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女人寫書,書中的一個章節為《王的女人》,那麼,日常生活中,她面對老公是否都處於仰視的角度呢?畢竟「王」的地位是很高的。
朱迅,聞名遐邇的央視主持人,現在儘管不怎麼出來露面,但江湖始終有她的傳說。
她寫的隨筆集,書名叫《阿迅》。
阿迅是老朱家的三丫頭,從小就有定力
朱迅這個名字很正式,也很中性。成名後她一貫示人的形象,是大波浪的髮型,親和明媚,用現今流行的說法,她的面貌就是「國泰民安」型。
她生於北京,祖籍蘇州。阿迅,軟軟糯糯的稱呼,骨子裡不乏北京大妞的格局。
阿迅的父親是新華社記者,常年被派駐在國外工作。阿迅和兩個姐姐跟著母親和姥姥生活。三姐妹淘氣非凡,時常讓大人頭痛。
小孩子活潑調皮,只要不屬於「多動症」,基本都預示著能力超群。在成長的過程中,專注於某一強項的訓練,未來有望成為領域內人才。
阿迅在初三暑假時,被選去擔任中央電視台《我們這一代》的小主持人。彼時,她的父親被派駐香港,母親獲准隨行。
家裡沒有人來看她的第一次「觸電」,她突然好想媽媽,沒忍住拉著幕布哭得唏里嘩啦的。指導老師急得一腦門子汗。
當開場鈴聲響起後,只見阿迅扯過幕布將鼻涕眼淚抹乾凈,笑容燦爛走到幕前。
這就是天賦。成為一名素質過硬的主持人,年紀尚小的阿迅,已經初顯端倪。
與史可、馬羚一起出演《搖滾青年》,十五歲的阿迅是影片中陶金的女朋友小小
「她的眼裡有東西。」導演田壯壯慧眼識珠,將本來是陪大姐去試戲的阿迅拽入《搖滾青年》劇組。
阿迅有些懵。她年方十五,出生於書香門第,除了性格活潑好動,一直是乖巧女孩;片中小小芳齡二十,叛逆,前衛,跳霹靂舞,談戀愛。她與小小几乎沒有共同之處。
阿迅硬著頭皮學習跳霹靂舞,沙寶亮是教練。在規定的期限內,她搖身一變,成為了符合角色要求的霹靂舞女孩。
如果阿迅就此進入影視圈,她的成就不會低。能認真踏實地去完成既定目標,再加上天賦,祖師爺是非常樂意賞飯吃的。
眼裡有渴望的阿迅為拓寬視野,高中畢業後,去往異國求學、歷練,後來成為一名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洲大地,國門打開了,許多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去往海外留學。
初到日本的阿迅爭分奪秒學習日語,前期已經在那裡的大姐和二姐對她照顧有加。
阿迅獨立意識很強,為了掙學費和生活費,利用課餘時間去打工。
她應聘去做清潔工,每天要打掃廁所從大樓的一層到十八層。上崗前受訓,主管示範完畢,用紙杯在便池中舀起一小杯水,一飲而盡。
她按照這樣苟刻的清掃標準,踏實去干,卻受到日本同事大媽的擠兌,更不能忍的是來自闊太的輕侮。
她辭去這份工,應聘到一家料理店洗盤子,遇到的合作夥伴很友好,大眼晴、齊劉海的她第一天就被夥伴們起了暱稱叫「芭比娃娃」。
儘管幾乎成為了「廚寵」,但阿迅並不持寵而驕。兢兢業業的阿迅有一天被店長通知可以去前廳端盤子了,她感恩也好開心,跑堂就意味著漲工資和練習口語的機會更多。
兼顧上課和打工,每天她的睡眠時間只有四小時。嚴重睡眠不足讓她的健康有了隱患。
當她通過語言關有資格考大學時,被診斷出身體里長了腫瘤。因為必須做手術,錯過了公立大學的考試日期,出院後,阿迅不得已,只能報考私立大學。昂貴的學費迫使她拖著大病初癒的身體繼續去餐館打工。
自己選擇的路,不能半途而廢,無論如何都要堅持走下去。
孫中山和魯迅都到日本留過學。日本侵略過中國,但那是日本帝國主義犯下的罪行,與善良的普通民眾無關。
大三時,阿迅在電視台做《中國語講座》的節目主持人。日本人的認真勁讓她欽佩。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學中文,節目現場追著她反覆問:「吃飽了嗎」和「吃好了嗎」究竟有什麼區別?眼裡的執著讓她感動。
一名高中生無意間看到了《中國語講座》,被優美動聽的發音吸引,此後一直跟著學,後來報考了中文系,給她來信,訴說緣由,感謝她讓自己愛上中文、愛上中國,並表示大學畢業後最大的願望是到中國北京去謀求發展。
從底層做起,砥礪前行,感知到普通人的素質和情懷,同時也體驗到職業成就感,這一時期的阿迅苦中有甜,積累著底縕。
職業生涯與收穫愛情
努力、素質優的阿迅,受到圈內頂尖經濟公司的青睞,對方主動找她簽約,將她包裝成職業主持人。
阿迅每次出場享受的是明星一樣的待遇。電視台舉辦《亞洲歌壇》歌會直播,她被高層欽點做直播主持人。
經過香港、上海兩場歌會的歷練,再到北京這一場,她已經能輕鬆應對。這一場,與她對接的是朱軍。
這也是她和朱軍的第一次搭檔,兩人配合默契。這次她也見到了陶金,後者對她說:人生如夢,轉眼百年。小孩兒,你記住兩個字——珍惜!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霜。人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珍惜自己,珍惜所有值得珍惜的人和事。
匆匆十年間,阿迅在日本勤工儉學,做主持人,拿到碩士學位,期間還去劍橋遊學,她的眼界和學識一起增進著。
十年後,發展很好的她決定回到母親身邊。母親需要她的照顧。
事業上,一切從新出發。彼時,中央台《正大綜藝》正好招聘新人,阿迅憑藉自身優勢脫穎而出,以第一名成績被錄取。作為外景主持人,她跟隨攝製組奔波在世界各地。
正式加入中央台後,阿迅的主持風格和中文台詞水平暫時未達到綜藝現場出鏡要求,她在台內做內勤,每天忙忙碌碌的同時虛心學習。
終於,她以嶄新的颱風和字正腔圓的口播出現在觀眾面前。中央台的這張新面孔很快讓全國電視觀眾記住了。
事業上有了突破,屬於她的愛情也即將來臨。
陳道明對阿迅說:身邊沒有男人的女人相當於半個失業者,接下來你最重要的工作是找個好男人。
2003年,「非典」肆虐,時年六十七的鐘南山院士是風口浪尖人物。中央台記者王志在電視上對鍾南山做專訪。
厚厚的嘴唇,深深的酒窩,近視眼鏡片下閃爍的是智慧的光芒。電視上正在做訪談的王志俘獲了阿迅的心,接下來將成為她的真命天子。
王志向鍾南山拋出一個又一個犀利的問題,終極問題:——什麼是政治?——救人才是最大的政治!鍾南山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是病人的救星,也是圈內的槓頭;是勇士,也是頗有爭議的人物。
在時隔二十年後的今天,不管那場訪談還能有多少人記得,阿迅是永生難忘的。
……
沒有婚禮,沒有鑽戒,穿上條紅褲子,阿迅就成了「王的女人」。
領證的第二天,阿迅提個箱子,悄悄搬進了王志不到40平米的出租屋。
不管之前的境遇是多麼驚心動魄,王志像大山一樣厚實穩重的肩頭扛起了阿迅的愁與憂。
之後的歲月,他們如尋常夫妻,漸漸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阿迅敬王志,因為他像老人一樣思考;阿迅愛王志,因為他像孩子一樣大笑。
她是王太太,她也是和她的「王」並肩站在一起的王后。共同進步,無懼人生征途上的風霜雪雨。
所謂愛情,青蔥年華時,男子陽剛,女子柔美,彼此看對眼,兩情相悅配成雙;當年華老去時,相扶相持,白首不離。男女雙方陷入愛情時,總是向對方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這不作數的,只有最不堪甚至老邁醜陋的一面,都能被對方包容,才是真正的愛情。而這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很難說不是一種最好的親情。愛情中可能有背叛、有逃離,而親情是血脈相連的關係,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是彼此一生的相依相伴。
阿迅懷孕時,肚腹隆起,她想剪腳趾甲,夠不著,王志拿起指甲刀,扳起她的腳丫,湊近自己的臉,一點一點開工。每使一下力,阿迅的心也會跟著顫一下。
阿迅的父親有腳氣,上了年紀的父親大腹便便,有時偷懶不洗腳,母親戴著老花眼鏡捧著父親的臭腳修剪指甲,溫柔又細緻。
所謂愛情,就是這樣的場景吧。人啊,一天天老去,有愛人在身邊,就是最大的福氣。
(坊間傳言朱迅與王志的婚姻已破裂,無論是真是假,曾經是真的伉儷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