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愛說話怎麼辦?聰明的媽媽這樣做,讓寶寶愛上說話

2022-07-18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寶寶不愛說話怎麼辦?聰明的媽媽這樣做,讓寶寶愛上說話

彤彤媽媽最近有些焦慮,她家小彤彤馬上就2歲了,真的是惜字如金,平日裡幾乎不張口,用咿咿呀呀和嗯嗯哈哈以及小手點來指去和家人進行交流。

彤彤媽媽回憶說,彤彤剛出生不過百天,彤彤媽媽礙於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去工作,把彤彤交給彤彤奶奶代為照顧。

彤彤奶奶屬於比較內向的性格,平日裡言語就不多。按照彤彤媽媽的說法,當年她作為彤彤爸爸的女朋友第一次去家裡,老兩口對她也幾乎沒有任何交流,只是簡單地笑笑而已。當時還以為是老兩口對她不滿意,後來才知道,就是很不愛講話的性格而已。

好在婆家對她很真誠,彤彤爸爸對她也很好,這才逐步走進婚姻生活。

照顧彤彤,老兩口也真的是盡心盡責,事無巨細的關照,可就是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所以當彤彤在襁褓中的時候還沒有太多的問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彤彤也表現出不愛說話,習慣於用動作來替代語言,並且比較內向,對比於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她更樂意自己在家裡玩積木。

彤彤媽媽分析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只不過,從彤彤在襁褓中開始,問題就已經出現了。

要知道,孩子語言的發育,離不開照顧人用心的語言輸入。也就是說,嬰兒獲得的詞彙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媽媽對寶寶說話的數量。

嬰兒語言學習的第一個必經階段:大量的語言輸入

專家發現,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在1歲左右完成,在這個期間,給嬰兒輸送越多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即便他們對成人的話聽不懂,但也不妨礙他們強大的學習能力。

因此,為嬰兒提供豐富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儘可能地多和寶寶說話,讓寶寶逐漸把語言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就是對語言的儲備,對寶寶即將到來的語言飛躍期做好準備。

所以從嬰兒出生開始,大量地聽各種簡單和複雜的語音和句子輸入,就是嬰兒學習語言的第一個必經階段。

嬰兒語言學習的第二個必經階段:開始嘗試語言輸出

語言輸出其實就是寶寶伴隨著發音器官的逐漸成熟,開始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從簡單的單音到雙音,再到簡單句、複雜句的一個過程。

這個階段的父母或者嬰兒看護人有一個需要注意的細節:儘量不要對寶寶用太多的「奶話」。「奶話」和「兒語」也是有本質區別的,「兒語」可以刺激孩子的發音,「奶話」則不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

比如看見狗,說「貓貓」是兒語,教給孩子「喵喵」就是奶話;讓寶寶喝水,說「喝水水」還好,非要強調說「咕咚咕咚」;對比之下,「奶話」可能比較生動有趣直截了當,更符合寶寶的喜好;但實際上,對於寶寶來講,記住「貓咪」或「貓貓」和記住「喵喵」是需要幾乎同樣的時間,而前者更能強調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所以,家庭成員間規範的句子和對話,更有利於寶寶理解和正確的輸出語言,引導孩子向更高階段發展。

嬰兒語言學習的第三個必經階段:鼓勵寶寶多說話

語言都是練出來的,所謂「出口成章」一定要有無數的積累才能實現。

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勵寶寶多說話,多練習。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嘲笑寶寶奇怪的發音,更不要重複寶寶錯誤的發音。

有時候寶寶剛開始講話,可能發音上會有一些小問題,聽起來比較費力,這時因為寶寶的發音器官發育還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比較弱而導致的。

這時父母要多聽、多揣測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多鼓勵孩子用其他方式來表達就好。而不是嘲笑寶寶的發音,再反覆地講給其他人聽。父母可能是覺得好玩而已,但對於寶寶來講,無異於是一種「羞辱」,他會在不知不覺中不樂意講話,拒絕當眾發言。

還有一個在寶寶語言表達輸出期非常重要的問題:父母不要太勤快,事事代勞。

比如寶寶玩了半天渴了,他還沒有來得及說「渴了想喝水」,父母已經把水壺舉到了寶寶面前:「寶貝渴了吧,快喝水。」白白浪費掉寶寶的語言訓練機會。

鼓勵寶寶多說,等待寶寶自己表達出來自己的需求,對於父母來講,也是一種定力的培養。

至於彤彤媽媽的焦慮,2歲的彤彤雖然不願意多說話,但是現在開始訓練並非來不及。

老人可能無法完成這樣的「工作」,那么爸爸媽媽一定不能「偷懶」,下班到家多和寶寶交流溝通,鼓勵孩子自己講一講自己一天的生活;或者引導寶寶觀察一些花草魚蟲等動植物,讓寶寶通過觀察說出這些事物的變化等等。

另外,在寶寶睡前的親子時光,一定要及時把睡前閱讀加上,陪伴孩子讀讀故事或者聽聽繪本,都是很好的方法,有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da19c4042d09363f4cb9bb293295e1c.html