成熟,據《唐國史補》記載,京兆尹吳湊曾宴請賓客數百人,卻提前並未準備食物。

吳湊只消付錢下單,短時間內便有大批外賣送達,招待了全部客人,這種「點單即來」的奇蹟顯然是唐代發達外賣業的功勞。

當時的長安城內,酒樓橫街僅有幾步之遙,把酒言歡的客人想來一份夜宵,店小二立刻挑擔前往,須臾之間便將鮮香走起的羊肉餅送到,頗有「秒殺」的味道。

若說唐朝外賣還局限於單店出品,則宋代的外賣業已初具規模,以當時的京城汴京為例,其夜市上多達數百家店鋪,供應小吃、甜品、涼菜等各類美食。

這些夜市點心鋪子更開闢了「預定外送」業務,方便客人提前下單,等待店家配送,當天氣轉涼時,許多客人也樂於窩在私塾或酒肆里,讓外賣小二將炒菜、熱湯等送到跟前。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夜晚的州橋古鎮燈火通明,四處皆是匆忙的外賣小二,或提盒、或挑擔,忙碌不停。

就連當時的皇室也深受外賣風尚的影響北宋的宋孝宗幾乎每日必定會叫來民間的特色小吃,他尤其鍾愛李婆的雜菜羹,以及戈家的甜點,每每都要連聲誇獎。

有次,宋孝宗因貪吃而腹瀉大病,嚇壞了滿朝文武,結果皇帝康復後,依然我行我素,讓御膳房的太監們嘆氣不已。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外賣文化源遠流長,發展歷程與今人別無二致,或解渴餓,或消遣樂趣,外賣小吃始終伴隨著城裡居民的日常生活,這種美食文化早在漢代萌芽,鼎盛於盛唐和北宋時期,為後世奠定下深厚基礎。

宋代酒樓高端外賣,腳店餐館親民外賣

宋代汴京,工商業高度發達,酒樓餐館遍地開花,高檔酒樓被稱為「正店」,共有72家,堪比如今的五星級酒店,專為達官顯貴服務。

正店環境奢華,歌舞昇平,但很少接受外賣單,《東京夢華錄》記載,正店僅為皇室貴族或富商辦宴,不屑於接小單生意。

次一級的「腳店」燒菜館就不同了,面向中產階級,經常提供外賣服務,據記載,腳店會採取「起送價」的模式,比如只點幾個湯圓就低於起送價,所以不予接單,這與今人外賣盈利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低一檔的是「分榮」大排檔,這是最為普通百姓喜愛的外賣選擇——門脂不大,隨叫隨到,保證食材新鮮。

分榮之中,也有不設門店僅靠外賣的「雲店」,每日製作好數種菜式預先裝盒,供學校食堂或府第小姐選購,當時許多市井家庭也懶於做飯,光靠分榮的外賣果腹,可見之發達。

南宋時期,隨著工商業向東南方向發展,臨安也成為了外賣業聚集地,城中小吃店和餐館遍地,臨安市井家家有外賣訂購。

當地婦女甚至懶得下樓做飯,把籃子從窗戶放出,用錢換取外賣食物《夢粱錄》描繪臨安外賣發達的盛景。

到了明清時期,外賣業開始成熟起來,不但單純送餐,還會提供整套宴席打包服務,連坐席順序、歌舞助興、桌前侍候也一應俱全,堪稱餐飲外賣的「全過程服務」,當時社會上還出現「四司人」專門負責宴會外賣,配備齊全,流程規範,主人只需付錢便可。

由此可見,古代外賣業發達程度絲毫不遜於當今,當年酒樓正店不屑小單生意的「高冷」態度,如出一轍,腳店餐館的起送價更是至今外賣盈利的「保命金句」,分榮大排檔對百姓需求的迅速滿足,也可圈點當代外賣工。

宋元明清諸朝外賣發展歷程,實為一部從草創到成熟的創業史!

古代外賣店廣告宣傳的獨特手法

古代外賣店經營者雖然沒有現代的線上APP軟體,但他們也十分重視廣告宣傳,用多種獨特手法吸引顧客關注。

比如端午節到來時,一些賣粽子的店鋪會用粽子擺出許多精美的建築模型,如樓閣、亭子、車等,以此吸引路人駐足。

這些精緻的粽子建築往往色彩絢麗,造型新穎,不僅可以滿足顧客的味蕾,也可以滿足視覺體驗,令人眼前一亮,有的老店甚至會搭起實際的小樓閣,用以擺放五顏六色的粽子,更添熱鬧氣氛。

一些官府出售新酒時,也會使出渾身解數,沿街敲鑼打鼓,行雲流水地進行宣傳,他們配備著鑼鼓樂隊,或是提著大旗引人注目,一路喧囂著來到街市,為新酒做著最好的宣傳,這種宣傳方式不失莊嚴、不失熱鬧,也能讓民眾對新酒一見鍾情。

還有的酒樓老闆在店門口插上鮮花,懸掛精美的錦旗,以示熱鬧,錦旗迎風招展,與花草相得益彰,將老酒樓裝點得燈紅酒綠。

錦旗上往往還會書寫店家的名號、招牌,如「天下美酒在此」等字樣,這些錦旗與鮮花搭配使用,不僅為酒樓平添生機,也讓酒樓在林立的街市中脫穎而出。

此外,一些手藝高超的食品製作商也十分看重品牌建設,總結出許多吸引人的菜品名字,比如「曹婆肉餅」因其製作者曹婆而得名,深受顧客歡迎,曹婆製作的肉餅香、嫩、滑,每一個都恰到好處,老少皆宜。

「宋五嫂魚羹」不僅美味可口,製作者宋五嫂還因魚羹上的心思受到皇帝褒獎,宋五嫂選用的魚肉鮮美,每一絲每一縷都融入了她的用心,讓此魚羹的味道遠超常人。

這些獨特的菜品名稱和其背後的故事,無疑為老店增加了吸引力,一些老店還會在店外掛上「皇帝都愛吃」之類的廣告語,此舉無異於獲得了一個「皇御徽標」,令許多顧客趨之若鶩,老店通過皇室的褒獎,為自己錦上添花,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尤其管用。

可以看出,古代外賣店在沒有現代網際網路技術的年代,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營銷方式講究實物展示、音樂吸引、故事包裝、符號傳播等,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些手法為後世提供了許多借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138710faf1e5a5418e1538989dd1b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