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來看看700年的鐵飯碗

2023-08-06     壹讀

原標題: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來看看700年的鐵飯碗

不具挖俑資格的壹讀君 丨 彤雲 張藝

你相信世界上有這樣一份職業嗎?持續時間之長,預計還需700年才能完成,不僅能解決你的就業問題,不用擔心失業,就連子孫後代10代人的就業也順道一起解決了。

還真不是開玩笑,這份工作就是去西安挖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1974年發現至今,已經挖了將近50年,現在挖掘工作仍在持續,每天都有新發現。媒體報道顯示,兵馬俑一號、二號坑全部挖掘或需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引髮網友感慨。

網友們紛紛表示:挖兵馬俑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那麼兵馬俑為什麼這麼耐挖,真的還要再挖700年嗎?

兵馬俑規模之「大」

兵馬俑的規模有多大?約等於78個故宮。

作為全球矚目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在規模及數量方面必有過人之處,不然怎麼配得上「秦始皇的1比1等身手辦」稱號?

而安放這些「等身手辦」的秦始皇帝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帝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長達39年,用工多達70餘萬人次,總面積達 56.25平方千米,是故宮總面積(0.72平方千米)的78倍。

秦始皇陵包括陵園主體和陵園外圍,主要包括大型地面建築遺址、動物陪葬坑、修陵人墓地等。兵馬俑坑位於陵園外城之外的東側,由排列有序的四個坑組成,其中四號坑未建成,已建成的一、二、三號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

工作人員根據密度推算,預計一號坑的陶俑、陶馬約有6000多件,構成車兵、步兵大型方陣,再結合二號坑、三號坑的步兵、騎兵、戰車及指揮機關等,共同構成秦始皇的衛戍部隊。

那麼,兵馬俑現在挖掘到什麼程度了?

秦始皇陵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號坑占地面積約14260平方米,已發掘其三分之一;二號坑占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目前已發掘其中的五分之一。兵馬俑一二號坑全部發掘或需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今年1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發布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共清理包括陶俑220餘件,陶馬16匹;戰車4乘等共計近千餘件(組)

而目前秦始皇陵的挖掘進度,僅為整個皇陵的3%,連陵園的外城都沒進。

根據中國古代陵墓的排布規律,越靠近核心位置的地位才越重要。因此,英姿颯爽的兵馬俑只是「邊緣人物」,進入皇陵內的人形陶俑則稱為「文官俑」,可能有秦始皇的三公九卿。

既然兵馬俑這麼多,那為何不加快挖掘速度,一氣呵成地挖完,反而挖得這麼緩慢呢?

兵馬俑挖掘之「艱」

挖兵馬俑或許不難,但在不傷害兵馬俑的前提下挖兵馬俑就很難了。

由於兵馬俑極易「見光死」,導致我們見不到兵馬俑的「本來面目」。雖然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灰頭土臉」,但人家原本是有顏色的。

在1974年考古學家第一次挖掘秦陵時,對兵馬俑尚缺乏認識,只能眼睜睜看著陶俑的表皮顏色因接觸到空氣氧化退去。當時,考古人員數量有限,所用設備也比較簡陋,無暇顧及很多細節,出於對兵馬俑的保護,只能暫停發掘工作。

十二年之後,兵馬俑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啟動。挖掘進行了一年多,因一個屬國家一級甲等文物的高級軍吏傭頭失竊而被迫暫停。而其餘兵馬俑的表土已被揭開,只能用土回填掩埋並加蓋塑料布保護起來。

直到2009年,在「保護與發掘同時,展出與發掘同步」的模式下,才開啟了第三輪發掘。隨著「覆網膜回貼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兵馬俑的色彩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覆網膜回貼技術:主要針對出土時彩繪粘連在泥土上的陶俑。在陶俑下方加上一個絲網,目的是把泥上的彩繪托住,讓彩繪反粘到絲網上,然後把絲網按照部件的形狀加固完成以後,再清理泥土附著物,清理之後把完整保存的彩繪層回貼到原始的陶俑上。

除了色彩易氧化,由於長期埋在地下的兵馬俑還受到塌陷、洪水浸泡、出土前後環境劇烈變化及人為破壞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外殼」老化並失去韌性,乾燥時極易破碎、剝落,使發掘工作極具挑戰性。

兵馬俑的「脆弱」也使挖掘工具的使用受到限制,只能人工挖掘。一般使用手鏟、鐵鍬、鋤頭、軍刀等工具挖掘,但在接近陶俑時,則需改用手術刀片、簽子等特殊工具了。

工作人員的「特殊工具」可不止兩三樣,包括一套醫用51件套的手術器械,外加竹籤、竹片、鋼針、脫脂棉吸耳球、除塵器、放大照明燈、顯微鏡、醫用微型鑽、蒸氣清冼機、超聲波清洗儀、各種雕塑用刀等等。

兵馬俑的「十八般武器」

而兵馬俑挖出土還不算完,後還面臨一項重要工作——重組、修復。

很多出土的陶俑都是「零部件」形式,需要工作人員長時間的手工「拼裝」,才能恢復成最初的樣子。

所以就算挖得夠快,重組和修復也趕不上挖的速度。

兵馬俑修復之「難」 重組、修復是個技術活兒。

兵馬俑保護修復技術流程|圖源:參考資料[6]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蘭德省先生曾介紹,簡單來說,秦俑修複流程一共十個步驟,且每一步都要求很精細:

提取殘片、現狀記錄、病害調查、檢測分析、制定方案、保護修復、繪圖、留觀、建立保護修復檔案、歸還文物並辦理藏品登記號。

整個流程的第六步「保護修復」,是將兵馬俑從殘片變為整體的核心步驟,包括清理、彩繪加固、製作工藝記錄、拼對、粘接、補全6個環節。其中光「清理」50多件殘塊,就需要十幾人耗費兩三個月才能完成。

完成了殘片「清理」只是第一步,需要採用秦俑彩繪保護技法對彩繪進行「加固」,增加生漆層與陶片的粘接力、穩定生漆含水量最後用食品級保鮮膜包裹,而這道程序至少需要一周時間。之後用相機和顯微鏡「記錄陶俑的製作工藝「、「拼對」檢查殘片,才到「粘接」一步。

由於兵馬俑都是1:1還原真實人的身高及各部比例大小,因此需要進行「二次製作」,復原兵馬俑原型。

兵馬俑的「二次製作」是使用塑模結合的方法,以塑為主,首先用泥塑成俑的粗胎,經過二次復泥加以修飾和刻畫細部。軀幹部分則是採用手塑,在頭、手臂、軀幹分別製作完成後,再組裝為完整陶俑。

目前一號坑出土的兵馬俑最多,全部發掘後預計將有6000餘件。從兵馬俑發現到今天49年,秦俑修復師更迭已經至少三代,截至2018年,拼好的也只有1300多個,只完成了總量的六分之一。根據陝西省文物局最新發布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等多項重要考古成果,目前秦陵博物院新修復兵馬俑140多件。

另外,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兵馬俑的挖掘及修復工作也不是全年無休進行。秦俑遺址所在地位屬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每年11月至次年三月溫度較低,粘合劑不易粘接,這幾個月就不適合修復工作,而七八月溫度較高利於粘接,卻不利於修復師長時間工作,濕度太小也不利於修復。

綜合對兵馬俑的保護挖掘修復和人的身體健康,一年中最佳的修復時間只有4、5、6、9、10月這五個月。

兵馬俑從最初殘肢斷臂、支離破碎到我們今天看到的一排排、一列列整裝待發的兵馬俑群實屬不易。

與其說兵馬俑「耐」挖,不如說兵馬俑「難」挖。

然而,「難」挖的兵馬俑不一定真能挖700年。有文物局工作人員指出:說「兵馬俑還要挖700年」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兵馬俑的每次挖掘都要經過國家文物局審批,不適宜以時間計算。

不過從兵馬俑挖掘、修復的複雜程度看,是足以成為咱們這代人的「鐵飯碗」了。

那麼,你有沒有一雙能端「鐵飯碗」的巧手呢?

參考資料:

[1]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園相關問題研究[D].陝西:西北大學,2007.

[2]趙爽.秦始皇帝陵開發與保護的法律建議[D].甘肅:甘肅政法大學,2019.

[3]杜林.秦始皇帝陵園的建構與營造理念[D].吉林:東北師範大學,2011.

[4]三代兵馬俑考古人講述三十五年挖掘史[N].科學大觀園,2009(19):36-37.

[5]蘭德省.淺談兵馬俑的修復[J].文博,2001(05):72-75.

[6]蘭德省,王東峰,孔琳.秦俑一號坑新出土兵馬俑保護修復報告[R].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4:403-417.

[7]西安發布:從殘片到威風凜凜的戰士 陝西的秦俑是如何修復的?

[8]央視新聞客戶端:一問到底|如何復原兵馬俑「彩繪」真面目?

星標一下,我們永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 | 涿州男子夜間要求救援為何被拒?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UR試衣間要用「死亡頂光」?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0e1a84d6a0a9d54e107ab345c42dd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