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我不能跟男生玩?」你的回答很重要

2022-04-16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媽媽,為什麼我不能跟男生玩?」你的回答很重要

作者 | 二禾

一個媽媽和女兒的對話火了:

「媽媽,為什麼我不能跟男生玩?」
「咳咳,因為你是女孩子,女孩子就應該和女孩子玩!」
「為什麼女孩子就一定要跟女孩子玩呢?」
「這……」

媽媽支支吾吾半天,上小學的女兒還是一臉懵懂。

因為女兒和同學一起玩,爸爸原本還挺得意,知道是男生後竟一秒變臉,委託媽媽去說服教育,於是就有了上面的對話。

小朋友要不要和異性朋友保持距離?當孩子和異性小夥伴一起玩時,家長要制止嗎?

「媽媽,我能和女孩(男孩)一起玩嗎?」

當孩子這樣問時,請小心咽下那個「不」字,因為這個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和異性小夥伴玩時,孩子們在想什麼?

前一陣,安徽一個小男孩,為了和鄰居家小女孩多玩一會,也是費勁了「心機」。兩個小朋友想了個「好」辦法,讓小男孩躲進了自己的衣櫃里。

@廣東台觸電新聞

一個真敢說,一個真敢聽。男孩家人怎麼也找不到孩子,情急之下直接就報了警。

到了最後,還是男孩爸爸輕輕拉開女孩衣櫃門,看到了躲在裡面的兒子,爸爸又氣又笑,問他為什麼。

男孩這才支支吾吾地說,為了多玩一會。雖然方式不可取,可孩子想一起玩的心情,還是能感受得到的。

異性友誼,在很多時候都被大人想複雜了,其實孩子們樂在其中的,就是單純和快樂。

綜藝《少年說》中,小學三年級女孩陳潔走上天台,雖然緊張得腿直發抖,可還是鼓足勇氣,對自己最好的朋友說出了下面的話: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一年級的時候,一個朋友也沒有,每節課下課,都沒有人陪我聊天。

老師把你換成我的同桌以後,你很有幽默感,陪我聊天,你很優秀。

因為向你學習,我才能像今天這麼優秀。希望你轉學後還記得我。」

年少純真的感情,讓兩個孩子越來越優秀。

當孩子和異性夥伴玩時,他們會想什麼?

答案是,他們什麼都不會想。

孩子對性別的界定,和大人是不一樣的。他們不會刻意按照性別去選擇朋友,只是恰巧和自己興趣相投的小夥伴,性別不同而已。

和異性夥伴玩,對孩子來講是好事

對孩子來說,有一位異性夥伴,真的是件好事。

性格互補,孩子發展更全面

前兩天,女兒班上有一個人氣評比,她幾乎滿票通過。

進入小學後,她在班上人緣特別好。

其實她在幼兒園時,還不是這樣。那時,女兒內向又慢熱,小朋友們歡聲笑語時,她總怯怯地坐在角落,無法融入。

直到一個叫然然的男孩出現。他特別活潑愛笑。戶外活動時,他看見女兒落單,就拉著女兒的小手,帶著一起做遊戲,騎小車。

我的焦慮,女兒的困擾,就這樣被孩子的友誼給輕鬆解決了。女兒就像變了一個人,開始愛笑了,去幼兒園也變成了她最期待的事兒。

女兒的穩重細膩也影響瞭然然,一起看書時,他也更能坐得住了。

和異性夥伴玩的過程,就是一次性格互補、二次進化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對2000多名兒童的調查結論,也得出了一種觀點:

比起那些過於男孩化和過於女孩化的孩子,還有一類孩子,具有「雙向化性格」

什麼意思呢?是指有一類男孩,兼具女孩的溫柔細緻氣質;有一類女孩,兼備男孩的剛強勇敢。

「雙向化」性格的孩子,大多數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更加全面,成年後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更具備優勢。

完善對異性的認識

和異性朋友一起玩,是化解非議,對異性充分認識了解的過程。

女孩眼裡,男孩愛摳鼻子,玩鼻涕,抓蟲子,還比賽誰尿得更遠……男孩雖然搞怪,可他們總能做有意思的事兒,好像也沒那麼討厭。

在男孩眼裡,女孩也很奇怪,她們總是身上戴滿蝴蝶結,還戴戒指……可她們也會分享零食和糖果,也挺討人喜歡的。

著名女性社會學者陳一筠說,如果在青春期之旅前端,就對異性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對於他們更好地度過青春期,走進婚戀,都是一件好事。

朋友是小學老師,她說,在她的班上,從來不刻意阻攔男孩女孩一起玩。她發現:

愛和女孩玩的男孩,特別溫柔,有責任感情感細膩;

愛和男孩玩的女孩,體力好,更大氣豪邁有活力。

小朋友在交友時,父母的態度特別重要

與其被動害怕,盲目干預,不如主動引導,只有我們平靜包容,孩子才能陽光健康。

1、不強行制止,尊重孩子選擇

當孩子的交友對象,和我們想像不一致時,先不要著急立規矩,定規則,可以試試讓他們獨立探索,做選擇。

在情緒情感上,比起冷冰冰的規則,自由選擇玩伴的權利,會讓孩子更有信心,受到尊重。

2、大方向上放鬆,小細節上把控

男孩媽媽要告訴男孩,對女孩再喜歡也不能隨便親親,要對朋友保持尊重;

女孩媽媽則告訴女兒,身體哪些部位不能被別人碰,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行。

界限有了,友誼不變。

當孩子大一些,父母也可以具體溝通如何和異性相處的底線和距離,比如不要和異性朋友單獨待在密閉房間,以及明確告知孩子為什麼。

大方向尊重孩子選擇,小範圍把控邊界感和安全意識,學會私密和尊重,懂得珍惜與矜持的友誼,更能細水長流。

3、弱化性別

比起性別,孩子們對友誼的投入與尊重,才更應該是他關注的重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期的孩子受朋友的影響就開始逐漸增加,甚至有超過父母的趨勢。

及時和孩子溝通,鼓勵他換位思考,學會選擇,才能收穫更多。

當那個漸漸長大的孩子,充滿期待地給你介紹他的新朋友時,請少些批評指責,多些包容和微笑吧。

畢竟,孩子不能選擇父母,也不能選擇老師,唯有夥伴,是他們基於平等關係,自己做的選擇。

—— End ——

作者:二禾,記者,甜品師,喜歡新鮮有趣的文字,偏愛甜蜜濃郁的奶油。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de34e91cf63df16c66f0059d92483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