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郭沫若李叔同謝無量的書法不服氣?你真覺得你也能寫上來嗎?

2023-12-04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對郭沫若李叔同謝無量的書法不服氣?你真覺得你也能寫上來嗎?

這幾天寫了幾篇有關郭沫若、李叔同及謝無量書法的文章,發表後各位網友的留言評論眾多,這些評論有的令人深感佩服,感嘆網友之中深藏有高人,他們對書法藝術的理解既專業又深入,其點評句句都能說到點子上。

但也有一些網友的留言令人略感驚訝,比如,有網友認為郭沫若的書法與農民歌手大衣哥一個水平,還有人評論說,李叔同與謝無量的字,不如農村集市上寫對聯的,甚至有人留言說,他們的書法也就是小學生的水平。

李叔同早期書法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人從出生就在漢字文化圈中成長與受教育,所以,人們多多少少對書法知識都有一點了解,很多人對書法也比較感興趣。在評論名家書法時,都在自已的欣賞能力層面上,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品評藝術,因為欣賞的角度不同,欣賞水平也有高低差異,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完全是正常現象。

對一個人的書法水平的評價存在各種看法,對其到底是好是壞有時拿捏不准,這種情況時有發生,不要說我們這些普通的書法愛好者,就是對那些在書法藝術領域見多識廣的專家學者們而言,對一幅書法作品的評判,有時也會產生爭議,也會有認識上的盲區。

郭沫若題《中國銀行》當年,在籌備全國第一屆書法展時,對謝無量先生的書法是否應當入展,就產生了非常大的爭議,有人說看不出謝無量的書法的出處,看不到其有什麼傳統功力,認為他那歪歪扭扭的字如無源之水,似沒有練過字的孩童的信筆塗鴉,如果謝無量真有傳言中所說的那麼好的書法功底,那應用他的一些臨摹之作加以證明。後來,是啟功先生力排眾議,對謝無量書法中的「碑帖交融,求稚求拙,奇趣盎然」的藝術境界大加讚揚,全國的書法愛好者才能夠得以欣賞到謝無量那與眾不同的書法藝術。

謝無量書法我們在評論一幅書法作品好不好時所產生的爭議,主要是源於我們對美的認識不同,源於我們的衡量標準不一致。當然更與我們自身的欣賞水平有關。在衡量郭沫若、李叔同、謝無量的書法時,如果我們能用一套大致統一的標準加以對照,那我們就不難得出一個讓大家都能認可的結論。

其實,在書法藝術中,這樣的標準是存在的,我們在衡量一幅書法作品,在評論一個人的書法水平時,無外乎用是否具備較紮實的書法功力,是否對傳統經典有所傳承,是否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以及是否有創新發展,具有自已的風格等方面來衡量。

謝無量書法我們用這些標準去對照衡量郭沫若、李叔同和謝無量的書法,就應該得出非常清晰的結論。

在對傳統經典的學習上,郭沫若與李叔同、謝無量都下過很深的功夫。他們都具備較為紮實的傳統書法根基,他們書法自我風格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對傳統書法精華養分充分吸取之上的。

郭沫若早期對歐陽詢、顏真卿的楷本下過功夫,對北碑也有過臨習。郭沫若在草書上對孫過庭的《書譜》鑽研尤深,這一點在他1940所書的《寺字韻七首》中,可以清楚得見。郭沫若的行書和行草書來自於他對所學楷書與草書的融合,來自於他對書法藝術的自我理解。

郭沫若顏體楷書題名郭沫若的書法能夠常常被人提起,不是因為他曾經擁有的地位與影響力。許多年已經過去,早已物是人非,郭沫若的書法因氣勢與才情而得到認同,其神采與氣質,更是令觀之者每每感嘆他那超群的藝術天賦。古人有云:

「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於古人。」

郭沫若的書法正符合此理。

郭沫若是現代文化史上少有的通才,他在文學、歷史、考古與文字學等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書立作成果頗豐,被稱為一代文豪。他那傑出的文化綜合素養在近現代文人學者中,少有比肩者,他的書法得益於此,擁有很深厚的字外功,其藝術水平與豪邁氣質,遠非什麼大衣哥之流能夠相提並論的。

郭沫若題《中國書店》謝無量的書法在民國時期曾經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的小字行書尤佳。其結字自然天成,用筆如行雲流水,不拘於法,融深厚功力和文化修養為一體,其盎然的情趣於自然的揮灑間顯露。

謝無量對魏晉六朝的碑帖下過苦功,他的書法中處處都有鍾繇、二王的影子,但謝無量卻不甘心蟄伏在傳統經典之下,他摒棄了二王書法技法中的「熟」和「巧」,以「生」和「拙」取而代之。謝無量還曾對《張玄墓誌》與《瘞鶴銘》多有學習,他的書法在廣學各家之法後,不甘心做他們的奴隸,於融會貫通之中,創立了自己的風格。

謝無量書法欣賞李叔同的「弘一體」,僅看其表象就失去了意義,因為「弘一體」既沒有什麼筆法上的高妙之處,在結構上也沒有絲毫奇巧,章法上也取順其自然之勢,一切都是文字原生態的樣子,但「弘一體」的思想及藝術境界卻絕對深邃高遠,要想領悟其內涵,就要多了解它背後的故事。

李叔同「弘一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的內涵極為豐富。評價書法作品,絕不僅僅只是單純從筆法、結字、章法這些純技術性的方面來衡量。

在中國書法評價體系當中,評價一幅書法作品往往會與書者的時代背景、人生境遇、精神內涵、思想境界、人品學識等很多因素相關聯。

所以,我們欣賞「弘一體」時,應當儘量深入一點,因為「弘一體」產生的背景與《蘭亭序》、《祭侄文稿》這些經典之作雖然截然不同,但卻同樣足夠精彩,同樣令人感嘆。如果我們只是從表象進行簡單評價,未免失之膚淺。

李叔同書法我們評價別人的書法,一定要對其學書經歷多加了解,要謹慎客觀,切不可只是看幾眼作品就妄下斷語,甚至脫口而出某某不如小學生這樣輕蔑的評語。因為有可能你認為的人家之短,恰恰卻是人家之所長,是人家所努力追求的藝術境界。你的欣賞水平有時會對你做出正確評價產生阻礙。當你說出不過如此,發出「這字我也能寫,但因為我沒有名氣,寫了也不被認可」的感概之時,也應當同時記得「一看就會,一寫就廢」,這個揶揄。

李叔同書法筆者參加過中書協和省書協的書法集訓班,切身體驗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的內涵。在書法界有一句話很流行,這句話就是「用作品說話」。千言萬語不如你的作品有說服力。一個人才華橫溢,學識深厚,見多識廣,在書法藝術上有廣泛的實踐經驗,而另一個人普普通通,甚至很少拿起毛筆,誰更有說服力,不用說也顯而易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0c37d813de2caa24be4f4af74226c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