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鴻星爾克,到白象方便麵,中國消費者正在改變中國企業

2022-03-19   科技真探社

原標題:從鴻星爾克,到白象方便麵,中國消費者正在改變中國企業

「請大家理性消費,請大家理性消費,請大家理性消費。」白象方便麵的直播間,最近也感受到了中國消費者「野性消費」的威力。

根據一組數據,白象方便麵在職殘疾員工,約占公司總人數三分之一左右。

請注意,白象招聘殘疾員工這件事並不像聽上去那麼簡單,為了全面照顧殘疾員工的工作、生活,整個廠房都要進行無障礙改造,安全保障設備也要比正常工廠更加嚴苛,據說,白象方便麵每年花在生產線無障礙改造上的錢,就多達上百萬,而且很多基層的組長、領導,都可以流暢使用手語與員工交流。

正是這些感動人心的助殘舉措,使得白象方便麵在這段時間備受消費者讚譽。

作為對白象方便麵積極幫扶殘障人士,踐行社會公益的感謝,國內消費者們紛紛「用錢支持」,三天內,白象方便麵銷量暴漲300%,有些平台上甚至出現了售罄、脫銷。

其實聯想起前段時間的鴻星爾克,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清晰的市場動向:中國消費者正在積極回饋那些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

在2009年,社科院公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09》,其中特意提到,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整體水平偏低,在當時,國內連如何衡量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執行標準都沒有。

不得不說,社會責任在過去是一個長期被中國企業忽視的領域,起步明顯落後於西方國家。

相比之下,經過數十年發展,西方的企業社會責任已經建立起一套豐富的理論體系和執行框架。

20世紀3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貝利教授與哈佛大學多德教授展開一場論戰,多德教授認為,企業是既有營運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的經濟機構,需要建立社會責任感,而貝利教授則認為,公司的唯一目的就是為股東賺取利益。

這場論戰持續了20多年,參與討論的經濟學家眾多。

最終,貝利教授同意了多德教授的觀點:企業不應只注重股東利益最大化,企業也應該考慮自身社會責任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至此以後,西方企業發展,逐步把社會責任列為公司發展的重要職能。

客觀地說,如今的中國,也在探索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和規劃,一切都還在路上。

但通過鴻星爾克、白象方便麵這兩個案例來說,這種企業、社會、消費者三者融合、相互推動的良性互動,正在加強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幫助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更和諧,消費者獲得更多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