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城規一等獎作品合集

2023-02-24     UniDesignLab

原標題:2022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城規一等獎作品合集

2022 The 13th YUANYE AWARD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UrbanPlanning First Prize WorksCollection

2022年11月5日,第十三屆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複審會線上舉行,一二三等獎隨之出爐。今年參賽作品更多聚焦社會現實問題,充滿面向未來的創新之處,現將城規一等獎作品展示如下。

On Nov 5, 2022, the review meeting of the 13th YUANYE AWARD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as held online, and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zes were announced. This year's entries focus more on social display issues and are full of future-oriented innovations. Some of the entries are shown below.

城市設計主席

丹尼斯 ·法蘭齊曼

President of the Jury for the Urban Design Awards

—Dennis Frenchman

麻省理工建築學院副院長,城市設計和規劃終身教授,世界銀行行長人居環境高級顧問,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顧問,美國塔科瑪法蘭齊曼(TFUD)高級合伙人、首席設計師。

Associate Dean, MI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enured professor of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Senior Adviser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World Bank on Human Settlements

Consultant of 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Future Urban Design

Senior partner and chief designer of TFUD (USA)

城市設計副主席

彼得·希思

Vice President of the Jury for the Urban Design Awards

—Peter Heath

英國城市學院院士,阿特金斯集團全球董事、城市設計總裁。

Academician of The Academy of Urbanism UK, Atkins Design Director

作品一

《N×A超體 · 永續生長 ——基於人地互動協同與生命智慧升維的泉州市後渚碼頭生態實驗區城市設計》

N x A super interaction · sustainable growth -- Urban Design of Houzhu wharf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area in Quanzhou based on human - earth synergy and life wisdom upgrading

榮獲獎項:城規組課程設計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人工與自然的進退關係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議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洛陽江流域生態實驗區的泉州後渚港,它的發展經歷了從「人力渺小」到「人定勝天」的自然體、均衡體和人工體三個時期。

在知識與觀念飛速發展的時代,技術使用是人類在時間節點上一次新的選擇。智慧的使用技術,其「超越時空」的性質會為我們走近自然帶來便利。在新時代後渚港不是自然(Nature)與人工(Artificial)的「混合體」(+)而是「互動體」(×),是人與自然的鮮活港灣,是人工與自然的超級乘法,是人地互動協同、元技術監測調控、時間動態演化和智慧傳播交流的「N×A超體」。

主席評語:

Within an impact overall scheme, there is a clear logic spreading through the entry from the concept of 『Super Interact』 t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eso and micro units, revealing the participant’s mature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 abilities by integrating elements of natural ecology,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etc.

Although there is a slight lack of understandings of industrial site, especially the one of wharf which in an incoherent design technique to make the 『Super Interact』 concept at an utopian stage at long last, it is still an excellent student entry.

整體方案構思比較有衝擊力,從「超體」的概念,到中微觀單元的表達,都十分清晰。通過整合自然生態、工業遺址等要素,體現了比較成熟的綜合設計能力,提出的城市單元概念,也比較有想像力。

稍有缺憾的是,對於工業遺址,尤其是碼頭類型的工業遺址認識不夠充分,對於其處理過於碎片化,也是的「超體」這一概念過於理想化。然而,瑕不掩瑜,仍然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作品。

麻省理工建築學院副院長,城市設計和規劃終身教授 

丹尼斯·法蘭齊曼(Dennis Frenchman)

專家評語:

方案針對當前人類城市建設開發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對立與思考,通過梳理歷史上師法自然的智慧,創造性地進行自然與生活價值觀的思考,提出基於人地互動協同的碼頭生態試驗區的城市設計方案,提出針對性的產業策略,並利用數字化技術升維智慧管理,達到永續生長與發展的目標。概念新穎,思考深入,設計連貫整體,成果表達深入,形成了整體化的規劃與設計體系。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 李春青

作品二

《時光鏈·未來境——重慶九龍半島更新城市設計》

Chongqing Jiulong Peninsula renewal urban design

榮獲獎項:城規組畢業設計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九龍半島,重慶主城唯一擁有6公里長江江岸線、270度灣景的待更新區。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道關口,濱江島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半島凸顯了世界上許多濱江城市共同面對的議題,包括棲息地喪失、生態退化、城市韌性和江城關係等。

重慶港歷最大貨運碼頭的興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的建成通車、重慶第一座火力發電廠的大力生產,半島見證了新中國工業建設之始。四川美術學院的遷建引領藝術潮流,吸引著懷抱夢想的黃漂遷居半島,尋夢川美。隨著退二進三的產業轉型與川美搬遷,面向「後人類」、「後工業」、「後川美」時代特徵,如何織其野、塑其魂、煥其藝?

規劃以生為基、以文為魂、以藝為元,發展模式從傳統以陸地為核心轉向以江灣為核心;以人居為底、以交通為骨,打造城市更新下人人共享、互聯互通的半島生活。下島依託鐵軌遺址形成一條時光軌鏈串聯濱江空間,濱江綠脈向中上島滲透;中島依託川美構建無界川美美術花園,通過藝術生產、交流、服務作為半島發展動力芯,聯通多個「藝術元件」,藝創環境向下島滲透,使工業遺產煥發獨特魅力。通過塑生境、興文境、創藝境、享樂境四大策略重新構想半島未來山水境,煥活詩意浪漫氣質,共享煙火閒適生活。

以綠為底,就勢織野,濱江灣規劃以生態單元為概念設計,劃分小尺度城野單元與細胞單元類型,單元生於綠林、歸野自然,為生物棲息與遷徙預留通道。單元內試點新型能源技術與海綿措施,可持續發展。

在城市設計導則控制下,根據資源稟賦與發展潛力,劃分多個島嶼片區,進行詳細城市設計。

專家評語:

該方案是一個非常系統和全面的城市更新設計。從文化、產業、生態和人居四個方面開展了較為詳細的現狀調查,針對棲息地喪失、生態退化和城市韌性不足等現狀問題,提出了塑生境、興文境、創藝境和享樂境的四大設計策略,並開展了總體城市設計和兩個片區城市設計,以及空間體驗活動策劃。設計內容豐富,方案兼具科學性和創新性。能維護重慶九龍半島復合生態系統的健康安全,保障其綠色基礎設施的生態服務功能,對其他城市的濱水區也有積極的借鑑價值。

——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 李博

作品三

《浮丘——後疫情時代下的插入城市系統》

Inserting into the urban system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榮獲獎項:城規組未來城市與綠色基礎設施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彼得·庫克領導成立了「建築電訊派小組」。其中,由彼得·庫克本人提出的「插入城市」和「行走城市」,以及提出的「立即城市」給人們留下了啟示,影響至今。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人們被迫接受居家隔離,生活與活動軌跡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西關傳統開放式街區中,這些改變帶來的矛盾顯得更為強烈。開放式街區沒有明確的邊界、外來人員複雜、配套設施與居民活動的需求。這些與疫情所帶來的封閉性的要求的矛盾,讓我們在借鑑「建築電訊派小組」理論的基礎上,以自動販賣機為概念原型,提出了「舊城浮丘」的方案。「舊城浮丘」是一個老住宅街區中插入的新系統,通過四種形式組成,由小範圍到大範圍分別是:模塊化家具,多功能可摺疊模塊化空間,空中連廊,運行大框架。這些將通過手機app提供線上線下的聯動,最終實現將位於地面的完整的公共空間功能賦予位於屋頂的分散公共空間的目的。基於此方案,我們希望可以實現配套設施的便利性和個性化、為老城開放性社區提供社區軟邊界、加強社區凝聚力,為未來城市打造更好的人居環境。

主席評語:

The understandings and experiences of urban space and communities have been vastly changed due to the covid-19 and China's particula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ies. The coherent and complet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has been dissevered by those anti-epidemic measures somehow.

This entry reconstructs the urban space to characterize an unconven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within a design scheme of romanticism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which would be commendable under this background. Moreover, this entry is emerged as the first prize of this group by its appropriate and logical interpretation.

新冠疫情的爆發,和中國特有的防控政策以及城市治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於城市空間和社區的認識和體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去連續、完整的城市空間體系,因為各種手段的疫情防控,正在被割裂得支離破碎。

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提案通過一種積極的態度,用一種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一種另類的「綠色基礎設施」,對疫情常態化時代的城市空間進行了重構。這一態度值得讚許。與此同時,方案的整體表達清晰而恰當,是同主題方案中的佼佼者。

麻省理工建築學院副院長,城市設計和規劃終身教授 

丹尼斯·法蘭齊曼(Dennis Frenchman)

副主席評語:

A stunning review of human history in images of architectural theori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ets out a multi block megastructure and new high-level infrastructure of utilities, framing and servicing human scale buildings and networks below! This is an exciting alternative to the many proposed conventional city futures predictions, that seek ever-higher buildings and more complex infrastructures and technologies.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and colours help describe both elements of the outer envelopes of new innovative infra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frames, but also focus on the human scales and the small details of high density living. The staircases, (presumably with accessible lift alternatives) and networks of small walking networks with variations of complexity and levels from ground to upper stories, update those that have evolved in many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Many of these past developments came with risks we still experience today. This entry indicates some solutions to safety, to balance the needs of affordable accommodation. The illustrations of module options and examples of uses and facilities help to demonstrate flexibility and traditions which can be seen as reinforcing aspects of varied communities in harmony. Conventional perimeter and internal and below ground vehicle needs and access of the present are already changing in cities as part of climate, low carbon energy changes and health and well-being issues. This presentation of a future city may be a part of solutions and a useful reminder for developments.

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建築理論圖像,對人類歷史進行了令人驚嘆的回顧,展示了一個多街區的巨型結構和新的高級基礎設施,包括公共設施、框架和服務人類規模的建築和網絡!這是許多傳統城市未來預測的一個令人興奮的替代方案,這些預測尋求更高的建築和更複雜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藝術表現和色彩有助於描述新的創新基礎設施和結構框架的外層元素,但也關注人類規模和高密度生活的小細節。樓梯(可能有無障礙電梯替代方案)和小型步行網絡網絡,從地面到上層,其複雜程度和水平各不相同,更新了世界各地許多城市的發展。過去的許多發展都伴隨著我們今天仍在經歷的風險。本條目指出了一些安全解決方案,以平衡負擔得起的住宿需求。模塊選項的插圖以及使用和設施的示例有助於展示靈活性和傳統性,這可以被視為加強不同社區和諧的方面。作為氣候、低碳能源變化以及健康和福祉問題的一部分,目前城市的常規周邊、內部和地下車輛需求和通行方式已經在發生變化。對未來城市的介紹可能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也是對發展的有益提醒。

英國城市學院院士,阿特金斯集團全球董事、城市設計總裁

彼得·希思(Peter Heath)

專家評語:

以具有想像力的手法,在城鎮建成區中插入一套可選擇的屋頂公共空間構架,為傳統南方狹小逼兀的建成空間提供了靈活而具系統性的活動場所,巨型構架與傳統建築結合、碰撞出新特色空間,更提供了一個多樣化生活方式的載體,以應對未來城市的多種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在理論研究、對象選擇、靈感和方案的互動、方案設計和表達等方面均較突出。

——上海營邑城市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總工、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專家 曹暉

作品四

《第2次發電計劃——低碳理念下的鑫源熱電廠後工業景觀更新設計》

The second power generation plan -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newal design of Xinyuan Thermal Power Plant under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榮獲獎項:城規組城市更新與社區治理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場地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面積約22.3公頃。場地原為崑山鑫源熱電廠,但以燃煤為主要發電方式的熱電廠產生的污染影響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決定搬遷。

針對場地污染嚴重、建築功能缺乏、場地脈絡亟待延續、與周邊區域聯繫缺少的四大問題,我們提出「第2次發電計劃的理念,希望通過「發電」這個代表場地脈絡的重要策略,完成場地低碳轉型的目標,並且為區域注入活力。設計策略分為遺蹟、生態、產業等的二次發電,不僅解決場地原有生態、建築改造的問題,也延續原有熱電廠記憶,不僅保留原有燃煤發電遺蹟,也引入新能源發電技術,進行產業的轉型升級。

我們希望通過第2次發電計劃,保留以往用「電能」帶動區域發展的記憶,用「景觀」再次為區域注入活力!

專家評語:

作品以「第二次發電」為理念,探索更新與煥活崑山已停產的鑫源熱電廠的低碳再生路徑。基於充分的場地現狀分析和低碳發展策略辨析,方案嘗試以遺址更新、生態修復、產業活化來帶動區域整體復興,通過低碳建築改造、多元設施供給、廢棄材料利用、生物質能供應、工業遊覽體系建構等復合舉措,實現文化鑫源、生態鑫源、活力鑫源牽引下的區域「二次發電」,即場地能量再生。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唐燕

作品五

《浮家泛宅——沿海疍民聚落景觀規劃設計》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astal Dan people settlements

榮獲獎項:城規組城市更新與社區治理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設計場地位於中國福建福州,閩江下游地帶,是疍民人長期生活的區域。本設計從疍民的水上生活入手,探尋疍民文化與河流的關係,感受歷史進程的慈悲。

疍民文化經過多年的演變,從開始的歧視轉變為如今的認同,如今擁有許多非遺文化,比如鹹水歌和特有服飾等,能體現當地疍民生活方式的文化特色與歷史傳承。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河流遭到污染與破壞,魚群的減少使得疍民的水上生活方式逐漸消逝,漁船逐漸減少,疍民逐漸搬遷到岸上居住,伴隨的疍民非遺文化也難以存留。

主席評語:

The entry states its design strategies in both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s based on sufficient site study, folk cultures and local lifestyles. The urban regeneration and community creation are driven by the top-down thinking in system and down-top thinking in production. Therefore, this project creates a sustained path toward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for Dan settlement withi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through a time dimens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water system of future Minjiang. Meanwhile, three types of 『city-water』 space for different functions of residence, industry and public are created by outlaying the significant scenes in the master plan.

該方案設計基於充分的場地基礎研究,特別是對當地民俗文化和居民生活習慣做出了深入的探究研判,提出具有國際視野同時適用當地的設計策略。城市更新與社區營造項目既需要自上而下的系統思維統籌驅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產品思維落地轉化。該方案從一個時間的維度切入,探尋閩江未來城水關係,結合生態生產生活需求,為疍民聚落定製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實施路徑。與此同時,針對不同的功能定位,設計了居住,生活,生產三類城水空間產品,落實總體規劃中重點空間的場景刻畫。

麻省理工建築學院副院長,城市設計和規劃終身教授 

丹尼斯·法蘭齊曼(Dennis Frenchman)

專家評語:

作品有機融合生活與生產空間,傳承和建構了閔江下游疍民的水上生活區。方案一方面通過完善支撐「衣食住行」的水上生活空間來補足社區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優化水上生產空間,利用魚貝養殖、稻魚共生等實現水上生態、漁業和旅遊的復合共生。作品空間布局靈動、地域文化突出,有助於促進福建疍民文化與生活方式的煥新。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唐燕

作品六

《無界探學——基於蒙氏理念下的教育友好型城市空間設計》

Boundless exploration——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friendly urban space based on Montessori's concept

榮獲獎項:城規組兒童友好空間規劃設計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設計場地位於四川成都武侯區,是重要的兒童教育普及區域。在教育減負的大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將蒙氏教育法則融入城市人居環境設計中。為更加合理的利用其公共空間,遵循"公共教育與公共環境融合"的原則,滿足其環境屬性合理,強調了新時代兒童對學習減負的需求,將蒙氏教育理念與公共空間設計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改造一個極其趣味性的教育空間。我們從感知、探索、社交等層面著手,力圖以減負為核心地規劃區域將舊場所改造成新教育理念下適齡兒童的公共教學活動空間。

專家評語:

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旨在通過提高公共活動空間的可達性、安全性、趣味性,以及優化社會關係網絡,促進兒童在公共空間的活動與交往,進而增進兒童的社會參與和權利保障。作品「無界探學——基於蒙氏理念下的教育友好型城市空間設計」在常規義務教育減負的大背景下,遵循「公共教育需與公共環境融合」的原則,運用公共空間設計的手法,嘗試將一個既有的一般性公共空間改造成助力適齡兒童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環境認知、探索、社交能力且具有趣味性的公共教學活動空間。該作品構思富有創意,方案分析邏輯清晰,空間組織系統性強,圖面表達手法比較成熟、具有視覺感染力,是本屆園冶杯兒童友好空間規劃設計組競賽作品中的優秀作品。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第五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呂斌

1. 國內競賽

中日韓大學生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獲獎作品展

UIA-霍普杯2022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結果公布

競賽:北天府石亭江上的「橋」,召喚建築師為一座城市帶來「詩意」

第六屆「中聯杯」競賽獲獎作品展

9個方案 |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建築概念方案國際競賽結果發布

金獎作品薦讀 | 橋上的街市:舊鐵道橋改造【南通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紫金獎 · 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獲獎優秀作品訪談(一)

金獎作品薦讀 | 今天你發電(運動)了嗎?【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金獎作品薦讀 | 遊牧計劃【南京市第二建築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銅獎作品薦讀 | 城市充綠寶【蘇州園林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2021第20屆「新人杯」全國大學生室內設計競賽一等獎作品展示

銅獎作品薦讀 | 下個屋頂見!【江蘇政泰建築設計集團】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銀獎作品薦讀 | 蒸騰時光【中國礦業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銀獎作品薦讀 | 為希望做頓好飯——共享廚房幸福的家【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2022 霍普杯競賽破題 | 從城市「不可能」的空間解構都市與鄉村之間的距離,完成摺疊景觀的挑戰

崖壁窯洞映斜陽,朱小地設計團隊繪製榆林恢弘圖景|榆林梅花樓片區設計大師邀請賽方案解讀

2022 Active House Award 中國區空間競賽開賽

Q-City品質榆林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獲獎作品

2020第19屆「新人杯」全國大學生室內設計競賽一等獎獲獎作品

2021第20屆「新人杯」全國大學生室內設計競賽二等獎作品展示

2021穀雨杯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展

2021公園城市未來場景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

澳門濱水歡樂宮競賽獲獎作品

2021 年城市設計競賽:15分鐘城市獲獎作品解析

第五屆天華杯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流動製造

2021公園城市未來場景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

希望小學建築設計競賽作品展與教育建築設計主題論壇

同濟仕院生|濟南泉道驛站設計競賽成果展

2021第二屆知遠書館全球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入圍作品

2020建築新人賽16強作品展

Covid-19紀念設計競賽,為活著的人設計!

「向海而築」佳兆業國際樂園生態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漂浮的藍洞

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逸境

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清園春韻---「新宋潮「特色文旅體驗中心設計

開封競賽獲獎作品:開封時間 TIME ON/OFF

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移動創客營地

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游宋

Q-CITY·唐山獲獎作品:照亮回家的路

Q-City唐山獲獎作品:雲影之森——智慧公交車站設計

Q-City品質城市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唐山)三等獎作品:深夜食堂-模塊夜市

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不止於居

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西坡·歸去來

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銀色田茂 情動預愈--全齡友好的村落式銀髮小鎮再塑

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相見故里

2021年中國可持續設計大獎:最終獲獎名單公布!

2021成都·大學生主題花境設計大賽獲獎作品

2020年大學生鄉村規劃競賽獲獎作品展

2020FA青年建築師獎:用設計的力量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新人杯」全國大學生室內設計競賽餐飲空間設計獲獎作品(上)

上海國際設計周中國設計獎2021系列首發

第五屆「紫金獎 · 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金獎作品

第七屆紫金獎建築賽銀獎作品 | 生活與生鮮——平疫結合的菜場改造:東南大學

第七屆紫金獎建築賽銅獎作品 | 圍牆5.0——健康社區神經末梢: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第七屆紫金獎建築賽金獎 | 移動城堡——平疫結合的療養院設計: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七屆紫金獎建築賽金獎作品 | 多維共生的模式語言:南京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八屆文科杯大學生景觀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

XAA競賽方案 | 廣東省航運總部經濟大樓建築方案設計

盤點新銳中國設計獎那些有味的設計,你上榜了嗎?

「崑山之路·美好朝陽」 城市設計競賽街區更新設計項目作品展示

全球最佳學生建築作品,2020RIBA主席獎章獲獎作品公布

第28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學生設計競賽獲獎作品

2020第六屆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金獎作品賞——未來 神仙城市設計

競賽匯總 | 競賽不來,寒假不嗨(建築篇)

2020城市活化·人文共生自然邦設計競賽獲獎作品展

陀螺體育公園丨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一等獎作品解讀

2020第七屆紫金獎建築環境設計大賽獲獎作品解析

台灣塔2030國際概念方案設計競賽入圍作品

2019第六屆紫金獎·金獎作品:船底之歌——船 底人聚落空間重塑

2019第六屆紫金獎·銀獎作品:落腳·牆尾巷戲

2019第六屆紫金獎·銀獎作品:關懷:積木+群租房

2019第六屆紫金獎·銀獎作品:蔬菜、鄰居和好天氣

2019第六屆紫金獎·銀獎作品:第三幼兒園——住宅架空層遐想

2019第六屆紫金獎·銅獎作品:薦讀 | 巷世界——書院門巷景觀更新設計

2019第六屆紫金獎·銅獎作品:居在金陵,遇見橋上

2019第六屆紫金獎·銅獎作品:菜市不打烊

2019年AIM安寧金方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競賽入圍作品:漣漪菜市場:水滴落入安寧的水面

2019年廣州人民橋北橋頭堡橋底空間設計第一名作品:紅色港灣

2020第七屆文科杯全國大學生景觀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

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 | 多功能適老購物車:屬於老年人的便利購物方式

2. 國外競賽

2022 ASLA 學生獎圖紙大賞

競賽圖紙|ACSA/AISC 鋼結構設計學生競賽獲獎作品公布

被TUD選出代表學校參賽的建築優秀畢設:馬西洛穀倉改造

2021EVOLO競賽營優秀作品專訪丨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園狂想

ACSA/AISC 鋼結構設計學生競賽獲獎作品公布

RAC搭建項目《榭》斬獲亞太地區最高獎,同時入圍2022 Dezeen 設計大獎!

2021年 - 疫情下的疫苗輸送系統(100小時個人設計競賽結果)

B-Pro 城市設計銅獎丨歡迎來到元宇宙:請在遊戲中重建你的城市

2021 UIA-霍普杯二等獎:困境新生——香蕉的蒲隆地之旅

2021 UIA-霍普杯二等獎作品解讀:瘋狂種植城

2021 UIA-霍普杯二等獎作品解讀 :2048鄉村奧運會策劃手冊

2021霍普杯一等獎「花枝瀰漫」來啦!項目視頻+高清圖紙+深度解讀/ UIA霍普杯專題

2021 RIBA主席獎全球最佳學生作品賞析

杜塞道夫北威州銀行新大樓建築競賽結果

韓國國家設計博物館設計競賽作品賞析

荷蘭議會擴建競賽 | 扎哈與庫哈斯合作的最後一個方案

2021DIA 數字經濟 (Digital Economy)優秀獲獎作品

布魯塞爾戒毒綜合中心設計競賽

赫倫塔爾斯聖母教堂設計競賽

Moontopia競賽獲獎作品

坦尚尼亞 Jorejick 家庭住房競賽

2021年德島文化藝術館設計競賽

科索沃普里什蒂納體育館(PRISHTINA SPORTS HALL)設計競賽

格羅寧格修道院藝術展覽空間擴建設計競賽

日本福山東警察署站前派出所設計競賽

Alison Brooks Architects 贏得劍橋霍默頓學院入口建築與圖書館設計競賽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文化中心國際競賽

奧斯塔聖貝寧修道院更新設計競賽結果

漢堡法學院擴建設計競賽結果

Tous Ensemble殘疾人福利中心設計競賽

華沙新音樂廳設計競賽結果

「帕普什沃公園」村落休閒區開發國際建築競賽結果公布

第57屆IFLA世界大會學生設計競賽獲獎作品

國際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福建土樓(南靖)保護與活化利用

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二等獎深度解讀——衍聚-倚巷折坊(10°空間)

舒適谷(Coziness valley)國際競賽獲獎作品—Moving Fish Park

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深度解讀——迷宮城市(駱肇陽)

2021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結果出爐

2021普利茨克獎得主LACATON&VASSAL曾經的廣州博物館投標文本

由你重新定義「中國味」:荷蘭公共餐飲空間設計競賽

上海國際設計周未來之星中國設計獎 TOP 100 LIST 正式發布!

「趣村·港頭」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獲獎方案

深度橫評 | 盤點國內外9家建築競賽平台

當代建築歐洲聯盟獎密斯獎30年:1988-2020

2020霍普杯一等獎解讀:《古城起搏器》,城市烏托邦

2020北京國際花園節設計競賽作品賞析

2020 城市設計學生作業國際競賽優秀作品展示

往屆8年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作品賞析

2019年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作品:霧隱瀟湘

2019年幸福古村泛博物館競賽一等獎作品:Below the river

2019年錦城公園國際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賞析

2019年塞內加爾KAIRA LOORO「和平館」國際建築競賽提案作品:同一個屋檐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f64c69e443bf6e9108a8760f248d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